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尋找下一個未來佛-----不要懷疑,就是你! 未來佛我們永遠等著你來;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三線); 初級班報名大約為每年五月

目前分類:香光尼僧團-法師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世界末日之說不攻自破,但為什麼我們會對世界末日之說那麼深信不疑,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自己心靈有末日,才會相信吧,但朋友們你們想要跳脫
這種不安嗎?讓你的心靈注入一道清涼的活水嗎? 現在住在台中的朋友有福了,
歡迎你踴躍邀請你的朋友來報名參加台中養慧學苑的生命教育課程,佛陀送給你的祝福將在此降臨。
養慧學苑102年度佛學研讀班招生簡章
www.gaya.org.tw/yanghui/school/102yando-pop.htm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月開課喔!
高雄 紫竹林精舍 101學年度 兒童讀經班[招生]
◎上課時間 : 每周六上午 9:30 ~ 11:00,為期一年。
(101/08~102/05)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101file/1010811_children.htm
-------------------------
高雄 紫竹林精舍 電話:(07)713-3891~3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
更多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想要有 千年傳統 全新的感受嗎?

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招生中
歡迎有興趣或是想結緣打發時間的,不管你甚麼原因都好,
只要想來讀的都歡迎你喔!
報名時間:週二~週日(除週一)早上9:00~晚上8:00
⋯⋯ 地點: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班別:國語班(星期二、三、四晚上 7:30~09:20)
台語班(星期四早上 9:30~11:20)
(星期四晚上 7:30~09:20)

備註:1.必須親自報名。

2.儘早報名,可選擇的上課日愈多。

報名截止日:6/10(日)晚上9:00 或 額滿截止。

相關網址如下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101file/10105bschool.htm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心光26】
如何「覺知」。例如聽到一句話令我憤怒、生氣,這種感覺內心一定知道。哪一個想法,哪一種觀念支持我生氣?生氣充塞我心中,臉紅脖子粗,是生氣的相;聲音變了,口出不雅語言,這是修羅相;接著完全籠罩在修羅的氣氛中。你覺知心被抓住、控制,漸漸的無法做主了。

心是如此嗎?此時若起一念覺知:那句話有那麼大的重量嗎?有那麼嚴重嗎?那句話只是一時的聲音,他的用意在我耳中竟變成自我折磨?

⋯⋯
你覺知:我的心在前一念是喜孜孜,後一念卻生氣了。前一念是善,後一念是不善。心到底是善?不善?此刻你覺知到心的無自性。如此把心交給別人控制,無異是受貪瞋癡擺佈、受無明蒙昧驅使!覺知,即是觀緣起的開始。
~ 悟因法師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的五戒

前言

佛教是重視實踐體驗的宗教,而實際踐行體驗的基礎,是建立在世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認知上。實際踐行的方法非常多,可以是參禪,也可以是念佛或持咒,也可以是普賢十大願、地藏法門、觀音法門等無量無邊的法門。而最基本的法門,也是共同的修持法門是「戒、定、慧」三學,又叫做三無漏學,是所有實踐、修持體驗的總法門,這些都是為對治眾生煩惱,以及匡正身、口、意三業而說。現在為各位介紹生活中的五戒。

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等級差別,一般人一聽到五戒,一定會說那是一種束縛或約束,而想「敬而遠之」,但其實佛教所講的五戒是一種幫助人活得更加清淨,不被煩惱所困的生活指導原則,如果大家都能遵守五戒,社會上的許多亂象就會減少了。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先來談談不飲酒戒。

不飲酒

這不飲酒戒是五戒中的最後一條,它不是根本戒,我把它排在最前面來說,是因一犯酒戒,即會連帶破壞其他各條戒。

大家都以為不飲酒是最容易受持的,其實大部分男士們會說不容易持,女士們則會說容易。從這點上來看,男性與女性持戒的角度的確不太一樣。

我們的社會裡充斥著喝酒文化,大家都以為不喝酒難以說話,做不了生意。很多居士對我說:「去宴客、應酬,若是帶一瓶麥茶去,會覺得不好意思。」要喝酒才會助興,也才成敬意,結果酒是喝了,各種窘態一一出籠,說是談生意,在酒精的威力中,有時被設計了還不自知。

喝酒會使窘態畢露

為什麼不能飲酒?戒律有一條戒飲酒的典故,主角是沙伽陀比丘。

有天,一個外道婆羅門拿了一個稀世珍寶的缽放在樹梢上,宣稱誰能空手取缽,就將缽送給他。要在那麼高的樹上取缽,若不是藉助梯子或爬樹,不然就得要顯神通,否則無法辦到,結果有很多人拿不到。沙伽陀比丘剛好經過那兒,用手一伸就拿到了。於是,沙伽陀有神通的消息,很快地在當地造成轟動。

