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尋找下一個未來佛-----不要懷疑,就是你! 未來佛我們永遠等著你來;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三線); 初級班報名大約為每年五月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270321_678471265523593_7362294443149464291_n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廣欽老和尚給慧律法師的棒喝

慧律法師開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懺公帶領了我們一大堆的法師,還有這些護法居士,
去參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就坐在那籐椅上。

那時候我在南普陀佛學院,因為我們總共差不多有二十多個大殿,
大的、小的統統拜,我們沒意見。因為煮飯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
我們那個院長他又很堅持,要我們十一點十五分才吃飯
台中南普陀佛學院一律持午,一到時間筷子一律統統放下,
持午非常嚴格的)。冬天寒流來吃下去一直腹瀉……
我們因為剛剛出家作沙彌,就對院長有一點意見。
為什麼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念經念這麼久呢?
十一點十五分才給我們飯吃,我們要熱一熱,院長又罵。

這一點事情我就耿耿於懷,因為剛出家實在是想不透。去拜訪廣欽老和尚,
我就把這個事情對老和尚說:「老和尚,我們這個院長,老是九點十五分
就煮好了,十一點十五分用冷飯冷菜給我們吃,
吃得南普陀佛學院統統腹瀉,尤其我瀉得特別嚴重。」

講到這裡,廣欽老和尚一下子就:「住口。」
我看老和尚很凶嚇一跳,「不要講別人用冷飯給你吃,
你要說你沒有福報吃熱飯。」原來是這樣子,是,是。
因為他是老和尚,很偉大,他是開悟的聖人。要常常這樣想,知道嗎?
不要每次都說別人用冷飯給你吃,你要告訴自己你沒有福報吃熱飯。

我現在什麼事情統統用老和尚這一句話。
要是有一個很稀奇古怪的工作人員我不恨她,我沒福報請到好的工作人員,
都是請到一些不敬業的,沒辦法。用廣欽老和尚這一句話:她鬧,沒關係,
是我修養不夠,她有資格鬧,沒問題。很好用的,我統統不會煩惱。
有時候用老和尚幾句話,真的挺好用的。
所以一句話你就知道,什麼都要回歸自性,完全是你心的問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是在修心

 

廣欽老和尚道:「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工作是在修心,並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急匆匆趕去聽一場演講,趕路中心情焦躁起伏。好不容易到了會場,喘息未定中,看到了自己的愚癡。

去聽演講,不是要安頓身心嗎?怎麼把自己弄得急躁不安?

人常陷在情境中,反而忘了做事的目的。

我們為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追求更多的成就,疏忽追求過程中,心要清楚明白,安定快樂,才是真正的成就。

不禁想起一則廣欽老和尚的故事,承天禪寺起建的時候, 一天來了很多工程人員及工程車,寺裡負責監工的師父正忙得不可開交,老和尚突然叫住他,請他進屋去磨剃頭刀。

他愣住了,這是怎麼回事?

早不叫磨,晚不叫磨,偏在? 僥刐i刀,外面有這麼多工程人員正等著處理事情呢!他心裡急得不得了,可是師命難違,只有遵命進屋磨刀三兩 下。

廣欽老和尚一看,喝斥道: 「你看,隨隨便便磨的,刀兩邊沒有磨到;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來的刀子也不平。」

這位師父心裡很急,一聽,趕緊再去磨了一次拿給老和尚看,廣欽老和尚又喝斥他:「一看便知是做表面工夫,隨便應付而已,你並沒有重新磨過,這刀是補磨的。」

這時,老和尚拿出自己的剃頭刀,又平又漂亮。

因為老和尚的心是平的,靜的,所以磨出來的刀一如其心。

廣欽老和尚道:「
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工作是在修心,並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人的心隨境而轉的力量太大了,心要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自己心的主人,實在很不容易,需要老和尚的棒喝,才能看到自己。

所以我們必須不斷的、徹底的提醒自己。

我們常常陷在事情裡面,心是不安的、急切的,手裡做著這件事,心裡擔心著別件事。

「不斷的想要得」,想要做的很多,想做得更好,超過自己所能負荷,就是「貪得」。

當洗碗時,急切的要趕快洗完,好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因為潛意識裡認為它是「無用」的小事,諸如:趕路、等車、做家事、運動等等,都是此樣心態。

