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尋找下一個未來佛-----不要懷疑,就是你! 未來佛我們永遠等著你來;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三線); 初級班報名大約為每年五月

http://www.thewisdom.com.tw/Big5/MoviePlay.phtml?FV_Id=95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期大乘修心、修定…唯心、唯識的禪思

A.  印順法師的華雨集及其他著作中有提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與內心繫念佛而得三昧的般舟三昧可以理解到:一、念(觀想)佛成就,能見佛現前。二、佛為行者解答說法。三、知佛沒來,己沒去。四、從自心作佛,理解即心即佛。五、但要達到解脫成佛,還是離不了----真如作意。

B.從佛與淨土的定心所見,推論到三界也是自心所作,這一定心修驗所引起見解影響非常深遠。佛弟子的修定---修心,引出「心性本淨」,「唯心所作」(「唯識所現」)的二大思想。與出現如來藏說與二大思想結合。

C.依佛法觀緣起無常無我與大乘觀一切人、法但有假名無實而契入。不離現實身心世間,如理觀察,----真如作意。不是勝解作意的假想觀。

D.  「佛法」,是從現實身心活動(推而及外界),了解一切是依於因緣 ,進而發見因果間的必然法則,---緣起而悟入。

E. 真如的體悟,是要如實修習的。久觀純熟,才能破除種種妄見;在澄淨的直覺中,悟達畢竟空寂性。不只是專在意志集中的靜定中可以悟得的。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述《阿含經》的業報觀


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師  性演法師  

 


如何進入「法」的領域?如何扭轉生命的本質?

 

如何讓心靈內在培養對生命的誠摯,達到安詳、自

 

在……

 

本文略述《阿含經》的業報觀與您一起來探討佛教

 

的因果業報。

 


 

楔子 因緣變化,影響業報 眾生隨業,千差萬別 人生境遇,變化多端 結語

 

¢ 楔子  ñ

  業報觀念,是印度奧義書所闡述的思想之一。佛陀提出別於印度傳統的業報觀──眾生形相與內涵的千差萬別,皆因過去業力而有異同,更因今世種種不同的因緣變化,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朝向光明的前景或陷入坎坷的荊棘,這上升與下沈的樞紐,完全掌控在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與行事作為中。

  在經典裏,我們看到了「業異熟報不可思議」,它既是不可思議,當然沒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供算數。然而,在菩提學程修習的這一條路上,我們明白業果因緣的展現,不是一種靜態的累積,生命的活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複,能否一直向光明邁進,端靠我們的堅持掌握、謹慎心念,在每次根、塵相對的當下,守護三業,如果能如此覺照,修道路途肯定是光明坦蕩的筆直。

  經云:「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薄地凡夫不了解今生來世所展現的業報現象,以及沒有一個製造業報或承受業報的核心所在,也不能接受在生生滅滅的業報中,只有作業而沒有造業者的道理。因此,我們常常被業報所戲弄、折磨而不自知。在整個生命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中,我們顯然不能再堅守自己的三毒煩惱,一心只強調自我的優越感,而不去了解自己在生死流轉、憂悲惱苦的課題上,我們的力道原來是如此地薄弱,即使奮鬥一生,終究要一無所有的面對死亡。這一切似乎是不能改變的,但透過修道,依循佛陀菩提道次第的緣起法則,才有能力超脫自己有限的生命模式,開拓無限可能。

  在《阿含經》中有很多關於業報因果的經典,如業報的「如影隨形」、「果的不能暫代、不能互代」、「漏、無漏業果自受」等,值得我們深讀、廣讀,在此僅針對以下的主題略為述說。

¢ 因緣變化,影響業報  ñ

  業相應的經文,大體上是佛陀為增長弟子信心,開發善根,提昇宗教情操所說的端正法。佛弟子透過端正法的修學,有所成長後,佛陀才再深一層講說正法要的四聖諦理。在此例舉《中阿含‧鹽喻經》(註一)介紹佛陀給予佛弟子們的教示及修習方向。本經的宗旨,明確地指示重業轉為輕受的過程,若能從經文的點滴來掌握佛陀的本懷,便可進入「法」的領域。如果我們想扭轉命運,必須先從自己的行為、語言、思想來著手,再加上足夠的時間(壽命)修行,我們的精神領域,就能逐漸充實與圓熟。當我們具備這份內涵時,才較能對不順心的逆境感到自在,進而有能力欣賞生命的模糊與陷阱。之後,內在心靈方能培養對生命的誠摰,漸漸地達到安詳、自在。

  具足了以上的因緣條件,方能篤定地掌握身心行為,而我們的業報也將有改變的空間。以下就經文內容、譬喻,作綱要的介紹:

〔作不善業〕

◎ 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若作不善業,且「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這是因為個人的行為、語言、思想等依然故我,不能淨化自己本有的不良習性,培養好的行為,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壽命)修行,使生命歷程有轉圜空間的機會。這好比「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鹽多水少,是故能令鹹不可飲。」此情況就像一個人感冒發燒時,想泡一杯淡淡的鹽水來喝,以緩解體內細菌的流竄。然而,一不小心,倒入太多的鹽巴,原想使這杯水喝起來爽口,卻成為不可得的奢望。

