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尋找下一個未來佛-----不要懷疑,就是你! 未來佛我們永遠等著你來;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三線); 初級班報名大約為每年五月

目前分類:達波噶舉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帶著慈愛的動機,有意識地讓我們的回應趨於正向》

我們可以透過夫妻、或者是伴侶的相處,來看到人與人之間互依的關係是如何地運作。

譬如說,伴侶當中有一個人的脾氣不好,他經常會生氣,會將憤怒發泄到另一半的身上。
⋯⋯

而這個另一半可能也會變得對伴侶的憤怒感到生氣,就這樣兩個人便開始對對方產生憤怒的回應,就這樣一來一往,彼此變得愈來愈憤怒,最後鬧的醜陋不堪。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試著改變、轉化我們的回應,帶著慈愛的動機,有意識地讓我們的回應趨於正向。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這麼想:對我們發怒的伴侶其實是受到他自己煩惱的左右,而沒有完全自我控制的能力。

他處於某種情境當中,而迫使他以這種情緒化的方式來回應我們;這裡的背後其實都有許多的原因。

這是我們可以謹記在心的要點,它可以幫助我們做出跟往常不一樣的回應。

好比是,若有人拿一個棍子來打我們的頭,我們並不會對棍子生氣,而是對拿著棍子的人生氣。

同樣地,若是我們的伴侶對我們生氣,我們也不應該對他生氣,因為他是受到煩惱與不識自心本質之無明的擺佈,這些才是他憤怒的根源。

當這樣地去思維時,我們便能夠以一種更為正面的嶄新方式來做回應,並且將這些憤怒的時刻視為是教導另一半新知識的好機會,利用它們來將彼此的關係導往更正面的方向。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我們就真的有機會將彼此的關係改善。

同時,當我們看到他人真的是處於一種無力的狀態,沒有自主的能力與自由時,我們會開始變得更關心他們的福祉,而不至於耽溺於當下暫時的不快。

因此,要更關心他人的福祉其實很簡單,它一點都不困難,只要能看到這個正在發怒的人的無力感,看到他其實是受到 其他力量的控制。

若是這個人有自由的意志,是在對自身有完全的控制能力下,而做出傷害我們的事情的話,我們或許可以責備他;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們若能看透這點,我們便能夠對他人的福祉愈來愈關心。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試著花大量的精力來這麼看事情、看待我們的人際關係,

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在這麼做時,我們也要懂得放鬆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放鬆下來,平靜地看到這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它就能夠幫助我們轉化我們的反應。

地點:美國紐約市 杭特學院 時間:2011年7月29日

-------大寶法王-----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rmapa 900 「與煩惱做朋友」阿闍梨丹巴嘉晨 開示

 
Teaching of Acharya Lama Tenpa Gyaltsan in the event of Karmapa 900th Hong Kong

有時當我們想到佛教的話,就會想到金色的佛像、穿紅色的袈裟的僧 侶、香燃點著的情況。其實這一切跟我們都沒關係。 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什麼是佛教。

很多學者或者會認為,科學、心理學、哲學、信仰基礎為宗教, 即是佛法。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而我則不是以形式、 哲學或甚至宗教來形容佛教。對我來說,佛教就是佛教自己, 而並非其他的東西。

其實煩惱可以用於生活中,以訓練方式,修心等方法,引發慈悲的大 智慧。佛教是一種方法,一種道路以認識自己的心,用來修心。 心是非常重要,是一個對境,用它來做修持。問題是,心在那裡? 如果你想找到你的心,先找到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是你心的家。

心在佛法當中是巨大的角色。首先用思維去體會,直接感受的心, 這種感知是最不會隱藏的。第二種是「概念」,它是不會隱藏, 但比較複雜。第三是情緒,情緒是複雜,也比較隱藏,不易感受。 第四就是大地基礎的心。

平常最活躍、最影響我們的是「情緒的心」,它令我們這一刻很快樂 ,下一秒可能已經很痛苦。我們要對它有認識,並以「正念」 的訓練去轉化它。為什麼要轉化它呢?因為我們人生所有的目標都是 為了「快樂」。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希望得到快樂。例如希望成功、 富有、健康、有良好人際關係,都只是為了快樂。

我們以為要得到一切外在的東西,剛剛提及的,才會快樂。然而事實 是,我們應該先得到快樂,快樂先來臨,隨之而來的是, 我們便會擁有其他的東西,而且不需要再刻意尋找。

佛教認為所有的事物都依據因果,那快樂的因是什麼呢?我自己有三 個根本快樂的因。對我來說,心。+ 生活條件+ 自由的選擇權 = 快樂。

三種因素當中,50%影響的是心,40%是選擇權,而10% 是生活條件。如果一直停留在世俗的心,很容易回到舊問題上。 心是很狡猾的,而且會不斷製造機會找麻煩。

如果你遇到事情、一些狀況,你看到的是問題、是困難,而不是機會 ,你會比較不快樂;如果你身邊的充滿投訴,覺得身邊事物、 人都有問題,即使你擁有一切,你還是會很不快樂。