這時,某地有條會吃人的惡火龍,大家請沙伽陀去降伏,沙伽陀只費三兩下功夫就把牠降伏了,沙伽陀因有神通而聲名大噪,就連國王也聽聞到了。

沙伽陀比丘遠近馳名,大家都爭相供養。有位居士說要供養一定選他最喜歡的,沙伽陀說在家時最愛喝酒,千杯不醉。居士就請他喝酒,他喝得酩酊大醉。

有天,沙伽陀又喝醉了。剛好阿難隨侍佛陀出行經過,看到有人躺臥在路邊,吐了一地;很多鳥吃著他吐出來的東西,一邊吃還一邊拉屎。阿難問說:「這位比丘是誰?」佛陀說:「他是沙伽陀」。「他不是會顯神通嗎?」阿難覺得很奇怪。「他現在連趕走一隻鳥兒的力量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顯神通,所有的功夫都消失殆盡了!」佛陀說。

喝酒就是如此。酩酊大醉時,平時的功力都會消失殆盡。領帶歪一邊,服裝不整,還會對人胡言亂語、大聲吼叫,甚至無法明辨是非,那時的你就如同喝醉倒地的沙伽陀,不但窘態畢露,還會破壞自己平日訓練出來的判斷能力。

有位居士告訴我,如果喝酒還划拳助興,那個輸的一定會一直輸下去。為什麼?他說:「划拳輸,就要多喝酒。划拳時,如果他的嘴巴與腦袋想的手勢不一致就輸,愈輸愈被罰酒,就愈不清醒,愈不清醒只有一路輸下去了。」

喝酒非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人把喝酒當成生活習慣。各位每天下班,電視看完後都在做什麼?家庭婦女下班回家,忙為小孩洗澡、陪做功課,等小孩去睡覺了,再忙洗衣、整理家務。先生吃完飯就開始看電視新聞,再來與朋友聊天,喝酒助興,常常喝到半夜才回家,這樣的家庭生活能夠和諧嗎?

學佛的人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外,也需要調適,調適可以有各種的方式,例如做功課、拜佛、打坐,或讀一些有益身心的好書,或聽演講,或是看一場好電影,或出外踏青。請千萬不要喝酒。

持不飲酒戒,除了不要喝酒之外,香煙、檳榔等,也要儘量戒除。最重要的是嗎啡、安非他命、速賜康等毒品千萬不要碰,如果因為重病非用麻醉劑、嗎啡治療不可,在醫生處方下,那是允許的,這是戒律的開緣。

酒、煙、麻醉劑在生活中不是必需品,沒有它們,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很快樂,持戒會讓我們好好地活下去。小時候我們只要吃飯、吃奶,可以不抽煙、不喝酒,就能長大,身體也很健康。現在卻喝酒喝到出問題,既傷身體又無任何好處,為什麼要抓著不放呢?

喝酒破壞家庭生活

喝酒喝到家庭破裂是常見的事。有位女居士跟我說她先生喜歡喝酒,酒品非常不好,醉酒後就回家打人,把孩子的頭抓來撞牆,全家都抗議,結果把他驅逐出境,只好在外租屋而住。

後來,先生在外面和另一個女人同居了六、七年,最近同居人去世,想要搬回家住,太太說無論如何要提出離婚。因為他仍好喝酒,喝酒就會打人。但這是離婚的理由嗎?她說兩人曾經談判,先生說不喝酒就活不下去,身體會不住地發抖,顯然已經酒精中毒了。我想如果是這樣,反倒是先勸他戒酒比較重要,可是她說無論如何要離婚。我覺得夫妻在一起彼此要相互珍惜,這是很深的學問。我勸那位女居士先讓孩子和他談看看,不行再離婚。她一聽就哭得很委屈說:「師父!您都縱容男生,反而不疼惜我。」我問她夫妻可以離婚,兒女可不可以說離就離?這臍帶是斷不了的。他在外面喝酒出事,兒女怎麼看待?夫妻是離婚,而子女在兩人離婚之後仍得收拾善後,心情會更矛盾的。

後來,她的子女就跪著請求他不要再喝洒,他哭了,答應悔改,後來也真的戒掉了喝酒的惡習。要救一個人不容易,我們要很真誠地珍惜周遭的每一個人。

所以,要持不飲酒戒,不但自己不要喝酒,也要為珍惜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而不喝酒,縱使已經喝酒成習,也能慢慢地戒除,這樣生活才會健康、圓滿。

不殺生

尊重生存權

有人說戒殺是最容易持的。為什麼容易持呢?因為「沒有殺過人」,但再問一句:「殺過畜生、動物嗎?」、「打過蚊子嗎?」「有!」殺人與殺動物、打蚊子都是殺生,都是剝奪他(牠)的生存權,但在戒律的治罪上有分重與輕,殺人的罪較重,是不可懺悔的,殺動物、打蚊子的罪較輕,可以懺悔。

所以,「戒殺」首重不可殺人。但在戒殺人中,又有重與輕的分別,若殺父母、殺佛菩薩、殺聖人和阿羅漢等,屬於五逆罪,判罪最重。從國法上來說,殺人同樣也要處以刑法。法律常常處罰於已然,佛法更防患於未然,佛教的戒律就是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更加珍惜人的平等與生存的權利,甚至擴及其他生命,例如不隨意殺害動物。所以,學佛持戒,除了要遵守國法,更要內化自己,珍惜生命。

可以打蚊子、蟑螂嗎?