  又如「有人奪取他羊,……謂奪羊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勢,彼羊主者,貧賤無力。」貧窮的養羊人「屋漏偏逢連夜雨」,生活已經十分困頓,仰賴生活的僅有資產,又被豪富、強勢的人家所奪取,這個養羊的主人,能向誰去伸冤呢?已經窮無立錐之地的人,僅僅虧他人一點點的錢財,即被債主縛綁,「猶如有人負他五錢,為主所縛……謂負債人,貧無力勢。」這個窮人想解除這被縛的厄運,那是難上加難!佛陀以生活上淺顯的譬喻,讓我們明瞭,當我們處在這種情境之下,想要橫越苦海,到達自由的彼岸,必須培養把握當下,以眼前的情境作為菩提生涯的立足點,面對現實,精進努力,方是上上之策。

◎ 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作不善業,但「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若有足夠的時間(壽命)修行,來改善、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使本來不良的習性,逐漸轉好。這好比「有人以一兩鹽,投恆水中,……恆水甚多,一兩鹽少,是故不能令鹹叵飲」,又「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竊羊者貧賤無勢,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力」,及「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謂負債人產業無量,極有勢力。」

  依以上譬喻與前一段文作比較,我們了解不必為已經存在的惡業懊悔、擔憂,如果因為「悔」而委頓不前、不能超越,不但對生命的成長沒有幫助,反而削弱了鬥志。因此,把握當下最為重要,在足夠的修行時間裡,只要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清淨懺悔,行善不斷,便可提昇、改變自己的生命素質,阻絕惡業種子的成熟。讓每一個當下,透過「法」的實踐,將現生的業報當作未來生命的養料,更可以積極地以戒、定、慧三學清淨三業,成為重罪輕受,轉化業報的契機。

〔故、不故作業〕

◎ 三業清淨,戒德圓滿

  本經主要在說明,故意作業與不故意作業的差別。在《中阿含‧思經》(註二)中提到:「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定)受報。」故意作業的「故意」,是透過內心的反覆思量之後所作的決定。經文指出,依循身、口、意三業中,以意業的影響最為深遠,因為故意造業,是經過思心所思慮決定後所發動的行為,這些業清楚地烙印在我們的八識田中,變成生命的一部分,留下深刻的痕跡,這樣的影響當然最為深遠。除此之外,《思經》中還例舉身、口、意所作的十惡業──貪、瞋、痴三毒造成思想的偏頗,妨礙明智的思惟,所以,意業影響我們的生命體最為深遠。「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口有四業,意有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透過經文提示,故作惡業,肯定不是佛弟子所應為的,我們應謹慎自己的行為和心行,不讓這難得的人身,命終之後墮入苦處。佛陀慈悲、愷切地告訴我們,佛弟子應捨三不善業,修三善業,隨著因緣變化,因果業報就會有種種改變。經典說:業果因緣往往是異地而熟、異類而熟,不是我們薄地凡夫所能思議的。為了要解脫過去業力的包袱,必須從佛陀的法身(經典),獲得寶貴的啟示與開導,以便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因此,佛陀鼓勵每一位有心向上提昇的佛弟子──「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依循清淨的三業,守口、攝意、身莫犯,看清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義,並且時常思惟因三業出軌所受苦處的警訓,即能讓自己起心動念的每一個當下,深思遠慮,進而進修戒德的圓滿。「具足精進,戒德成就,身……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掉、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痴。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普周一切;心與慈俱……如是悲喜心與捨俱。」以戒德圓滿為基礎,再加功用行,遠離諍訟,去除五蓋,不讓自己淪為闇昧、封閉的自我。從身心謙和,正念正智進修四無量心,如實的用功,層層增上,必能圓成三果以上的階位。 

◎ 因緣具足,決定受報

  有關故、不故作業,須再具備增上心作、更修習與隨喜回向這三個條件才能成滿,接下來以《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註三)來作說明。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決定報者,若人於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迴向,即得往生,是名決定報業。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不定報者,若業非增上心作,更不修習,又不發願回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決不決定受報主要在於我們的用心。所謂「增上心作」,即是透過思心所的作意,從審慮、決定而後發動的作為,有了思心所的作意,即能決定我們歸處的去向。「更修習」即是作了又作,積久成習,習久成性。更將此善業不斷地隨喜、回向,這股力量就不可思議的愈來愈大了。具足了以上種種條件,肯定是會受報的,如果條件不具足,報與不報則依時節因緣而定。

  本經談到所有善、惡業的種子,在沒有受報以前,若未修證解脫,無論如何也不會消失。有業就會有報,只要因緣具足,即使經過了百千萬生,業力依然存在。「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不行梵行,不得盡苦。」佛陀雖已成道,但仍有九種罪報(宿緣),何況凡夫!因此,若不修道而想免除身苦,那是妄想,連成佛都不可得。道業成就者可以超越心理的苦,但生理的苦依然存在,只是內心不再被身苦所繫縛,而能坦然面對、接受。