如果你是一個修心的修行者,一個快樂的人。即使遇到問題, 痛苦的感覺是短暫的。例如離婚、親愛的人死亡、生離死別等的痛苦 ,你都能轉化它,而且很快又會回復到你開心的心情。

什麼是情緒?梵文是煩惱,這是我們要對治的。我們以下以「煩惱」 來代替情緒這個字,它是不平穩、受干擾的情緒。情緒並非很抽象的 東西。沒有人喜歡很多情緒的負擔和包袱,或參予情緒困擾當中。 但誰也不可能避開情緒,所以我們要用智慧、慈悲來轉化它。 好像憤怒,它是有毀滅性、有破壞性, 並能摧毀我們的修持或心靈的健康。嗔恨的相反力量是什麼? 它的相反面,是更有力量的。根據佛法,有三種定義, 怎樣去處理情緒,和解釋情緒、煩惱是什麼的一回事。

(1)當情緒、煩惱生起之時,它是具破壞性的。能摧毀我們的修持 、健康及人際關係。

(2)煩惱亦有其正面的作用。我們能值著它去修持,那就是逆增上 緣。

(3)煩惱本身就是智慧。

因煩惱而製造了痛苦、惡業,又或者感到很困惑。如果你有這樣的經 驗,這証明了我們都是凡夫。又或者你因煩惱而改變了觀感, 把它當作你的老師,如果你能夠這樣想,你即是無名的菩薩。 又譬如,如果你了知這些煩惱就是你的本質,你即離成佛不遠。

根據過去很多不好的經驗,你便會認為煩惱是負面的,你自然會想築 一道牆去阻隔它。雖然處理煩惱是痛苦的,但我們要面對它, 因為它是很有力量的。如果想去逃避它,這只會做成更大的痛苦。

以下是轉化情緒、煩惱為「道用」的三種方法。

(1)念頭的空隙

(2)明了的觀照

(3)放下的智慧

以上三點不是理論,而是實際、可以實踐的方法。要做到第一點, 忍辱、正見和距離。舉例說,沒有人想生氣或被人看到生氣的樣子。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衝動、很激動。 其實你在這情況下要安穩下來,不去做任何反應。

生氣時感到像要爆炸,這時候不可以讓身體和語言有任何反應。 假如你感到憤怒時,你會:第一個選擇是以行動反映你的憤怒。 第二個選擇是忍耐著你的情緒,躲起來,把憤怒壓抑著。

然而這兩個選擇都是不健康的。佛法的應對,是創造一個空間。 你要問自己,為何要馬上反應呢?而也不需要忽略它。只要你去感受 它,靜下來、停下來、坐著去感受這情緒,是非常有幫助的, 而且是很美妙的時刻。這樣做其實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即是「 中道」。

要跟「我執」、「我」保持距離。譬如情緒是很強烈、很活生生的感 受。如果你再加上「我執」的情緒,你將感到更沉重。因此, 這一刻,你必須跟「我」和「我的」保持距離。

例如說你的手指不小心被割傷了。我們不要去想我受傷,或者我的手 指受傷,而是把自己和「受傷」分別開來。即是;我受傷、 我的手指受傷、有手指受傷,這是有分別的。我們應該以「 有手指受傷」了去看待這件事,這亦是修持「無我」的方法。

而且你需要有「正見」;無見就是正見。這時候你不需要宗教、 哲學、心理的看法去體驗你的情緒。你只需要單純地,去直接感受、 擁抱你的情緒。也不要用任何心理投射及文字等去感受這些情緒, 又或者去標籤它。

譬如傳統上很多人會有很多好與壞的分別。宗教的角度認為憤怒是罪 惡的。而跟隨心理學的角度,則認為生氣代表發洩和心理健康的。 然而佛教角度是;嗔恨就是嗔恨,我們不要標籤它,也不要執著它。

首先要去感受它,也不要壓抑,只是單純地去看著它,擁抱它。 第二,跟「我執」和「我」保持距離。第三即是保持正見, 不要加上任何方面的標籤。

(三)不要讓你的煩惱創造「故事」(更擴大)。其實說到「放下」 是跟金剛乘很有關係的。密乘的禪修並非單純只是修心,而是修「 三門」,我們的身、口、意。我們要放鬆自己的身體。

當我們感到煩惱的時候,都會有「壓力」在其中。當你一感到壓力時 ,先去感受究竟你身體那一部份緊張,例如是心輪,還是臍輪等。 當你能夠放鬆身體之後,你便回到原本的問題上;你的心在那裡呢? 答案很簡單,身體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只要有一絲的壓力,你的身體就會崩緊了。所以要釋放我們的心, 我們必須先放鬆身體。以金剛乘為例,有很多方法教導我們怎樣放鬆 我們的身體。