其實「洗碗這一刻,就是生命!」每一刻都是生命的片段。

生倏忽數十載,回首過去,只留下記憶已矣,所得到的其實也只有現在這一刻的感受。

當下這一刻是美好的,是確實可以掌握的。

每一刻,心都是平靜的,一生就是美好的。

一轉念,當下就不敢輕忽洗碗這一刻的生命,即刻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心就靜了,安了。

趕路時,也要提醒自己-專注在每一踏步上,如禪師所說:「要照顧腳下」收起紛亂的思緒,注意步伐的韻律,和諧。

很奇妙的,心靜了,呼吸自然就流暢均勻,身心也舒暢起來。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的體悟,但正向的想法是稍縱即逝的,轉眼間,又掉入過去的習慣。所以反省之後的體悟要立即記下,〈應如是住〉。

 

整理成簡潔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完全是自己體證來的,對自己最有用。座右銘隨身攜帶,每日朗誦。

當境界來時,以適用的箴言提醒自己,就不致落入負面的想法之中。

活在當下,當下並不是現在的時候,現在的環境,而是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by郭周順學長

 

八堂課的唯識課,最後一節課是總結,工程實在浩大,正想最後一節課的筆記不知道怎麼寫,剛好淑瑛同學在讀書會提出華嚴經裡的這一句:『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泡菜覺得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藉此說明一下,也算是八堂唯識學筆記的一段落。

   中級班講過十二因緣,八堂課有一半也在講十二因緣,佛陀悟道所悟的也是因緣法,可見因緣法在佛教裡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思想!

   觀十二因緣到底觀的是什麼?那就是『觀諸因緣實義空』,一切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這一些現象它們宛然似有,而其實都不實在,畢竟是空。就像人的生命,某種因緣和合而有了生命,但因緣滅生命也就沒了,包括金錢、財產、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所以說以因緣法觀之,它的實義是空的。佛法裡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不要執著,執著只會帶來煩惱和痛苦!

   既然什麼都是無常的,那我們還執著什麼?偏偏我們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所以我們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煩惱〉有取〈執取〉。一再輪迴。

 那好了,既然什麼都是空什麼都是無常,我們還打拼甚麼?行惡行善有甚麼關係?非也非也,那關係可大了,因為我們畢竟還在三界中輪迴,我們還沒脫離因緣果報,雖然是輪迴,我們大家都希望不要墮入三惡道而希望往生善道吧!故說『不壞假名和合用』,因為因緣和合現起的一切現象是確實存在的,我們還是要按步就班的聞思修,還是要修善去惡。這畢竟是破無名斷煩惱脫輪迴進解脫門必經之路!

  打個比喻:如果大學畢業你就可以不必讀書了,可我現還在讀幼稚園哪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宗修學法要--

你用什麼心態來釋放出你的佛號,阿彌陀佛就給你反作用的功德力  

節錄《禪淨雙修》 淨界法師主講

好,那麼禪觀的部分我們先講到這裏,我們看下一段:

乙二、淨土宗修學法要

禪觀的思想是比較偏重在以空觀來破執,所以它空假中其實比較偏重在空觀這一塊,其實假觀,淨土宗是比較偏重假觀的,從空出假而產生一種正確的憶念,因為它的重點在感應道交。禪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種理觀,理性的觀照,淨土宗它是一個因緣的事修,這個地方不同了。但是這個地方不同,但是有關係,因為你的感應道交要安立在不生滅心的基礎,這個後面我們會說到。為什麼不能用攀緣心來感應道交呢?有很多過患。你依止攀緣心來念佛,過患非常的多。