  佛告首迦:「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報,差別不同。」每個人對自己期望不同,所要求的疏嚴便有所差異,由於努力的方向和程度不同,所成就的業果也就不同。我們都應如實內省:我有幾分道人的氣質,幾分道人的襟懷,當我能常常品評自己時,向內觀的心靈就覺醒了,善業自然成長,惡業也將隨著消失。

〔真心悔過,令消苦果〕 

  在《增一阿含》五十二品第八經(註四)中,紀錄一段波斯匿王向佛懺悔罪業的事蹟:波斯匿王為了爭奪國家的霸業,殺害了同父異母的兄弟,當他權勢滿足之後,卻感到惶恐不安,後悔極了,由於內心的自責後悔,不斷地與痛苦拉鋸、交戰,內心處在擔憂、矛盾與痛苦的狀態下,不能自拔。他懇切地請問宮中文武大臣:當今世上有誰能幫助我,免除我內心的不安與歉疚?有誰能讓我的心意得到泰然?波斯匿王思考到,當今世上,唯有佛陀能幫助我去除煩憂與愁苦,於是他帶著隨從,來到了舍衛城的祇洹精舍謁見佛陀。

  他以最恭敬虔誠的禮節,去除國王的五威儀(傘蓋、天冠、拂塵、佩劍、履屣等),恭敬、謙卑地來到佛前,以至誠懇切的心情,五體投地,向佛陀懺悔,泣訴自己因貪婪所犯下的種種錯誤,祈請佛陀接受他的悔過。佛陀慈悲接納了,愷切地告訴波斯匿王:人生的壽命極為短暫,壽長不過百年,若以天壽與人壽相比,時間的落差,實在無法相提並論。若只為了短暫的虛榮,卻讓往後的生命歲月,墮入無底深淵,而以有限的人生歲月,來代換不可知的將來,惡業的造作實在是極不值得,所以,佛陀告誡國王,應當沉靜下來深思、慎思。

  接著,佛陀再為國王開示,生、老、病、死如四大山從四方來折磨眾生,令眾生不得自在,因此,須透視這個事實,找尋一條出路。而佛陀已從覓道、至道而證道,回過頭來並帶領眾生依循道跡前進,超脫有限的生命模式,邁向離苦得樂的解脫。從三業下功夫,若不軌範身、口、意三業,讓它任性地自由發展,向下墜落往十惡前進,將會受苦無量。佛陀鼓勵波斯匿王「此十惡之報,致斯殃亹,受無量苦,況乎外者乎,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亦莫非理……以正法治民者,命終之後皆生天上……以非法治化人民,死後皆生地獄中。」應盡自己的力量,以佛法來治理國家,並引導、調伏百姓,命終之後,必定往生善處天界。

  經文中,佛陀一再地警醒我們,若不謹慎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將來承受苦報的終究是自己,沒有人可以幫忙分擔、頂替。而且,造作惡業會引生自己內心的惶恐與憂慮,同時加強自己趣向不良的習性。因此,佛陀殷切地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切思想的建構、知識的獲得、道德的培養……都不是一蹴可幾或唾手可得,必須經過辛苦的琢磨,更何況改造身心素質的艱鉅工程,怎能不發自內心,至誠懇切地悔過、自省,激發向上、向善的心,遠離過失,超越自我。

  「雖為極惡原,悔過漸復薄,是時於世間,根本皆消滅。是故大王,莫由己身修行其惡,莫為父母、妻子、沙門、婆羅門,施行於惡,習其惡行。」真心悔過,可使惡業的種子,得不到煩惱的滋潤,其影響力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化、枯萎、凋零,乃至消失。為惡,不論理由多麼堂皇,不論是何許人也,最終承受苦報的,畢竟是自己。因此,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掌握佛陀悲智的本懷,依循經義篤實學習,人生美好的願景,即在可見之處,向我們揮手。 

¢ 眾生隨業,千差萬別   ñ

對於因果業報有正確的認識,不僅可成為我們行為的準繩和軌範,它更進入心靈深處,成為生活的理則和生命的憑藉,也是成全人性和闡發佛性的契機所在。

生死輪迴的眾生,在一個大苦陰聚中沉淪,頭出頭沒,必須到修行成就,圓滿解脫後方能盡苦。然而,佛陀為隨順世人的感受,令眾生修習佛法,出離輪迴,在《鸚鵡經》(註五)中述說鸚鵡摩那都提子家的「白犬吠佛」的經過始末:當佛陀托缽經過都提子家時,都提子正好有事外出,而家中的白犬對著佛陀狂吠,佛陀為牠做了最確當的開示,白犬聽了佛陀的訓誡後,生起一念的慚愧心。「白狗遙見佛來,見已便吠,世尊語白狗,汝不應爾,謂汝從呧至吠,白狗聞已……憂慼愁臥。」都提子回家後,見到白狗愁憂不喜,從家僕稟告中得知整件事情的原委,都提子不能諒解佛陀,「欲誣世尊、欲謗世尊、欲墮世尊。」於是都提子到勝林給孤獨園,去找佛陀興師問罪,經都提子一再提問後,佛陀才告訴都提子實情,經證實之後,白狗果然是其父都提所投胎轉世。