但是大家需要明白,用以上方法,以智慧處理煩惱,並不代表以後就 沒有煩惱。因為我們尚未成佛啊!而是令自己在情緒當中能看到你的 本性、證悟的智慧。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噶瑪噶舉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 臨終口訣:如何投生西方極樂淨土

                                     

                                                    原著:噶瑪恰美仁波切    
                                                    講授:堪布卡塔仁波切
                                                    中譯:堪布丹傑      
                                                    文稿:福德海雙月刊編譯小組
                                                    時間:200710         
                                                    地點:紐約莊嚴寺 

 

接著談到此生、來世以及中陰(注一)這三個階段。我們要專一的、持續的、不間斷地修持到底,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觀想在自己的頭頂上有阿彌陀佛,自己的身體就是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菩薩的心間有一個「啥」字,心就專注在這個「啥」字上,透過這個方法就是守護自心。「守護自心」就是大手印、大圓滿的修持方式。當你能夠專注在「啥」字上守護自心的自性,很自然的你就能夠達到生圓二次第雙運,這是自然達到之後,在此自性之中進入死亡。

 

所謂生圓二次第雙運指的是不分開的雙運的進入死亡。同樣的,這也是殊勝的破瓦以及入定雙運的甚深口訣。我們可能會以為修破瓦(遷識法)或生起次第就會破壞或傷害圓滿次第。或是懷疑圓滿次第會不會障礙生起次第。事實是不會的,這是一個殊勝的破瓦跟入定雙運的口訣跟法門,這是非常深奧的。所謂的「深奧」指的是這個觀修方法是正確無誤的,是能夠幫助我們達到成就,因此是一個甚深的法門。

 

不過還是有一些意外的情況會發生,即使臨終者生前是有修持的行者,還是有可能在臨終的那一念上出狀況,也就是他不小心起了惡念。這就好像我們的手,當我們的手要做任何動作或表演,都是很自然、自在又方便。但是如果你把手放在水裡,還要做一樣的表演,不但會看不清楚,而且也無法靈活運用。意思是說有的人生前修持得很好、很自在,但是因為他臨終的那一念——臨終跟死亡的那一剎那、那個連接的時刻,因為他的惡緣,比如他生氣了,起了瞋恨心,就算他之前有修行,也會因為他這一念瞋恨心,而無法往生淨土,這是因為他在臨終時因惡緣而生惡念。還有一個情況是他病得太嚴重了,神智不清就像瘋了一樣,因此完全沒有辦法作任何的觀想,由於這樣的情況,所以他沒有辦法專注在生起次第或是圓滿次第的修持上。

 

眾生可以略分為上、中、下二十一種根器,下麵我們要講的口訣是針對最下等的眾生。仁波切說他不知道所謂上、中、下二十一種根器是怎麼分的。總之接下來要談的口訣就是最下、最下等的一個幫助你解脫的口訣。

 

如果你在死亡及中陰的時候都沒有得到解脫——仁波切解釋包括死亡沒有認出第一個基位光明,或是你觀想了「啥」字,但無法專注在上面也沒有入定。其次,進入中陰並沒有得到解脫,這是指在中陰的時候會有各個本尊(Yidam)顯現,但你並沒有認出他們,那麼就要進入下一個——也就是要投生來世的時候——投生的那段時間。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個真正好的化身、好的來世,那麼我們就要專注在以下這個口訣上。

 

現在我們要專注在選擇來世的投生上,也就是要投生到一個暇滿人身或是投生到淨土的口訣。當你死亡的時候,如果你的破瓦沒有修成,你一定需要接下來的方法;當然,破瓦修成了你就不需要這個方法。在死亡的時候如果你認識了光明,你就不需要這個方法;但是如果你沒有認識,你就一定需要這個方法。如果到了中陰的時候,你認出了文武百尊(注二)那當然很好;如果你沒有認出他們,就需要這個方法。

 

這是指當你在死亡之後的兩個半星期,在中陰身的期間,你才會瞭解你已經死了。這是指在這段時間之前你都還一直執著,你以為你還是生前那個身體——重病的或是神智不清的身體。但是到了兩個半星期之後,你會瞭解你是在中陰了,原來自己已經真的死了。所以在此時你已經不再屬於以前那個身體,你完全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了,是意生身的身體。此時你具備了有漏的神通,而且這個神通非常的清晰。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有漏」的神通,「有漏」是指還有煩惱,這種神通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但是生前為什麼沒有辦法展現呢?因為我們有血肉之身的障礙,被系縛住了就沒有辦法展現出來;當你是意生身的時候,自然就具備了這種「有漏神通」。但這並不是「無漏」——沒有煩惱已經得到成就的神通,這是不一樣的。這裡是指「有漏」本具的神通力量,這種神通能夠讓你沒有障礙很自由的到任何地方去,只要你一動念就可以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因為你不再有血肉身體的限制,所以你的意念想要到那裡,你就能夠穿過山、穿過水、穿過一切而到達。這種有漏的神通,除了中陰的眾生具有之外,很多鬼類眾生也有,因為他們並沒有血肉之身,所以具有這種有漏的神通。