但一說到不殺生,很多人首先會問:「持戒不能殺生,那以後可以打蚊子、蒼蠅嗎?」對於這點,我們要掌握的原則是讓居住的環境乾淨、清爽。

有了乾淨的環境,就能減少傳染源。現在台灣沒有瘧疾、痢疾,大家不必擔心有這類的傳染病,生活環境本來就應該是如此!我們不希望因學佛的慈悲,而造成有傳染病源的環境。如果這裡有成群的蚊子、蒼蠅、蟑螂,且是瘧疾、登革熱的疫區,各位會想進來嗎?如果餐廳有很多蒼蠅、蟑螂,儘管它有第一流的美食,你會喜歡進去嗎?所以,清潔、衛生的考慮是優先於美食的,古人說:「整潔是最豐盛的美味。」

但是,保持環境的乾淨是否一直要用滅蚊劑、克蟑等殺蟲劑嗎?當然不是,去除污染的方法,一是保持環境的乾淨、清爽,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持戒的生活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以為殺蟲劑、農藥可以解決許多環境髒亂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人要如何看待環境、看待自然。不是只問「蚊子、蒼蠅可不可以打?」這是死在教條上。

環境乾淨,蟑螂不來

環境是否能乾淨,端看我們是否想要讓它乾淨。就如圖書館是讓大家看書的,結果有人偏要帶食物進去吃。只要滴幾滴果汁,螞蟻就跑來喝幾口,喝飽了,接著是去呼朋引伴,引來了螞蟻,蟑螂、老鼠也來分一杯羹,這下圖書館可遭殃了。因此,環境要乾淨,是我們願意讓它乾淨,也就是每個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位法師告訴我,她到一位居士家拜訪,這位居士家還有個在襁褓中的小朋友,喝個牛奶這裡、那裡到處滴,大小便也無個定處。這家庭沒有螞蟻、蟑螂、蒼蠅、老鼠也很難,誰負責去打這些螞蟻、蟑螂?若噴殺蟲劑,肯定會傷到人。法師看了這情景,心有所感地說,有心持戒要有很深的愛心、耐心。

現代一般住處內外都裝有紗窗、紗門,到處乾淨、清爽,從前的農業社會,住家的廂房沒有紗窗、紗門的設備,尤其在農村,別說是農具、物產和住宿都在一起,連家禽、動物都與人打成一片,屋子裡到處是貓尿、狗屎,牠們的排泄物都還要人處理,怎麼可能不長蚊、蠅、蟻、蚤呢?如今環境改善了,生活習慣也必須跟著改善。但弔詭的是,人們還懷舊地在大廈的陽台上養貓、養狗,等玩膩了、不要了,就把牠們隨意放逐,造成流浪貓、流浪狗成群地在車水馬龍間穿梭、遊蕩,不但妨礙了市容,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持戒除了不殺生之外,也要愛護動物,尊重生命才是不殺生的基本精神。

戒殺不等於吃素

很多人一提到戒殺,緊接著會問:「媳婦、女兒生產,可以為她烹煮雞、鴨等葷食嗎?」這問題就如同做了中國和尚仍然還要去當兵,持槍站崗保家衛國一樣,並不因為學佛戒殺、不葷食,而省卻應盡的義務。同樣地,家庭成員之間生活上相互的關懷照顧,不能因為學佛而省卻。所以,要在修學佛法的信仰中踐行義務責任,這就考驗著個人持戒的智慧了。

學佛持戒要戒殺生,但戒殺與不葷食其實是兩件事,不一定要劃上等號,佛教並非絕對的素食主義,也不是生食者,佛教主張不殺生是不要殺害眾生。南傳佛教僧侶在托缽中,不拒絕吃三淨肉;中國的僧侶是既戒殺也戒葷食,葷食包括眾生肉和五辛。

如果為媳婦做月子,可以買現成的。如果因為受了在家菩薩戒,自己不葷食,但又有一份疼惜媳婦的心,在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既要負責任又很無奈,那麼,我建議讓媳婦去「做月子中心」吧!

所以,戒殺與素食不要劃成等號,縱使不素食,也請不要殺生。

不邪淫

不邪淫,就是不從事婚姻之外的性行為。

除了這最基本的原則外,持守不邪淫戒難在:即使是夫妻從事性行為,仍需要彼此相互尊重、體諒。例如有位女居士哭訴著說,她最受不了的不是先生去外面另找性伴侶,而是先生學了一些房中術,強迫要配合,完全不尊重、不體諒另一方的感受。所謂持戒,我看應該建立在尊重、體諒上。

不妄語

「妄」是虛妄、不真實。「妄語」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從小父母師長都教我們說話要誠實、信實,「不誠無物」這不是學佛後才要學的,只是學佛以後要更懂得自覺、自我要求。

兩舌

「兩舌」是長兩個舌頭,意指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說無意義的語言,除了讓人看不起,對自己也無好處。

惡口

「惡口」就是以醜陋、粗劣、不雅的語言咒罵人,如男生喜歡用三字經。

《四分律》記載,佛世時,有位比丘生痔瘡,有位醫生就在人往來處幫他開刀,沒有打麻醉,比丘疼痛難耐而發出呻吟。很多人從那裡走過,醫生卻對行人說:「你看!比丘生痔瘡。」醫生居然把生痔瘡的病人變成取笑的對象。

所以,惡口不只有說惡毒、難聽的話。那時佛陀還對弟子說,這醫生看來像在取笑比丘,其實是嘲弄了他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職業。不要以為罵人的人一定是贏家,所罵的最後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如仰天而唾,返污己面。

妄言

「妄言」是指說不實的話,有大妄語、小妄語兩種。大妄語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無證無得,卻說自己已證三果、二果,或有神通,有見佛、見鬼,天來、龍來等。出家眾犯大妄語是波羅夷罪,會被取消比丘(尼)資格,在家眾也犯不得。縱使自己真有證果、有神通,說了也是犯戒,更何況「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呢?