  都提墮落白狗的業報,這樣的結果是都提整個生命活動的總和,不是佛陀憑空想像出來的結局,因他生前,舉手投足野蠻強悍,氣勢凌人,又以增上慢心,慳吝不捨,守著財富不肯布施。因此,今生再投胎為白狗,繼續前生未盡的心願,守護自家的財產。都提子證實了佛陀所言不虛之後,放下瞋恚之心,轉為善念,再次來到僧團中請教佛陀,此時的都提子態度謙和,恭敬虔誠地稟白佛陀:「瞿曇,我復欲有所問,聽乃敢陳。」都提子問:「人身何以有高、下、妙、不妙、長命、短命、多病、少病……種種的千差萬別?」世尊答曰:「彼眾生者,因自行業,因業得報,緣業、依業、業處,眾生隨其高下,處妙、不妙。」佛陀接受都提子提問後,不厭其煩地為他說種種相對之法,內容不外乎是說明,在菩提學程中的每一位佛弟子,「要怎麼收穫,應怎麼栽」,都提子聽完佛陀的開示後,「長夜得利義,得饒益,安隱快樂」,雀躍歡欣,虔誠地禮拜佛陀,依止佛陀,成為三寶弟子。

透過經文的研讀,我們了解到後代佛弟子朗朗上口的一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業報紀錄著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起心動念的實際過程,所以,不論是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的修為,應當慎重地抉擇、取捨,記取佛陀的教誨,即能掌握從凡夫身邁向聖者流的契機。  

¢ 人生境遇,變化多端  ñ

同樣生為人,但在生命歷程中,所面臨的狀況,卻有苦、有樂、先後與長短的分別,這樣的情形不禁讓人懷疑,為何如此千差萬別?在一期生命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局勢、狀況,有時能清清楚楚地看它發生、進行與消逝。而有時卻也模糊懵懂,糊里糊塗地看著它發生,這主要是因為「人」在面對類似的事件時,不一定引發相似的反應。有些人一觸即發,瞋怒無常;有些人慢條斯理、溫和婉約,因此,每個人就有其不同的業報因緣。

  《增一阿含經》(註六)中,佛告訴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此經告訴我們要明白因果與善惡業報,在一期生命中,不是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根、塵相對的當下,都能自我掌握,都能善念相續。有時渾渾噩噩地摻雜散亂的妄想,有時在無記的心態上莫名所以。因此,我們的一生時好時壞,轉來轉去,永遠轉不出六道輪迴的範疇,隨著這樣的因緣變化,我們的苦樂、福德與業報就這樣摻雜不明。

在本緣部《佛說波斯匿王善光緣經》(註七)中記載著:善光公主得寵於波斯匿王,然大王屢次對善光表示,你今天之所以有如此優渥的生活環境,受到大家的愛戴,都是因為父王給你的庇蔭與恩賜。然而,善光不這麼認為,她說:「我有業力,不因父王。」國王被惹怒了,將公主下嫁給一個貧窮乞丐,又告訴公主:「若汝自有業力,不假我者,從今以往,事驗可知。」善光隨夫回到家中,「隨其行處,其地自陷,地中伏藏,自然發出。」至此國王才相信「自作善惡,自受其報」。

  《雜阿含》九三○經(註八)中,摩訶男長者曾問佛陀:在生活的領域裏,我學佛、行善,念念不忘三寶,但當今的社會危機四伏,如果有一天,我在十字街口被馬車、狂象或壞人撞死、踏死,而意外死亡,那時我將投生何處?佛陀慈悲地安慰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我們的業果,隨著日常生活的造作,有著種種的不同。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註九)談到,慣習的業力,自然起用而決定招感來生的果報,不出三大類:隨重、隨習、隨憶念。

當然,這是指生命最後的那一剎那。在這三大原則綜合了我們前生、後世的因種子,映現了佛陀所說的「業異熟報,不可思議」的理則,導致生命的過程中有苦、有樂、先後、長短不一的差別。如同身體的保健,一向健康的身體,稍一疏忽受了風寒,加上抵抗力差的時候,遇到流行感冒病菌的侵襲,人就生病了。同樣地,我們的業果因緣,也是稍不留意,摻雜種種的念頭,因此有苦樂、先後的不同,然而這都不出「隨重、隨習、隨憶念」這三大樞紐。

¢ 結語   ñ

「業報因果」是佛陀說端正法的初學範疇,然而,自古以來這個基本原則,一直與我們在六道中的生命取向息息相關。這生命內涵是如此地深奧,不是我們的意識領域所能及,但它卻不失現實世界與實際生活的可見性和有效性。我們必須努力開拓生命內在的睿智,讓自己的精神領域,達到無限的擴充、提昇,再循著佛陀教法的引領,了解經典的道理,不讓自己因經驗知識的一知半解,而走入故步自封,甚至陷入作繭自縛的困境,還沾沾自喜。期許自己,透過佛法的認知,再努力向上一著,相信能使自己的菩提學程愈走愈穩、愈寬廣!