 

當你發覺原來你已死了,當你知道這一點之後,你的心是非常的痛苦,而且你會對你生前的這些親朋好友產生很大的寄託跟期待,此時你的心會繫念著他們,你會希望他們能夠幫助你。尤其是藏地的傳統,在四十九天當中親人會請很多喇嘛或仁波切來為亡者修法,像是蓮花生大士、大日如來等超薦的法門或是彌陀法,這時候你的心會寄託在這上面而舍不下。又因為這時候你是有神通的,會很清楚的想起過去所造作的過患,因此你會感受到自己的罪是這麼地深重。你很清楚的知道過去造了什麼樣的惡業,會導致什麼樣的果報。同時你也會看到自己今生實在造了太多的罪業,而且也看到自己沒有好好的修持,做的都是惡業,因此你會生起很大的慚愧心。

 

尤其在中陰的時候,你會很擔心閻羅王派遣侍者來找你,所以你會非常的害怕。同時你會對為什麼我在今生沒有好好把握時間修持正法感到非常後悔。同時你也會很貪著、留戀你的家、你住的地方還有你生前受用的財富,這一切你都會很貪著。尤其你對生前這些親朋好友會很悲痛、傷心。雖然此時你可以前往淨土,這對已經是意生身的你是非常容易的,事實上這時候你只要一動念,剎那間你就到了淨土。但是因為貪著的這一念心,所以你不會想要去那麼遠的地方。你會想你不知道怎麼去,所以就不去了,而且會貪著留戀你原來居住的地方,並且會想要趕快就在這個地方投生,為了得到一個身體就投生去吧!會起這樣的心。你可能會想:“等我投生之後再好好的修持佛法,而且要趕快投生,不能再等了,因為再等閻羅王就要派侍者來抓我了。”你已經知道自己到底做了多少的善業、多少的惡業,事實上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惡業是比善業多的,所以你非常害怕痛苦,因此你急於想要找到一個投生,那麼你就會到處去找。如果這時候你能投生為人那當然很好,因為你很急,你會覺得只要能投生就好了,所以可能會不小心投生到惡道去。因為這時候你的心非常急、非常害怕,甚至你看到石頭或是地上有任何一點裂縫的地方,你都會想要鑽進去。

 

噶瑪恰美仁波切接著開示:當你經歷到以上的情況,那麼接下來的口訣你一定要好好地憶念。堪布仁波切補充說這一段的過程是你往生兩個半星期後,你會覺知到自己已經死了,就在你有恐懼心的時候,你就需要以下的口訣。

 

「耶瑪基虛」這是一個嘆詞,意思是真是可憐啊!嗚呼啊!我自己真的是可憐啊!我歷經長久的時間,經過多少的劫數,都在輪回當中一直沒有解脫而且受著這麼多的痛苦。過去有無量的佛來到人世間開示佛法,我當時卻沒有得到解脫,實在是惡業深重。或許當時我也聽聞了佛法,但沒有真正如法修持,或是不正確的修持,因此沒有得到解脫,自己真是惡業深重。我在這麼多次的輪回當中不斷的生生死死,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不是幾千次、幾萬次或是幾億次而已,而是無量次數的去感受生死的苦,但是我還是這麼不害怕輪回的痛苦,我的心是不是腐爛掉了?再繼續這樣下去,我就只會在惡道當中流轉,這實在是無法忍受的痛苦。就算是投生到天道也是如夢幻一般,當這些樂結束後還是要到惡道去。

 

此時你可能會想,投生到人道也不錯,但事實上現在已經是五濁惡世教法末落的時代了,如果你投生為人很容易造惡,反而要忍受更多的痛苦,事實上這些痛苦都是自招的。我們可以看到就連諸佛菩薩要利益眾生都是那麼地困難,而凡夫如你,還想要利益眾生嗎?這實在是不可能的,只會讓你造更多的惡業而落入惡道當中。所以此時你要很堅定的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要再來輪回。”就藏文的說法是你要很堅定的發誓,這種詞彙就像我們平常口語上說的:“我死也不做這件事情,打死我也不幹!”就是這種感覺,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死也不再去輪回。

 

如果不去輪回,那你要去哪裡呢?你要到一個完全遠離痛苦而且能夠成就究竟快樂的地方,這就是極樂世界。除了這個地方,你沒有要去其它地方了,你一定要很堅定的發這個誓言。在一生中,你的心最寄託著、你最想念著的上師、本尊,還有你一生當中一直修持的、持誦咒語的護法、空行,這時候你要向他們作呼喊,你要告訴他們你現在就在中陰之中飄流著,你們有看到我嗎?請不要忘記你們救度眾生的誓言,請你們以廣大的利益眾生的力量,此時請你們來到我的跟前,請你們帶領我、指引我到極樂淨土去。此時,你要不斷、不斷地向你的上師、本尊跟以前你修持過的一切護法,對他們做這樣的祈求跟呼喊。