前幾年台灣有宋七力、妙天事件,又有人到美國去看飛碟,說上帝會下來拯救人類。不論是說放光或上帝會下來,干卿底事?這裡可以反問自己:煩惱因而有絲毫減少嗎?既然煩惱沒有減少,對苦迫的解除怎會有幫助?修學佛法就是要淨化自他,要時常思惟如何才能減少人間的殺戮,減少彼此的猜忌?而減少人間的苦迫,最基本的,少造口業是很重要的。

學佛要學的是戒、定、慧,培養正知見,這才是真正的力量,不要受不正見的人蠱惑,我們才能從佛法中得力,達到最終的解脫。

綺語

「綺語」的「綺」意思是綺麗、艷詞、淫語,綺語是令人迷醉,引發情欲,擾亂人心性的話。

妄語有前述的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四種,除了用語言表達以外,如果用文字、繪畫、書信、行為來表示,也都包括在這個範圍內。

不偷盜

何謂「偷盜」?就是別人的東西,未經同意,就把它變成自己的。例如錢財物品在甲的帳戶裡七轉八轉而變成乙的帳戶,權利被轉移了,這就是偷盜。「偷盜」實在不好聽,有時就說是「不與取」——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卻竊佔為己有。「偷盜」的對象包括財物的、生存的,一般又分使用權、管理權。

持戒可以做生意嗎

很多居士問:「持戒可以做生意嗎?」我開始研究這句話的來由。原來中國人一向鄙視商人,說「無奸不成商」,做生意多少帶點詐。我想這是社會文化的觀念,如果批價十元而賣十一元,會有罪惡感嗎?經商本來就得計算成本,就像載貨的卡車司機,他跑一趟車,卡車要修理、加油、繳稅,這都需要計算在內,還要包括服務費。為何在家學佛持戒,說到「不與取」,就要問:「可以做生意嗎?」

事實上,即使學佛持戒後,要營生維持家計,同樣必須以誠實待人,財物貨殖貿易要以公平、公道為原則,不可偷斤減兩,以不實的貨品欺人。

在戒律裡,曾有人拿賤布換好布的典故。話說有位外道有匹很值錢的布料,他覺得自已不需要用這樣好的布料,就拿去賣人。另一位買者以物易物,拿舊布料換去那匹值錢的布料。結果外道回去後,別人笑他:「你那塊布很值錢,換回的差不多只有原來的幾分之幾而已,你被騙了。」既是以貨易貨,就不叫偷盜,當中只是不老實、不公道,下一次就沒有人要和這個人打交道了。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會讓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也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經中說持戒的功德有五種:一是得大財聚;二是得揚善名;三是無論親近任何團體大眾,都能無怖畏、羞慚;四是臨命終時,得不昏昧;五是死後得生善趣天界。而從三無漏學的角度來說,持戒就是修定、發慧的基礎,也是實際踐行信仰的具體表現。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自己修悲心──性空法師

  先調自己平靜、穩定,了解心就在這身中,了解身體與心的互相關係,了解身心情況反應在我們呼吸上。先有穩定的身心,接著祝福自己:「願我身心解脫苦」。身體中有緊張、不舒服的地方,就祝福它們,讓它們離開苦。

  我今年兩次到波蘭奧斯基威特(Auschwitz),那裡是世界最大的墳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在那邊用煤氣等方式殺害了一百五十萬人,現在還可以看見零星散置的骨骸。我看過他們用那些人的頭髮做衣服,用骨頭做肥皂。我也碰到一些曾經被迫害的人,他們像動物一樣被關在集中營裡,每天被毆打、虐待,受不可思議的苦。因為有這種摧心刺骨的經驗,非常不容易忘懷。戰爭過後,他們必須努力克服瞋心、害心,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

  他們告訴我:有的人因為無法面對而自殺、逃避;有的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克服傷痛,重新面對人生。唯有面對苦、超越苦,才能活得自在,也只有先對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發出慈愛他人的力量。

  要分別慈心和悲心的味道如何不同,然後慢慢連在一起,變成一個味道。悲心的修習與慈心相同,先對自己生起悲心,然後向外擴散,我們的感覺要很穩定,了解慈心和悲心的不同在那裡,慢慢練習就會熟練。
------ 摘自香光書鄉《四無量心》p.50-52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練習向上──看見

  面對別人的糾正,真能敞開自己的心,納受別人的諫言,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啊!