 

眾生的心如湍湍急流,在縱橫交聚、錯綜複雜的生命現象裏,往往容易忘失修行的目標,讓心念飛向虛無飄渺的不可知。生命中有些成果的獲取,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從因緣法則的觀點裏,我們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唯有依循善知識的教化、經典的研讀、道友的提攜與相互的探討……,從中獲取寶貴的啟示與教訓,改變自己,放棄僵化的思想,從日常生活的做人處事當中,找出內在的彈性,再依長輩的栽培與自我的期許,慢慢地層層增上,我們才有能力篤定地踏穩每一個步伐,開創一條光明舒坦的菩提大道,讓我們大家一起加油吧! 

 

n 註 釋:

註一:大正1,433a-434a。

註二:大正1,437b-438b。

註三:大正1,891a-895b。

註四:大正2,827b-829b。

註五:大正1,703c-706b。

註六:大正2,655a-656a。

註七:大正4,458。

註八:大正2,237b-c。

註九:印順《成佛之道》(台北:正聞,民82),pp.76-78。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對初期大乘佛教的看法

一.初期大乘佛法為對治悉檀

龍樹菩薩以四悉檀(第一義悉檀,對治悉檀,各各為人悉檀,世界悉檀)來總攝一切佛法,「初期大乘佛法」由「空」對治「有」,這是存有對治悉檀的特性,如果不了解對治悉檀的本義而有偏頗的發展,那會產生偏失的。關於「世間即涅槃」「煩惱及菩提」的真意可以歸納:(1)約「實際」說,也就是約究竟空性說,世間之真實究竟處是空,涅槃之真實究竟處也是空,二者無毫釐差別。(2)約「依緣起滅」說,世間是雜染生死法,是如幻如化,涅槃是貪嗔痴永盡,也是如幻如化。雖說一切法無自性,如幻如化,但從「世俗假名有」來看,世間是世間,涅槃是涅槃,是不能夠混淆。

二.佛學的修行與義解,是相依而不相離的

1. 初期大乘義解:緣起、性空、假名、中道。依緣起無自性空而成立一切法,雖談一切法空,如果要契入法性得解脫,必須收攝到無我無我所才行。龍樹菩薩以空(即無我無我所)為中心,無常故空;空即無相涅槃。以空貫通了生滅及無生滅,而達到「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的結論。依此會通三法印及一實相印。

    2.初期大乘修行:主要是依菩提願,大悲心,與般若慧相應修六度。念佛因行,發願行釋尊所行,與釋尊一樣圓滿成佛。悲念世間,不忍眾生苦,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

最後願大家都必當成佛。

參考書目: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釋厚觀法師   著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溝通有那麼要緊嗎?」「工作不就是把事情做好最重要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想,那麼你離現代職場的工作核心就遠了。

美國電腦巨人IBM有個編號291111名為「六十分鐘裡的六十個點子」的內部文件,其中第三十五個點子就是敦促工作者要多學溝通。因為現代職場中,你學會溝通,工作起來就能比別人幸福,當然也會比別人傑出。往往只是一句話,就讓工作變得愉快,也成為職場升遷發展的關鍵。

本位主義擺一邊
溝通是一種專業,更是一種心態。明基電通電腦營銷總部總經理洪漢青回想自己剛入職場時,由於個性很急,總覺得大家的想法應該都和他一樣。「這樣做啊,Let’s go!」雖然他這樣說,結果發現大家都不動,「當時年輕嘛!思考比較不周詳,少幫別人想。」洪漢青後來了解別人未必和自己想的一樣,溝通必須先把自己的本位主義擺一邊。

「良好的溝通要以對方的角度談事情,不然花多少倍力量可能都沒用。」明基電通總經理李錫華頗欣賞年輕人赤裸裸地直接表達,然而他以多年的職場經驗建議,事前花時間做足溝通,之後做事才會順利。

怎樣溝通最有效?
沒有人天生就會溝通,所幸溝通很容易學習,但關鍵是要不斷地練習。著名的溝通專家、台灣卡內基課程負責人黑幼龍強調,溝通不是一種學問,也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習慣,沒有練習就學不會。

那麼該從哪些方面練習溝通的技巧呢?台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張秉衡認為,好的溝通應該將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還要懂得聽到別人什麼地方意見不同。的確,溝通就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是表達與聆聽的藝術,但是怎麼說、怎麼聽,卻各有巧妙不同。

說故事,是最有效的溝通
《華爾街日報》有一次訪問了兩百位副總經理以上的高階經理人,問他們對於聽演講有什麼感覺,結果46%說很乏味,44%說聽了想睡覺,可見如何說得讓人印象深刻又深受啟發,實非易事。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則有他一套獨特的溝通方式,他最常說起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來和年輕員工分享他的人生哲學。

提問, 如何問出癥結、解決問題
你想問,對方未必想答,如何問出癥結、解決問題,也是一大挑戰。美商安碼商務系統公司台灣區總經理吳玉龍就有類似的經驗。他以前說話都採命令式,有位業務同仁覺得向他報告是件很痛苦的事,因此都報喜不報憂,以免面對一連串的質問。