好,我們看丙一、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有兩段經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個地方先講出一個譬喻說,我們在世間上,我們面對很多眾生。面對很多眾生,我們把眾生分成兩塊:一個是跟我們沒有緣的眾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感覺。為什麼呢?就講出這件事情有它過去的因緣,因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為什麼你跟他會沒有感覺呢?因為在過去生的生命當中,可能是某一個人,某甲去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這當中某一個人憶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並沒有釋放出相對的一種憶念的力量。那麼這兩個人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可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沒有用,或見非見,就是相逢就等於是沒有相逢。那麼即使是見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見過好幾次,但是完全沒有產生互動的作用,所以有見面等於沒有見面,視若無睹,當面錯過,不能產生感應的力量。因為你過去生跟他沒有產生彼此的互相憶念,所以你看到他沒感覺,他看到你也沒什麼感覺,就是這樣子。這個就是為什麼今生會變成跟你無緣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緣很好,誒,你看到你的兒子,就打從內心地歡喜,他看到你也打從內心地歡喜,這怎麼回事呢?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那麼因緣當然,有緣還得分兩種,一個是緣很深,一個是緣很淺。假設你跟他有緣,但是很淺,那只是兩個人偶爾地憶念,你可能是偶爾會想起他,他也是偶爾會想起你,但是時間不是很相續,這個有緣,但是緣不深。第二種是二憶念深,這個是經常地、相續地會去憶念到對方,他也是經常地相續地憶念到你,那麼這個時候你們兩個因緣就很深了。從一生,你今生會在一起,來生也會在一起,再來生也會在一起,就好像是那個形體跟影子一樣,你們兩個因緣就不會再分離了,你們兩個總是會相逢,總是會構成眷屬,為什麼?因為你們兩個過去彼此互相會憶念對方。

那這個地方就有個問題了,沒有提到惡因緣的眾生,他這個地方提到無緣的眾生,第二個有緣的眾生,第三個是惡因緣的眾生。什麼叫惡因緣的眾生呢?惡因緣還是有緣嘛!就是你過去用煩惱心、用瞋恨心去憶念他,假設你今生經常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某甲,他也用負面的情緒來憶念你,那糟糕了,來生變成惡因緣,來生變成惡因緣。所以說,這個人跟人之間完全是一種彼此的憶念,而產生一種相互的關係。內心的相互憶念會決定你來生會跟他構成什麼樣的因緣。在這個地方是世俗的因緣,它只是一個譬喻。淨土宗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麼阿彌陀佛,到底他會選擇去接引誰?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你跟阿彌陀佛必須要有很深厚的因緣。那麼關鍵在哪裡呢?看這段經文就清楚了: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隨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我們先看佛陀,身為阿彌陀佛,他對眾生是什麼心情。身為一個如來,他在大般涅槃的寂靜明瞭的心性當中,他那個大悲心是經常地憫念眾生,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所以佛陀是對我們安排了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已經存在法界當中,而且他四十八願已經對我們釋放出很強烈的磁場、很強烈的善意。但是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若子逃逝,隨憶何為?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現在這些塵勞的事情,你的色身怎麼樣?你的感受怎麼樣?你有怎麼樣的妄想出現。你的心都在這個五蘊身心裏面不斷地活動,當然你來生只好在三界再創造一個五蘊,因為你整天憶念你的五蘊嘛!所以身為兒子,離家出走,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去憶念母親了,母親對你的憶念是不能產生感應的。反過來說,身為兒子能夠不斷地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麼這個時候,母子之間的關係,生生世世就能夠相逢在一起了。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他在過去的無量劫當中,經過五劫的思惟,成立了四十八願;然後再用塵點劫的六波羅蜜的善法,把四十八願產生一種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羅蜜把這個願力填滿,變成一個有真實功德、有真實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種功德力存在法界當中,他不斷地對眾生釋放善意。但是我們沒有相對地去憶念佛陀,那四十八願等於沒有效果。

很多人都問我說,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這個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很難講。你不相信他,對你來說就不存在嘛!你不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沒有嘛!所以阿彌陀佛到底有沒有存在?這個是你決定的嘛!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我怎麼知道對你來說有沒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斷地憶念他,對你來說就是有存在嘛!所以這個佛陀跟眾生的憶念,你看這個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應,他就,誒,觀世音菩薩他沒念幾聲,他就跟觀世音菩薩感應。我告訴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現的,不可能!誒,你說他念幾聲,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聲了?那當然我們過去也不知道,從現在開始。也就是說,你今天要下定決心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必須要仰仗佛力。那麼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憶念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了。這個憶念包括兩種:第一個信心的憶念,第二個用願力來憶念。其實我們很多人只會用信心來憶念彌陀,但是有些人對往生的意願不高,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業障、增福慧,那這樣子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我們的救拔只僅于現實的安樂。你必須對阿彌陀佛釋放兩種資訊:第一個,信仰歸依的心,第二個往生的心。那麼阿彌陀佛就給你兩種功德,包括今生的安樂,包括來世的往生。所以你用什麼心態來釋放出你的佛號,那麼阿彌陀佛給你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釋放信心跟釋放願力,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沒有憶念,阿彌陀佛在你生命當中就等於是不存在。這個地方就把感應道交這個彼此間的心靈的互動先作一個說明。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福如東海」,是稱頌他人生日的祝賀詞,祝福對方擁有像海一樣深廣無盡的福氣。這又何嘗不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期待呢?