  從別人變臉的話語中,去尋找他背後的善意,也得要很大的心力! 每次⋯⋯
的挫折之後,總是告訴自己:練習,又一次地練習! 順境、逆境都是讓自己增上的助緣,都要練習以微笑迎接。 要不斷練習,練習與法相應,與解脫相應!
記得自己在面對被糾正的情境時,心臟出現一團糾結的感覺,熱熱酸酸的,頭殼也開始漲漲的,好似有股氣快要爆開來。不適當的行為,讓別人非常不舒服,也讓自己的身體產生了這些連鎖反應。

  受不了啦!

  面對著讓自己想一走了之的情境,我安忍住心底的不舒服,仍舊坐在椅子上,靜靜地傾聽著別人說。當然,一顆心可是在波濤洶湧中。啊!花了好大的力氣去安撫自己的心,看著它,慢慢地恢復正常的跳動。

  發生了什麼事?
  原先只見大家嘎啦嘎啦地不知說著什麼,現在居然聽懂了。心平靜氣之後,腦袋漸漸恢復正常,曉得應該回應大家,讓他人了解自己的狀況。漸漸地,清楚自己的身心狀況,了解自己不可能像翻書一樣,將橫眉豎目一抹,就能馬上變成眉開眼笑的樣子。接受,看到自己的確是處在這樣的情境,心似乎比較安定些;回應,讓別人了解自己的狀況,曉得自己已經接收到他們的訊息。接下來慢慢觀察其中的變化吧!

  一次經驗下來,為了違逆自己的習性反應,用好多細胞、好大的力氣,心臟幾乎快無力了。所幸,能從裡面看到自己在ㄍ一ㄥ什麼,算是最大的收穫吧!

  走過一次,算是更上一階了。

  祝福自己。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簡樸生活與念佛

精進佛三開示

釋悟因

 簡樸的生活
 

今天是佛三的第一天,各位受一天的八關齋戒,就是學習做一天的出家人。與在家生活最大的差別就是這三天沒有過性生活,不擦粉,不看電視、報紙,不非時食(過午不食),這叫做過出家的生活。在座各位多數念佛、持齋,有的夫妻性生活已經很淡泊。所以這三天對居士來說就是過簡樸的生活。
 現在大家要學習的是安住。先跟阿彌陀佛說:我這三天要用功持戒、念阿彌陀佛,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要練習跟阿彌陀佛相應。每一次受戒,我看到大家都很高興的樣子。有一位女居士就說:「師父!受八關齋戒那天,我先生都不會找我(求歡)。」很高興由受戒得到保護。可是,那女居士又說:「以後先生還來找我,要怎麼辦?」我說:大家都要應付妳的需要嗎?師父教妳不是教天下人都順從妳。做妻子的那能天天說不要?本來人的生活就是不簡單。你說那我的心又亂了。這是你的功夫不夠哦!因此我們要學習安住我們的心。
 如何安住身心?修行沒有捷徑,「貴在識路途」。那條路要如何走?第一持戒,第二念佛。這三天就這樣過簡樸的生活,盡可能地減少紛擾自己的身心。先說持戒。持戒的心態很重要。為什麼要持這個戒,不這樣作不行嗎?例如:規定上廁所不講話,是要大家利用時間修行、不攀緣,盡量以持戒來收攝身心。要用這樣的角度跟自己說。其次,三天放下萬緣要來用功,只修一項,修念阿彌陀佛。念念彌陀,腳步就踩得比較輕。
 以正確的心態來修行、持戒,這叫善法。所有的善法都回歸到成就我們用功修行,心就能得到安住。 

一句彌陀


 「阿彌陀佛」是印度話。把這個名號和這個音當成咒語來念。長念或是短念隨著大眾念,心就漸漸地安定下來,身體也可以柔軟。這是修行的開始。修禪定有的以觀呼吸作為心的所緣,這叫安那般那念;念佛是以「南無阿彌陀佛」作為心的所緣,心繫念在「阿彌陀佛」上,只念這個密咒--「南無阿彌陀佛」。
 跟阿彌陀佛說:我從這裡開始修,我要讓我的身心單純一些。平常的生活不可能這樣單純。現在放下萬緣,用比較單純的心,比較單純地過生活,三天唯有一句彌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達到一心不亂,這是彌陀經說的。
 這三天我們來做做看,以一句彌陀名號攝受我們的身心,讓我們的身心慢慢的更加穩定、自在。

以歡喜心念佛


 念佛怎樣可以念得相應?第一:你的心要生歡喜心。阿彌陀佛這句密咒放在你心中,你有生歡喜心嗎?在你的心中找一個位置讓它放,佛號安穩你就歡喜,心生歡喜你的心就溫暖、柔軟。
 持戒是修行,念佛是修行,持咒是修行,拜佛是修行,乃至喝茶、吃飯都是修行。以靜態的或動態的方式用功,訓練的都是我們的「心」。以「南無阿彌陀佛」作為心的所緣,在你的心中阿彌陀佛有一個位置,走路、睡覺、上廁所??,都集中回到這個位置,這就是念佛。念佛,心可以柔軟、單純。
 念佛的「念」梵語叫sati,就是作意。作意的回到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上面。當你的心與阿彌陀佛的佛號相應,你的心就生起喜悅、安穩;念念相應心就鎮定下來。千經萬論不離戒定慧。我們身心能夠安定、安穩,這叫做「定」,這就是修行。