吳玉龍發現自己提問語氣的毛病後,開始用軟性的話家常方式,詢問對方的工作狀況,再問問「最近有沒有遇到比較難纏的客戶?」「有沒有什麼需要支援的?」某次這位業務同仁好不容易在鼓勵下說出問題,他沒有責備和怪罪,而是先認同業務同仁的努力,再一起討論補救的方式,最後並讚賞對方能勇敢地說出問題。從此,就像施了魔法一樣,他們之間原本的溝通落差就消弭了。

傾聽,聽出話中的需求
大多數人多說而少聽,然而讓自己積極、耐心地聆聽,會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即將派駐哥斯大黎加的外交官朱怡靜,在國內負責安排外賓的接待與參訪機構的行程,工作十分忙碌又不容出現絲毫錯誤,以免貽笑大方。有一次她在接洽的過程中,對方一位自稱X先生的人來電,問了許多細節的問題。

根據朱怡靜往常的經驗,沒有人會問得這麼詳細,而她手上待辦事項還有一大堆,心裡實在著急。她快要失去耐性了,可是她告訴自己還是好好聽完對方的問題,能當場回答的就回答,其餘的經查明後再回覆。終於,對方滿意地掛上電話。朱怡靜鬆了一口氣,同事這時候告訴她,X先生是國外對口單位的高階主管。「我非常慶幸耐心地傾聽,沒有得罪他。」朱怡靜積極地聆聽,不用多說話,就完成一次絕佳的溝通。

主動出擊
老闆需要為下屬的作為負責,更必須扛起業績壓力,他有權知道工作的一切進度,因為這就是他的工作,試想如果你無法掌握你的工作狀況,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那會是多麼地不安?切記,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回報進度也是下屬的職責之一。王子云以雅芳公司為例,夏季原本5億元的目標,因為今年大太陽到6月中才露臉,影響美白和防曬產品的銷售,現在只能賣到4億元了。然而當下屬只跟她說業績沒問題,卻未告訴她剩下1億元的營收哪裡來,她實在無法放得下心,「這不是信不信任的問題,而是負責任。」

多練習
就像溝通達人黑幼龍一再強調,溝通力的培養重點就是不斷練習,「溝通和游泳一樣,看多少本書、聽多少場演講,沒有下游泳池游過,還是不會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練習,在做完溝通力測驗、了解自己的溝通類型後,再就職場最需要的溝通力、傾聽力、提問力、簡報力,來為你的職場加分,讓你找回久違的職場幸福感! 本文未完…摘自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法語: 如何回向?(非常重要,學佛必知)

1 佛法裏面對於回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2
我們要把自 己修學的功德、佈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3
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4
常念三寶 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5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6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 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7
回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里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 親尊師這裏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 不殺做起。

8
做的善事統 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

9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

10
不回向,你 所修的福報、功德是有範圍的、有限的。

11
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變成無限的。

12
做任何善事 都回向,則功德無量。

13
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養功德才能圓滿。

14
我們修行, 不是為自己修,而是為眾生修;只要有這個心,就是回向。

15
我們以智慧善巧方便將佛法傳播,推薦給一切大眾;這樣去做,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只有一 個目標,求生西方淨土,這叫回向。

16
念佛這個法 門,經上還有說這個法門叫不回向法門

17
為什麼叫不回向法門?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換句話說,他雖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

18
我們斷惡修 善不是為自己,破迷開悟不是為自己,成佛也不是為自己,乃至於我們生活、吃飯、喝水也不是為自己;只要有這個心,就是回向。

19
有恩的,我回向給你,這是
報恩

20
有怨的,我回向給你, 這是
解除怨結

21
冤業病,是冤親債主纏身。以誦經、念佛的功德回向,這是調解。他若接受,問題就解決;若不接受,就有麻煩。

22
佛教我們每 天念佛、聽經,都將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希望他們明瞭,我們成就了,就是報恩、還債;這樣,就可以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

23
我們拜佛、誦經、念佛,都希望回向給曆劫冤親債主,更應當發願:將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首先我來度你們

24
超度不需要具備什麼儀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誠心誦經念佛,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25
回向,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心才清淨!

26
回向的意義 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 沒作一樣。

27
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

28
回向是幫助 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29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的;把給 忘掉,這叫做回向。

30
人生很短! 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

31
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

32
福報享三成 就夠了,其餘的佈施給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33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

34
回向裏面第 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回向菩提;恒順眾生,這是回向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

35
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36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讚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 佛學。

37
我們學佛要 以佛做標準,我們要跟佛學。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 的法身

38
我們除了學佛之外,還要面對社會的現實。在現實社會裏,我們如何來處事待人接物,如何來過我們現前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
恒順眾生,這個日子過下去才沒有障礙。

39
要順他,不能不順。順的裏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順,是要有理性的順,這樣才沒有錯。