 

「呼喊」是為了什麼呢?為什麼這個呼喊會有用呢?如果你生前是修持藥師佛的行者,你是向藥師佛作祈請的行者,此時透過你的呼喊,就如同《藥師經》中所談到的會有八大藥師如來到你的跟前,帶領你去極樂淨土。如果你是修持護法的,譬如四臂瑪哈嘎拉(大黑天)或是其他護法,你在此時向他們呼喊,他們會前來帶領你到極樂世界去。這在四臂護法續典當中,以及其他護法續典當中都有清楚的記載。

 

接著噶瑪恰美仁波切說,如果你是一個違犯三昧耶戒的人,你會看不清楚這些,譬如你是修藥師佛,或修四臂瑪哈嘎拉,本來透過呼喊他們會來到這裡帶領你。但因為你違犯了三昧耶戒(注:誓言),這時候你看不到這些本尊。在中陰的境界中,是沒有太陽也沒有月亮,所以你分不清楚西方到底是在哪裡。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你虔誠的祈願、呼喊跟發願的力量。尤其你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的專一、殷切的呼喊,祈求的心,你一定能夠投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一段是針對即使是違犯三昧耶戒,只要你能專一祈請,也會往生的。這一段在大悲觀音的續典中有記載。同時也在蓮花生大士所著作的典籍《瓊布朗巔》當中也有提到過。

 

依據顯宗典籍記載,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它在多少恒河沙數之外的地方。是不是這麼遠我就沒有辦法投生呢?這是不用擔心的,為什麼呢?因為以你現在的情況,你是能夠馬上到的,因為你現在是意生身,只要動一個念頭,馬上就可以到你想去的地方。此時你絕對具有這樣的能力,重點是你不要再貪戀、執著,也不要再有任何的疑惑。這裡的貪戀跟執著是指你不要再貪戀你的親人、你以前居住的地方,也不要再執著任何的財物,更要捨棄一切的疑惑跟懷疑。舉例就像是大鵬鳥,大鵬鳥只要出了網就得到解脫,它不會再留戀它的網,一心就是要往天空飛去,它沒有要去其他地方。你也要像大鵬鳥一樣,不貪戀任何東西,直接的往極樂淨土而去。當大鵬鳥飛到天空時,它不會滯留在天空,天空也不會幹擾它,它會往它的目的地直飛而去。同樣的,你也要像大鵬鳥,除了飛出去不留戀外,在天空翱翔的時候直接就往目的地而去——極樂淨土。

 

然而,當你往淨土去的時候,一路上你會遇到一些障礙,你生前的父親、母親或是你認識的親朋好友,他們會喊你,他們會對你喊著說我們都在這裡,你沒有看到我們嗎?你不要自己走啊!你不能捨棄我們,你要回來啊!他們會這樣喊著你的名字,而且是非常悲痛的喊著你的名字,叫你留下來。這時候你要知道,事實上喊你的這些人既不是你的父親也不是你的母親,更不是你的親朋好友。喊你的是魔鬼和邪引的化身,他們要來障礙你的解脫道路。「邪引」是要來引導你到一條不正確的、邪惡的道路的魔鬼的化身,就是要障礙你去淨土的魔怪,所以你不要理他們,這是你要認知的。這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不要回頭看、也不要回答。你就專一的把握住你的心智,你只要前往阿彌陀佛的淨土見到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你沒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心中除了想著極樂淨土的喜悅快樂之外,其他一切世間的貪著你都不再有了,也不再生起,如果你能這樣做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怎樣的情況呢?你會看到阿彌陀佛,他的顏色像紅寶石一樣,放出紅寶石的光芒。當你一見到他,你就被阿彌陀佛的光芒照射到了。在極樂淨土並沒有特別區分日夜,阿彌陀佛的身的光芒普照一切,同樣的,他的光也照到你的意生身,當你被這個光照耀到了,你身體的業、煩惱當下就得到大部份的清淨。同時當你見到阿彌陀佛身後的菩提樹,無量的功德就在你的心中生起。也就是當你到了極樂淨土,你見到阿彌陀佛,被他的光照射到的時候,你一切的煩惱跟業力就得到清淨。同時由於你看到他身後的菩提樹,一切的功德就在你自心得到了增長跟開展。同時這時候,接著你會看到一個含苞的蓮花,你一看到就會說那就是我。當你這一念生起的時候,馬上就會投生在那個花裡面,也就是你捨下意生身,進入蓮花化身。在這裡一出生你就長成了。不像世間,你還要從嬰兒慢慢地長大;在這裡,你直接就具備了莊嚴相好的身型。

 