往生自在的故事


 在座各位能夠親近三寶是有善根、福德、因緣的。有師父帶領我們念佛,有很多居士跟我們一起念佛。最近有一位老居士往生,臨終相當自在,是念佛往生的實例。
 這位老居士八十三歲,女眾。有一天老人家穿戴整齊地告訴兒子,早上八點她就要去了。這天剛好是老人家看醫生的日子。兒子說:「媽!醫院八點半才開門,八點就去太早啦。」她說:「可是我八點就要去了。」兒子還意會不來,以為說的是去醫院的事。結果老人家真的八點就走了,是坐著走的。之前老人家已經自己洗頭、洗澡、衣服換好坐在沙發等。兒女們看著媽媽這麼自在地示現,一方面驚歎老人家的功行,一方面也感恩諸佛菩薩的護念。
 這位老人家是相當傳統的婦女,一生為家庭、兒女奉獻,孩子九個,年輕守寡,含辛茹苦地一手把兒女拉拔長大,並且栽培每個兒女都受很高的教育,其中一個女兒讀物理作科學研究,一個女兒在香光寺出家。兒女都知道母親一生好德,平時手拿念珠,只有佛號沒有雜話。兒女需要請媽媽照顧孫子,她就說好。年老了沒有力氣抱小孩,她說我就幫你看著。身心非常的安穩、自在。

一心不亂


 古時候有一個人念佛念到十萬聲,一天往生後卻到閻羅王那裡。他說:「我一天念多少佛號,一百零八聲佛號放一粒綠豆,念了好幾袋的綠豆,不應該到這裡來。」閻羅王說:「你念多少佛號,我叫估算師估算。」估算師就幫他估算,但每顆綠豆都是空心的,風一吹就吹走了,最後留下一顆實心的。原來那天颱風,玻璃嘩啦嘩啦掉滿地把他嚇到了,他當下大喊一聲「阿彌陀佛」。閻羅王就說:「就這句阿彌陀佛可以救你,你不用到地獄受苦了。」
 故事只是故事,佛號如何念得實在才重要。念佛如何與阿彌陀佛的佛號相應?心一定要專注,而且每一句佛號都回到心中與心相應,這一句彌陀才會落在你的八識田中,這叫做「一心不亂」。

耐心忍持


 看起來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好像很簡單,其實不是那麼簡單。它的道理是很深的。
 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或稱極樂淨土。那裡的環境非常地莊嚴、清淨。去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最好?我曾問居士。很多居士就回答說「最高興的是不必煮飯、洗碗、掃地。」我想這一定是煮飯煮到心煩,甚至怨歎了。應該不是這樣吧!極樂世界確實可以思衣衣來,思食食至,這也是極樂世界令人欣羡的地方。然而,回過頭來,希望像極樂世界這麼自在,要從此時此刻學起、從人間學起。學習什麼呢?學習安住、安忍。
 尤其是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說太簡單沒有變化,有點不耐煩。就是愈簡單才是愈不簡單。你開始想專心念佛,才知道我們的心是多麼地跳躍、不耐煩。人是很麻煩的動物,太簡單也不行,不簡單也不行,複雜也不行。總之不合意就不耐煩。對誰不耐煩?自己。想要用功修行,真的要給自己很大的耐性。
 心能安忍、安住才可能少造業,負面的問題才可能減少,效率也會提高。這就是用功。請拿出最大的耐心、忍持一句佛號,讓心只是歇在一念的阿彌陀佛的佛號上。

妄念


 念佛的時候要看什麼?看住佛號。佛號看不住的時候看到了什麼?看到起起落落的念頭。那些念頭就是妄念。平時這些心念我們映照不到,因為它跑得很快,像電流一樣。坐下來念佛,慢慢地心靜下來,你就看到這些心念一會兒在佛號上,一會兒跑到別處,片刻不得安穩。千經萬論就是教我們如何調伏這顆心。念佛是其中最簡捷、適合各種根機的法門。
 開始念佛妄念就不斷插進來。妄念插進來時不要理它,記得回到阿彌陀佛的佛號上。不要去想說我怎麼這麼多妄念、這麼多業障,然後一直咒罵自己。念佛變成自己責怪自己,這是在懺悔不是在念佛。有時念著佛號煩惱來了、雜念來了,不要跟著煩惱、雜念走。一旦覺知是妄念就趕快把心抓回來,回到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就是作意。心念跑出去的時候,不要想著要把它想清楚,記得你是來用功不是來打妄想;假使旁邊的人太吵也不要生氣,提醒自己不是來這裡生氣是要來修行的。總之一旦覺知妄念,隨時提起一句阿彌陀佛。
 現在就用這句彌陀的名號來穩定我們的心。一顆安穩、沒有妄念或煩惱干擾的心就像平靜的水,看東西可以看得很清楚。假使內在有造業的衝動,你自然會想辦法去調整、處理,減少它的作用。