40 “
恒順眾生
眾生無論作善作惡,你 要能夠忍得過,你要能夠在這個境界裏頭如如不動,這就是恒順眾生

41
唯有恒順眾生,心裏才不起煩惱,心才會平靜。眾生惡,旁敲側擊誘導他,實在不能的,隨他去!幾時他回心轉 意,幾時再來度他。

42
普皆回向是總回向,就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眾生,同生淨土。

43 “
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淨無為。

44 “
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開;
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 性

45 “
普皆回向
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 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46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 苦,將無量劫的恩人、冤親債主都包括在其中,這是最圓滿的回向。

47
很多念佛人 雖然天天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那是 口皮上的發心,心裏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

48
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嗔癡慢、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鷹與鴨子

您知道印度有一則創造世界的故事嗎?根據這個故事,神首先創造了蚌殼,接著是老鷹。

人類有權在安逸無味的蚌殼生活和精采刺激的老鷹生活中擇其一,他們要老鷹生活的優點,卻不願意付出相當的代價。於是他們找了一種符合他們要求的動物--鴨子。

只看表面的話,鴨子和老鷹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實際上,牠們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如果你知道從何處切入觀察的話,你很快就會認出鴨子來。

兩種動物都會飛。但是老鷹在高空盤旋的同時,鴨子只能緊依在水面生活。

一個月前,我到亞特蘭大飯店住宿。我手上有飯店的訂房及確認證明。我到的時候,飯店已經客滿。接待處的小姐卻告訴我,我的訂房是無效的,因為飯店已經客滿了。說完,她就讓我繼續站著。我要求我的權利。

那位小姐卻說:「飯店客滿了就是客滿了,我也沒辦法變出一個房間給你,嘎嘎嘎……」,接下來那位小姐便不再理會我。「喔,」我心想,「一隻鴨子」。接著我要求見她的上司。

她很不高興地說:「他也不會說不同的話。」她一邊說著,一邊正要消失在門後。這門後一定是個鴨子池塘,她一定會跟另一隻鴨子出來。我請她給我帶隻「老鷹」出來。「一隻什麼?」她想知道我問了什麼。

我跟她解釋:「請你帶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來?」她懂了。後來經理出面,他真的是老鷹。他說道:「我們這裡真的客滿了。一定是我們作業有所疏失,為此我得向您道歉。我會儘快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馬上打電話幫你找個適合的旅館,到這個旅館的交通費,理所當然由我們來負責。在找到之前我可以先請您用個晚餐嗎?」

你認得出老鷹嗎?老鷹會做事,鴨子只會嘎嘎叫。鴨子嘎嘎嘎的內容不外是理由、藉口、沒有意義的話和抱怨。總有一天,鴨子會被解雇。如果公司有問題,他們一定是第一批被開刀的。接著他們會說:「真不公平,我想我的老闆對我有成見。」反之,老鷹會得到支持。

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不應該像鴨子般,不做出個成果,只會嘎嘎地叫。我們要避免公司內、部門內及小組內有鴨子的存在。有些人認為我們也可以給鴨子一點動力。但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頂多是一隻有動力的鴨子罷了。

  1. 這裡我列出一些鴨子和老鷹的不同之處:
  2. 鴨子說:「這我可做不到。」老鷹會問:「我如何才能做得到?」
  3. 鴨子是悲觀主義者;老鷹是樂觀主義者。
  4. 鴨子們互相敘說負面結果,甚至會為了這事由開個鴨子大會;老鷹大多報導正面的成果。
  5. 鴨子不到必要絕不做事,大多是連一次都不做;老鷹會多飛幾哩。他們付出的比要求的多。
  6. 鴨子工作緩慢。他們的準則是:「我是來工作的,又不是來逃難的。」老鷹則是「儘快完成所有的事」。
  7. 鴨子光是一隻嘴很會說,找藉口不做事更是一流。老鷹時時學習,努力做事。
  8. 鴨子很會找藉口;老鷹會找解決方法。
  9. 鴨子不敢冒險。老鷹也會恐懼,但是他們還是去做。老鷹很有勇氣。

10.  鴨子從十點工作到下午六點;老鷹從六點到十點都在工作。

11.  鴨子在每個機會裡找問題;老鷹在每個問題裡看見機會。

12.  鴨子在人背後閒言閒語,他們要這樣做才會覺得快樂;老鷹只談正面的事,否則就保持沉默。

13.  鴨子要花很長的時間做決定,做事卻沒有三分鐘的熱度;老鷹果決行事,因為他對自己很有信心。

14.  鴨子把精神都擺在問題上,而且只會空談;老鷹把時間擺在解決方法上,而且會實踐。

15.  鴨子會記恨;老鷹懂得寬恕。

16.  鴨子等人餵,如果飼料不夠,他會大聲叫;老鷹懂得負責,他只取所需。

17.  鴨子愛他所擁有的東西;老鷹設法取得所愛的東西。

18.  鴨子一有小事就激動得不得了,還以為這樣做很好;老鷹不會做這種可笑的事。

19.  鴨子的生活圈只有一個小池塘;老鷹可以登高峰。

20.  鴨子責備不如意的事;老鷹改變不如意的事。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事自有安排