但是如果這時候你還有一點點懷疑,我是否真的能生在這裡?如果有這種懷疑,你就會在花包中五百世的時間。也就是你還是在極樂淨土,但是花苞不會打開,你無法見到阿彌陀佛;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疑惑,一投生之後,這個花苞就直接打開了。打開之後你可以向阿彌陀佛作供養,聽聞他說法,而且你會得到阿彌陀佛授記,說未來你將在哪裡成佛,成佛的名字是什麼等等。因為你投生到了極樂世界,一切罪障都得到了清淨,所以你不會再落入輪回當中,這時候你具備了神通的力量,所以你能夠幫助跟你有任何關聯的親朋好友及眾生,你能夠帶領他們到極樂淨土。不要說是你認識的在人道的朋友,就是在地獄道或中陰的眾生你都可以帶領他們得到解脫。

 

接下來是有關往生淨土的情況跟條件。除非是舍法——謗法,或是造了五無間罪的這些人之外,如果你具備了:第一發菩提心,第二發心要往生極樂淨土,第三你對阿彌陀佛有專一的信心,第四你的善惡業兩者當中,你的善業比較強,同時透過阿彌陀佛的願力,以及以上的特殊口訣,並且你對阿彌陀佛的淨土沒有任何的疑惑,這樣一定可以往生極樂淨土。

 

相對而言,如果沒有發心、也沒有發願往生淨土,沒有發願往生淨土代表你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自然不會想去。其次,如果你的罪業太重是沒有辦法投生的,更何況你完全不認識佛法,沒有經過修持,那是不可能投生的。但是如果你接受灌頂,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聽過一些阿彌陀佛的利益,透過回向的力量,在你的業力結束之後,你還是可以投生的。

 

接受灌頂是指有受一些大仁波切的結緣灌頂——很多人一起參加的大灌頂的,可能在灌頂時,你聽聞到上師殊勝的名號,你也聽聞極樂淨土或阿彌陀佛的名號,或是有關的利益等等。透過上師的發願祝福所有與會參加灌頂的大眾,願他們都能夠往生極樂淨土。因為上師大願力的祝福,你聽到了而且在心中種下了種子,你一定會往生極樂淨土的。這裡所謂的往生極樂淨土,不見得是指你今生一臨終就往生極樂淨土,而是指你種下善的種子,慢慢等你業力全部清淨了,最後一定可以往生淨土。以上談到的在一個叫《哲巴透秋瑪》的祈請文,這是由第八世大寶法王密覺多傑所寫的,《四座上師瑜伽》的法本當中也有提到這段話,只要有人念頌了這個祈請文,就算是畜生聽到這個名號、這個祈請文,最後當它的業力盡了,它也是能夠投生到極樂淨土。

 

總結的說,你僅僅只是接受了這個灌頂,或你僅僅只是聽聞到佛的名號,或是你見到父子眾——父就像是大寶法王噶瑪巴,子就是他的四大心子(夏瑪仁波切、大司徒仁波切、蔣貢康楚仁波切及嘉察仁波切),見到了他們的容顏,見到他們的樣子,僅僅是如此,你都能夠無錯誤的投生到極樂淨土。這只是在你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但並不代表你今生馬上就投生極樂淨土,而是未來你會投生到淨土。因此任何一點小小的善行都有可能幫助我們投生到極樂淨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說明:以上這些內容是由於精進大海之祈求所給予的回答,是釋迦比丘——拉噶亞瑟——噶瑪恰美仁波切在馬年的世宿月十一號,將顯密口訣一切的精要集合起來,他並沒有作任何準備,而是當下即刻就從他的口裡即興的說出來的一段內容。由善知識精進大海所記錄下來的。由於這當中不會有任何的錯誤,所以恰美仁波切說他也不需要作任何的懺悔,只要有任何一點撰寫講說的善業,任何人對於這部願文的教授聽聞到、看到,甚至思維到或者碰觸到,在他臨終的時候都不需要再經過其他道,不需要再去輪回而能夠直接投生到極樂淨土,從蓮花當中化生,並且能夠向阿彌陀佛作供養,讓阿彌陀佛歡喜。

 

芒噶朗——一切吉祥!
以上摘錄自《恰美山居法》第四十三章。

 

注一:一般而言是人死後一直到再投生的這段時間,稱作中陰、中陰身,或中有、中有身。中陰的時間長短不定,一般在49天以內,但偶爾會有更長的。

 

注二:即是一百位寂靜尊與忿怒尊的總稱。其中寂靜尊共42位,而忿怒尊共58位。

 

           ========附錄========

 

                        《求生淨土文》

 

                                     噯瑪吙

 

喔雜 桑結 娜哇 塔也      椰速 卻哦 突桀 遷波
無比殊勝無量光佛陀            右立尊者觀世音菩薩

  

雍突 森巴 透千 突浪      桑結 羌生 巴滅 科吉
左立大勢至等菩薩眾            無量諸佛菩薩眾圍繞

 

得吉 喔擦 巴垛 麥巴      得哇 見歇 洽威 辛康
無量殊勝妙善喜樂之            名稱極樂世界之淨土

 