  「福」,有圓滿的意思,指無有不順。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社會上有很多的人會希望透過看風水、選方位等來「改運」;也有人求神保佑。但這些是擁有福氣的方法嗎?究竟福從何而來呢?


  曾有一篇報導,記載著一位非常有名的堪輿師(俗稱風 水先生)的親身體驗。他曾受富商重金請託,尋找一塊旺地以安葬富商父親的遺骨,於是多方找尋、堪察。一日,走過一段奇陡無比的山路,等到爬到山頂,早已上氣不接下氣、口乾舌燥。適巧此處有人設一大茶缸,缸上寫著「奉茶」二字,似乎料到行人至此,最需要的就是「茶」。但打開缸蓋舀茶時,發現茶面上浮了一層稻殼,不管再怎麼小心舀,茶杯內還是舀進數十粒稻殼。所以,喝茶時,必須吹開稻殼,慢慢地、小口小口地喝。他一面喝,一面心中抱怨:


  「既然奉茶,為什麼還要這樣整人?我也來作弄一番。」問過路人,知道這缸茶是住山坳處一家破落戶的老人所為。


  這位風 水先生從高處往下望,山坳處在堪輿學上是個不好不壞的地方,但屋旁的平地,卻是凶地。風 水先生因為剛才喝茶時的懊惱,來到這戶人家,故意告訴老人家,隔壁的空地是塊吉地,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願意免費定樁看方位。這位奉茶的老人自是喜出望外,連聲稱謝,並且依著他定的方位,簡簡單單蓋了間新草屋就搬進去了。


  十幾年後,風 水先生想起這件事,想知道結果究竟如何,特地從老遠的地方來看個究竟。奇怪!草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豪華的別墅。懷著重重疑問,風水先生按了門鈴,開門的正是那位老人。老人看到他非常高興,迎他進屋親切招待。不待風 水 先生詢問,老人自己就滔滔不絕地說:


  「自 從先生幫我看了這個吉地後,家中一切大小事都平安順利。三個兒子出外經商,個個賺大錢,因有許多客人來訪,孩子說舊房子太簡陋,才改建成這棟別墅,可是我們仍不敢更改先生所定的方位,這一切都歸功于先生的恩賜!」


  臨走前,風 水先生把積存在心中十多年的疑惑說出來:「為什麼要在茶水內放進稻殼呢?」老人笑呵呵地說:「一般人爬陡坡到達山頂時,都已氣喘如牛,這時,若猛喝水一定會嗆到,咳嗽不停。所以,我故意加入洗乾淨的稻殼,這樣,喝水前,一定得吹個兩三下,把稻殼吹開,如此緩衝一下再喝水,就不會被水嗆到了!」風水先生至此才恍然大悟,口中自言自語地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從破落的草屋到豪華別墅,凶地卻成為吉地,絕不是因為風水,而是「福人居福地」。由於善的心念,而得到良善的回饋,這就是福報。福報是由修善而來,修善則積福。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是禍、是福,端看種的是善或惡的因,絕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福報。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二地菩薩修行地圖〈華嚴經 十地品〉導讀 第五單元 by 郭周順學長

  •    從初地菩薩要進入二地菩薩,除了向上發趣〈聞、思、修〉和發十大願外,還要進一步的行動。

       行動之前要先思,所以思是造就行動的核心,經文如是說: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1正直心、2柔軟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離垢地

       有了十種入心後,還要照著三聚淨戒去實行:第一:攝律儀戒,也就是離十不善戒;第二:攝善法戒,第三攝眾生戒

       經文裡面講了很多理論,師父們也做了很多開示,但是如果不去做,一切還是歸零。

       有的人也許不知道啥是佛法,但所作所為就像菩薩一樣,像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英雄的陳樹菊女士就是。他只有國小畢業,但一生省吃儉用,賺來的錢幾乎都貢獻給社會〈利他〉,現又發大願~準備努力賺錢,以一千萬元為目標,來幫助窮苦的孩童!這不就是菩薩。

      有記者問他:一千萬的目標是不是太大太遙遠了?他答說:不會不會,只要去做就對了,多麼可愛,多麼自信啊!