    北歐一座教堂裡,有一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來這裡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

    教堂裡有位看門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 「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般地伸張雙臂,本來苦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的群眾不疑有他,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裏面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他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究理,兩人吵了起來。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偽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指著十字架上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們應認真活在當下。

 送給你一段『馬斯洛』說過的話: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真地活在當下。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寬恕來自一種信念

 

一碗湯
「索倫」剛從國外回來不久,
這一天受邀參加一個餐會,
而且約定要當三十分鐘席間講演的主講人。
他對臺北的街道不熟,到得太早,就在會場附近下車,在那裡慢慢逛街。
他經過一家賣餐盒的小店,正想停下來看看,
店裡忽然衝出一個留長頭髮、穿牛仔褲的大女孩,
往他身上猛撞了一下。
大女孩手上提著的塑膠袋,也重重的打在他身上。
袋裡那個裝湯的塑膠蓋碗掉了出來,
碗蓋鬆了,整碗酸辣湯全灑在他的褲子上,
不但燙了他的腿,也毀了那條西服褲。
事情來得太突然,確實使索倫吃了一驚。
他還來不及反應,只能站在那裡發愣。
但是眼看他那條新做的淺色西裝褲已經變成五花褲,
難免覺得有些心疼。
大女孩也一下子愣住了。
她滿臉通紅,連聲的說對不起對不起,
急忙從掛肩袋裡掏出面紙來,要幫索倫擦拭。
索倫伸手阻止她說:「沒關係,沒關係。」
大女孩說:「那怎麼辦?」
索倫說:「我自己想辦法。」
大女孩不安的說:
「先生,原諒我好嗎?
  我要去趕一場考試,又沒有吃中飯,
  所以買了飯盒要帶到考場外去吃。
  現在只剩下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我快遲到了。
  先生能不能給我一張名片,讓我明天設法補救,
  現在先放我走好嗎?」
索倫說:「既然是要參加考試,你就快走吧!」
大女孩伸手說:「你的名片。」
索倫說:「算了,算了,你快走吧!」
大女孩謝了又謝,
提著裡面只剩一個餐盒的塑膠袋,長髮飄飄,飛奔而去。
索倫抖落褲子上那些雜碎,穿著濕漉漉的褲子,
叫了一輛計程車,回家換一身衣服,
然後再趕回餐會的會場,順利的發表了他的席間演說。
一個月以後,索倫要到高雄去開會。
他因為事情忙,沒有預購機票,打算到機場再辦理購票手續,
沒想到他到了機場,才發現他要搭的那班飛機已經客滿。
他很著急,對航空公司櫃檯裡那個穿制服、留長頭髮的票務小姐說:

「怎麼辦,我一個半小時以後就要在高雄開會!」
票務小姐說:「先生你別著急,我來幫你想辦法。」
她打了兩通電話,
在第二通電話裡對著話筒說了聲謝謝,然後含笑對索倫說:
「斜對面那家航空公司這班飛機還有一個空位,
  二十分鐘以後起飛,你到那邊去買票吧!
  你一定趕得上。」
索倫非常感激,認真的  向票務小姐道了謝,並且說了句笑話:
「要不是有你幫忙,我就得自己飛過去了。」
票務小姐也笑了,站了起來說:
「先生,你一定是不記得我了。
  我就是一個月以前把一碗酸辣湯潑了你一身的那個大女孩子。
  那一天要不是你寬宏大量的放我走,
  我一定會誤了那場考試。」
索倫驚喜的說:  「那麼你考上了沒有?」
票務小姐笑著說:「我考的就是這家航空公司的票務人員啊!」

心靈悄悄話--寬恕
原諒別人的過失,就是「寬恕」。
「寬恕」不是很容易的,只有心胸開闊的人才做得到。
心胸開闊的人,承認人人都會犯過失,連自己也不例外。
自己犯了過失,心中難免懊悔,
總希望別人能原諒他,使他有改正的機會,從此不再犯錯。
自己是這樣想,別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想。
如果你能根據自己渴望得到寬恕的心境,
去體會別人渴望得到寬恕的心境,
你就能領悟到「寬恕」的意義和價值了。
寬恕不但能祛除不小心犯錯的人心中的悔恨和不安,而且也提供了補救的機會。
有一個九歲的男孩,有一次不小心在叔叔的書房裡,

打碎了一座十幾公分高的白玉觀音雕像。他非常害怕,非常懊悔,

因為他知道那座白玉觀音是叔叔最心愛的。
他流下眼淚,顫聲對叔叔說對不起。
叔叔卻對他說:
「沒關係,沒關係,不過是座雕像罷了,
  將來還可以找到更好的。
  不要難過,不要難過。」
小男孩非常感激叔叔對他的寬恕,心裡感到平安,仍然可以快快樂樂的過日子。

不過從此以後,他也養成一種習慣,常常到古董店和玉器店去欣賞觀音的雕像。
到了他三十九歲那一年,
他送給他六十歲的叔叔一座很美的觀音雕像,作為祝壽的禮物。
寬恕來自一種善念。
這善念成就了一個美善的世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