達尼 迪內 側培 究瑪      皆哇 賢吉 巴瑪

祈願我今由此死亡時            不受其他投生之障礙

 

貼如 皆內 囊特 暇通      得格 達格 悶浪 達巴

生於淨土親見彌陀面            如是我等發願之祈請

 

卻覺 桑結 羌森 湯界      給美 竹巴 欽吉 拉都

 祈願十方諸佛菩薩眾            加持所願無礙皆成就

 

爹雅塔 班紮 只雅 阿哇 布達那雅 梭哈(成願咒)

       (從 噯瑪吙 成願咒 念誦3次)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噶瑪噶舉 波卡仁波切開示 —— 如何得知自己是在無誤而正確的道路上

問: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在無誤而正確的道路上?

 

答:修持的結果,其本身就是個清楚的回答。 當發現自己的慈心悲心增加了,對心性的認識加深了, 對法及上師的信心增強了,對業報因果的真理堅信了, 這種種的徵兆就代表著我們修持的方向是正確的。

 

反之,若我們充滿著猜疑,煩惱也未有消減, 這應該就表示修行的道上有了些錯誤或者是沒有如法修持, 若是如此,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上師之開示解惑與建議!

 

問:如果能在此生證得佛果,是否代表一切現象會即刻消失?

 

答:“證悟”並非表示一切現象會消失,但是,“現象”本身已失去任何傷害或負面的特性了。

 

問:我們知道,死亡之時若能將心安住在其自性之上,這是最上最好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看起來似乎缺乏了“利益眾生”的部份?

 

答: 你看到的只是表像而已。事實上,當你能將心安住于自性時,所代表的是已無任何的“我執”存在,當“我執”不存在時,自然而生的“慈”與“悲”便會放射出來了。

 

在修行的道路中,行者不斷地發展菩提心,同時也不斷地將善行之功德回向眾生。而當死亡來臨時,倘若行者可以保持令心安住于本性中,他(或她)將會得獲圓滿的證悟並將成佛,這樣的次第,稱為死亡時的“究竟身”或“明光”,如此,當我們登達佛土時,“利益眾生的行為”將會自然而然地圓滿,是不會需要任何的做力。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處理日久破損的經文、佛像 -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請問仁波切:

現在很多報章廣告和宣傳品,甚至貨品的外包裝上都印有佛菩薩的法相或經文。另外也有日久破損的經文、佛像等,應如何處比較好?

 

   答: 在現在的時代裏面因為廣告品、宣傳品非常的多,在其中有很多上師或者是諸佛菩薩的法相,或者是教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因為要讓沒有看到的人、少看到的 人能夠多看到、多聽到,增廣他的福報,這是非常好的。但是就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這些宣傳品往往又被丟到垃圾堆裏面,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仁波切說就他的想 法而言,放火把它燒掉是最好的方式,現在他自己也都是用這個方式來處理。

但是在燒這些東西的時候應當要有一個好的動機。一般來講我們燒東西的時候都是不好的,都是憤怒的,因為那些東西都是很髒、很亂,我們很生氣的狀況之下用火 把它燒掉。當我們在燒這些宣傳品的時候,心裏面的動機應該不是如此,是希望它不要被損毀,要好好的維護這些照片或者是教法,因此用火把它燒掉,不要讓它受 到傷害。或者是人家亂丟,不知道的人踩過去而積聚了惡業,以這樣的動機來放火把它燒掉的話就非常的好。

以前有一個人,他心裏面想做一個小佛像,放在路邊,如果大家都能夠看到能升起恭敬之心不是非常的好嗎?所以他就做了一個小佛像放在路邊。有一個人從路上經 過的時候剛好在下雨,他想這個小佛像在淋雨,這是泥塑的,不是會壞掉嗎?他並沒有帶任何雨具,所以他也淋到了雨,因為怕佛像淋雨太久會壞掉,所以就把鞋子 脫下來蓋在這個佛像上。過了一陣子又有一個人走過來了,一看這個佛像非常的好,但是為什麼用鞋子把它蓋住呢?這個人怎麼這麼壞呢?就把鞋子拿起來丟掉了。 最後這三個人都積聚了廣大的善業,為什麼呢?做法雖然不一樣,但是三個人都是出於善良的心,各自做他們的事情。因為善良的心,所以都積聚了廣大的善業,所 以善良的心是最為重要的。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正確的打坐姿勢所引致的缺失 - 堪布卡塔仁波切

開示:堪布卡塔仁波切
摘錄:《了義海》
錄入:阿澜
校正:菩提法燈

正確的坐姿,它可依不同的分類法,歸為五支或七支坐法。我們知道此種坐姿不僅可以產生止息的作用,同時它所產生的是一種特別能導入正觀的止息作用。我們在這方面有許多有關個人的實證,以及論典和口傳教法的開示。這些尤其談到了心氣之間的關係,以及姿勢如何影響氣能,而讓行者生起正觀和了悟等。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不正確的姿勢所可能引致的缺失。