戰馬的故事


 在佛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國王他有一匹駿馬。這匹馬俊美健壯,跑得非常地快又聽話,很受國王喜愛。後來國王向四邊征戰、擴大彊土,都是騎這匹駿馬上戰場,並且屢屢打勝仗。國王打了勝仗就專心地治理國家,沒有再發生戰爭。沒有戰事這匹馬就閒著。戰馬不上戰場能作什麼呢?被送去磨坊拖石磨。有一年外敵來攻打,這匹戰馬已經無法上戰場了。沒有戰爭的歲月,那馬兒被主人安排在磨坊待了下半生,而它也逐漸地習慣磨坊一方大的世界。
 你會怨歎年輕的時候像戰場上的一匹駿馬嗎?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都在忙些什麼?年少的時候讀書、學習所有的知識,然後找工作,也累積財富、養活自己、組織家庭繁衍後代。除了這些,還必需吃飯、睡覺、休閒娛樂、社會交際…?。有的人宗教信仰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存有的世界存在的事實,我們在清醒的狀態都是在做這些。在家庭裡,你有兒女陪伴感到很幸福,有另一半陪伴感到很幸福,縱使先生比你先離開人世也是很幸福,因為彼此曾經擁有、珍惜。以工作來說,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覺得自在嗎?你不是因為虧欠人家、或虧欠家人才在這裡。你自信篤定地說,我可以在這裡做自己!在工作中你是打從內心的歡喜。極樂世界就是這樣開始的。
 有一位事業有成的居士曾經自豪地說:「我當初從故鄉出來,分到兩只破碗、一件棉被,來到高雄打拼…?,」我笑說:「你是要跟我說你的奮鬥史嗎?」在人生的旅程努力奮鬥是應該的。然而生命之流不斷地流逝,人生除了取得財富、權勢、名位、家庭乃至健康,一路打拚以來,你的身心平靜、平穩、快樂嗎?
 生命裡的奮鬥包括內在的自我安頓。自我的存在是在流逝的每一念中找到你自己。這是一輩子的戰鬥,也是生命中最珍貴的。

法門


 有人問什麼法門才是最殊勝的?法門沒有高下,心才有高下。能夠安你的心,讓心自在、可以用功,這就是你的法門。《彌陀經》有一句話,「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護念你,你自己也要有那種容器來接受祂。我們一定要有信心,我們修念佛法門,諸佛菩薩一定會照顧我們不會拋棄我們。
 發心修念佛法門就與念佛法門相應,同時生起善法樂住--樂於住在善法裡面。這是一種梵住,是與諸佛、菩薩、阿羅漢的修行相應的親近法。你內心會產生喜悅,心會安穩、安住,這是善法樂住。
 我們在這裡修行,心生歡喜、歡愉、喜悅。自己心生喜悅、對別人心生喜悅。這樣在你前區、後區共修的善男子、善女人,將來都是西方極樂淨土的好同參、好伴侶呢!

【編者按】整理自九十九年一月,紫竹林精舍精進佛三開示。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一座心中的佛堂

釋見毓

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去為他安位,要安的是誰?是我們自己。
安一座可以隨時帶著走的心中佛堂,沒有時間的問題,更無空間的局限,
二六時中,都有佛菩薩與佛法作為我們生命的領航者。

與佛同在

居士學佛後,總希望在家中安個佛堂,作為自己身心沉澱的淨土。家中安佛堂,請世間最有福報、智慧,也最慈悲的佛菩薩來家中供養,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一件喜事。

說到「安佛位」,真的是在「安佛」嗎?福慧圓滿的佛陀還需要我們來「安頓」嗎?其實真正需要安頓的是我們自己。如此說來,「安佛位」的儀式是否就多此一舉?當然不是,「安佛位」主要是藉著儀式表達我們殷重的虔誠心,也藉此凝聚家人的心以三寶為依歸。

設了佛堂後,佛堂便是全家人共同的信仰中心,也是家中最神聖莊嚴的地方。每天除了上香、供水外,誦經、禮佛做定課,自我反省以沉澱身心,都是應修的供養,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佛菩薩最歡喜的是我們能依法修持,將慈悲與智慧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家中安了佛堂,似乎佛菩薩不再那麼遙遠,近在咫尺的慈容,倍感加持力的威攝,佛菩薩有如我們的父母、師長、好朋友,當我們喜樂時,可以與佛菩薩分享;當憂惱時,佛菩薩更是我們抒發心靈憂惱的對象。

曾有居士與我分享,不論在外頭如何的風光自負或挫敗愁鬱,只要回到家中的佛堂,身心自然放鬆,無須矯揉造作,即可卸下虛偽的假相,以本來面目坦然與佛菩薩作內在深沉的對話,是非曲直、功過毀譽自在其中。

也有居士說:人的情緒變化莫測,翻臉比翻書還快,唯有佛菩薩始終如一,不論你的心意多少,全盤慈悲納受,任你不斷重複嘮叨祈求,總是笑容依舊、慈眼以對,可說是推心置腹的知己。

一座可以帶著走的佛堂

然而,有人可能因家人障礙或斗室簡陋,恐對佛菩薩不敬,無法在家中安奉佛堂而感到遺憾。其實,安佛堂不只是安置外在的佛堂,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更可以安個佛堂。