       當她發願的那一刻,當他開始存入一塊錢的那一刻,她的慈心已經圓滿了!一塊錢已經等於一千萬!就像我們剛上過的初第菩薩十大願的第四願:自他二利願所說的六相圓融,總相、別相,總相是一千萬,別相是一塊錢,兩者的慈心是一樣的,所以總相和別像是圓融的。千萬不要輕忽那一塊錢,請不要吝嗇的拿出那一塊錢,當你『有』的時候快來付出,不要一定要像郭台銘那樣富有才來做善事!

       不要太在意經文的深澳,只要去做就對了,只要去做則離菩薩不遠唉!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初地菩薩修行地圖〈華嚴經 十地品〉導讀 第三單元 by 郭周順學長

  •    如何才能進入初地菩薩的修行?首先就是要發菩提心,也就是以大悲心為首,深種善根,立廣大志。

       有了基本的入心後,還要勤修善根、發十大願、修十淨行,也就是菩薩的住心。

       初地菩薩當然不能以此為滿足,所以還要有更上層樓的出心,也就是要向上發趣,發什麼趣呢?就是善問〈聞〉、善知〈思〉、善行〈修〉。

       很抱歉,一些名詞我不能一一解釋,因為太長了。

       進入初地菩薩就等於找到了一條康莊大道,豪不留戀的往目地前進,不像凡夫還在輪迴中打轉。師父說了一個比喻:印度水手遠航時都會在船上養烏鴉,遠離陸地時,才把烏鴉放出來,烏鴉不敢遠飛,只會繞著船附近飛,可等烏鴉看到了陸地,就會往路地一往直前不再回頭,水手也會據此找到陸地。初地菩薩就像烏鴉一樣,當牠找到陸地〈目標〉後,就會勇往直前。

       我們看到可憐的人,往往也會發惻隱之心,初地菩薩看我們凡夫呢?引用一段經文:而諸凡夫以忿恨風,吹心識火,熾然不惜,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然諸眾生不覺不知。菩薩見諸眾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所以要行菩薩道,首先要有大悲心。

       甚麼是大悲心?師父又講了一個譬喻:母親的謊言:小時候很窮,媽媽當裁縫工,米飯一定要兒子先吃,孩子問媽媽說:媽媽妳怎麼不吃?傻孩子,媽不餓。媽媽煮魚湯,總是把沒刺的魚給兒子吃,媽說:因為媽媽喜歡吃骨頭。上國中時,媽媽為籌補習費,經常作代工熬夜,媽媽說一點都不累。爸走了,叔叔勸媽找一個伴,媽說不喜歡。母親陪兒子參加聯考,飲料都留給兒子,因為媽媽說她不渴。兒子大學畢業賺錢了,母親還擺地攤,兒子想寄錢回去,母親說不需要。兒子拿了博士,要接母親到美國,母親說不喜歡美國。母親病重,躺在醫院,兒子回來探視,母親說:不要哭,媽不會這麼快就走的。

       這是媽媽的心,也就是菩薩的心,這種不為己,為別人的心就是大悲心!只是媽媽是為自己的孩子,而菩薩是為了眾生。

       師父又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做生意老是不賺錢,而且跟家人相處不好,經常抱怨東抱怨西,就跑去問師父:為什麼會這樣?一面抱怨還一面哭。師父說:別人對你不好或做事遇到逆境,正是給你功德財,你應該高興才對怎麼還哭?

       泡菜認為:學佛並非啥事都會一帆風順,或是就不會生老病死,只是當你遇到不如意時,遇到困難時,你能不能坦然接受?還是哭著抱怨?或是把它當成修行的資糧?就像那位師父所說的。

       順便答覆包租婆:進階班的唯識學確是蠻深奧的,泡菜也不可能全懂得,當然很高興把上課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只要了解佛教『』的思想,幾乎所有的經典都在說明這種理論,你就不會認為經典有那麼難了。佛教所謂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凡是一切事與物都是因緣所生,也會因緣而滅,所以我們不要去『執著』,不執著就不會生煩惱。當然也不可能說不執著就不執著,所以我們才要研讀經典〈〉,還要學著無所求的幫別人,或到精舍培福〈〉,一點一滴的累積,儲存功德資糧。不知道這個解釋有沒有一點的幫助?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