外在佛堂會受種種因素限制,而內在心靈卻是「心包太虛」,不受時空限制,只要我們願意,任何時刻均可設立心中的佛堂。需要時,獻上一柱心香,默念「願此香花,普遍十方,供養三寶,護法龍天,普薰眾生,同入佛智。」發個自利利他的好願,內心的充實感,才是無價的。

如何安置心中的佛堂呢?首先,於內心深處建造一幢莊嚴典雅的佛堂,觀想自己的本尊安坐其中,諸佛菩薩、龍天護法周遭圍繞,怡然莊嚴的姿態,令人望之心生歡喜。

如何修持呢?找一尊自己契機投緣的佛或菩薩,虔誠地安奉在自己心底的佛堂中,將佛菩薩的相好莊嚴,深深刻烙在八識田中。每當斂目獨處時,徜徉在諸佛菩薩的悲智願海中;每當稱心快意時,感受到諸佛菩薩分享我生命飛舞的旋律;每當苦悶煩憂時,有諸佛菩薩陪我度過晦澀的時光;每當我沉醉五欲六塵時,諸佛菩薩會提醒我們要過覺醒的生活;每當迷失自我時,有諸佛菩薩適時的導引……。

除了憶念佛菩薩的相好莊嚴、圓滿德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憶念佛菩薩的教法,學習佛菩薩「自覺覺他」的精神,培養迴光返照的醒覺,觀察自己的心念與行為,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漸漸與佛相應。

總之,讓我們與佛菩薩如影隨形,你一定會發現,當我們需要時,佛菩薩就會適時出現,並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便說: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曾有居士到國外旅遊,半夜睡不安穩,折騰半天,只好起來靜坐,運用學佛功夫,即時建構心中的佛堂後,持誦大悲咒回向,總算一夜好眠。這件事讓他對佛菩薩的信心更堅定,也是他鼓勵親友設立心中佛堂的最佳見證。

有位女居士感恩地說,佛菩薩是她生命中的大貴人,十年前先生事業失敗,孩子正值叛逆期,與公婆也產生許多溝通上的問題,導致身心俱疲,在無法溝通、「四面楚歌」之下,常常想以自殺來逃避問題。經友人介紹學佛後,在家中安奉簡單的佛堂,每天在佛前做功課自我反省,並且時時回到心中的佛堂,思惟佛法,觀察無常、苦、空的真理,學著以慈悲、放下的態度來面對家人。她不斷主動安慰先生要勇敢面對失敗的挫折;對孩子的教導方式也在老師的協助下,給予較開放式的導引,也時常提醒自己要以柔和的心面對。於是,她心中的鬱結在佛法的滋潤中漸漸解開,將逆境轉化為增上的力量,終於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因此,安一座可以隨時帶著走的心中佛堂,沒有時間的問題,更無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二六時中,都有佛菩薩與佛法作為我們生命的領航者。

身處在這動盪又複雜的時代,一切都在快速變動,人很容易變得心浮氣躁,不自主地在數不盡的壓力中打轉。安個清靜莊嚴的心靈佛堂,讓自己有個獨處的時空,淨化心中的雜染,為生命注入新的活水,便是我們快樂向前走的妙方。朋友!心動不如行動,不妨選一尊契機的佛菩薩,在自己的心中安一座帶著走的佛堂,讓我們的心中有主,更讓佛菩薩的慈悲智慧與我們同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心朋友

釋見可

  什麼是「知心朋友」?是彼此十分瞭解對方的心意、行為嗎?是有相近的個性、興趣嗎?是永遠給對方適時、適度的協助、溫暖嗎?必須有相同的理想、看法?是能共同奮鬥的伙伴嗎?還是要有相等的聰明才智?

  最近聽了一個故事,讓我對「知心朋友」有新的認識。

  一位法師口渴喝著水,看見身旁的師父,心想師父可能正渴著吧?於是在「猶疑」中端杯水給師父,結果師父說:「我不渴。」

  他向師父說出剛才的念頭,並請問師父:「我們是不是常在嘗試錯誤中認識別人?」師父說:「對!因為通常我們只能透過外相來認識別人,而外相的表現只是他的幾分之幾,猶如冰山,我們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水底的部分我們根本看不到。認識自己尚且不容易,何況是經由自己的經驗或想像去認識別人呢?」

  他又請問師父什麼叫「知心」?師父回答:「所謂『知心』,就是當自己端杯水給別人時,彼此能知道當下的意思,不論對方收不收,雙方都能瞭解彼此的心,這叫做『知心』。」

  我想:我們對別人所付出的一份善意的關懷,重點並不在他人一定要接受,而是透過嘗試,多一次機會知道彼此的狀況和需要。如果把重點放在「瞭解」,不僅在回拒和被回拒時不會受傷,也會學著:即使領納他人的善意時,仍能就當下事實的需要,坦然直率地說:「不!」

  原來,知心朋友不一定只是那些天生具有某種特質,和我完美搭配的特定的人,而可以是願意彼此接納,並逐漸相互瞭解的任何一個生命。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