姿勢不正或不直的問題可以這麼說,我們知道坐姿可以決定氣脈的位置而產生氣行,進而影響心識的作用。如果姿勢不正,臂如斜向兩邊等,便會導致我們的念頭紛飛。由於氣脈的位置不對且不直,所以氣便無法走得很順暢。在此情況下,心也會因此而變得浮躁不安,妄念叢生。更仔細的說,在打坐時若斜向右邊,剛開始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心很清淨,不過若再繼續坐下去的話,這種清明的感覺便會轉變成為一種瞋念,同時造成可能受到外境所謂魔王的干擾。他是來自行者本身之瞋念所感召的一種外在的化現,將對我們修行造成障礙。

但若我們在打坐時慣於斜向左邊的話,便有可能在剛開始時產生一種喜悅的感覺。但很快的這種感覺會轉變成為一種貪念——一種猛烈而無法控制的貪意,以致我們可能遭受到魔女的干擾和傷害。不論你相不相信是否有所謂外魔的存在,但重點在於透過這兩種煩惱業障的感召,將導致它們化成一種我們外在的覺受。我們感到瞋念以及貪欲的生起(前者象徵一種陽性,而後者則像徵一種陰性的力量),並對我們的修行造成障礙。這些都是來自我們坐姿上的缺失所引起的心理障礙。同理,打坐時若向前傾,則剛開始時我們會產生一種無念的感覺。不過當我們持續坐下去時,這種感覺便會轉變成為無明愚癡,並感召外境化為稱之為“土神”的魔障,而生起種種妄想。它有可能只是一種妄想的心態,不過也有可能真正轉化成某種幻覺的狀態。就此種狀態而言,隨便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看到兩個人靜靜的在講話時,便會馬上懷疑他們是否在談論我們。受制於不正姿勢的影響,當有人對我們講話時,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他們是在咒罵我們或什麼的。這全是由於坐姿向前傾,導致命氣逆行而產生一種妄想的境界。

打坐時姿勢若向後傾,首先我們會自然產生一種空的覺受。但空的覺受會慢慢轉變成一種我慢的心態,而後感召外魔的侵入,或產生我們之前所談到的一些狀況。基本上,我們的心會變得浮躁不安;它無法安定下來,老向著外面的目標搜尋。常常當有人聽到這種講法時,他明顯的反應便是,既然大部分人的姿勢,多數時間不是斜向這邊就是斜向那邊,那麼為什麼他們不會被這種事情困住而發瘋?這其中的相異處在於,通常當我們向後仰,或向前傾,或斜向一邊時,是自然而然做出的一種動作,並非刻意在打坐。在一般的狀況下坐姿不正與在打坐中坐姿不正,其中的差別就像把頭靠近一支已退彈的槍支的槍口,和把頭靠近一支已上膛的槍支的槍口,而且就準備扣板機一樣。

任何坐姿上的缺失都會導致妄念的生起,同時影響身體。氣行若不順,我們的皮膚便會因失去光澤而顯得蒼白,同時身體也會變得乾癟。對男女兩性而言,內分泌會不自覺的停止,而導致體能上的衰老和心情上的抑鬱。因此,當我們在修行時,我希望諸位能藉由修行獲得利益,同時培養定力,而非蒙受其害。希望能達成目標最主要的一件工作便是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所以,我們必須要費點心力保持端正的坐姿。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住這忙碌的心 –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

 

安住這忙碌的心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

  

 

有時候後我們生氣,但忘了為什麼。我們可能不確定生氣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的內心告訴我們,生這氣是正當的,然後我們照做了。我們開始想生這氣的正當理由: 朋友忘了打電話,侮辱了家裡的狗,看電影遲到,從不整理發票,不停的抱怨。這個清單是無限長的。這會讓我們開心,我們忙碌的心也在這時刻感覺很滿足。

 

 不管是生氣的或是喜歡的或者只是我們的備忘緣上寫著的,我們的心總是很積極的把事情搞的很複雜。一瞬間,心跑外面去找一些引人注意的東西;下個瞬間,它又退回來找那些有趣的念頭。然後再跑到我們朋友身上,同時這憤怒變的熟悉了起來。我們的心總是忙碌於這樣子做,而且也不記得我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當我們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變成這樣,就像水一次一次的被激起來,所以就完全沒有機會可以沉澱,可以變的平靜與清澈。你也甚至可能因為你的心無法休息而失眠。

 

 

如果你知道你的心是很忙碌而且充滿念頭的,那還不算太糟,但通常不是這個樣子。有時候我們同時面對著五,六個念頭,與伴隨而來的情緒。伴隨著這麼多的事情,我們的心開始變的焦慮與迷惑。我們看不清楚我們的心到底變的有多混亂。我們也看不見,我們的迷惑是無邏輯可言。我們仍然很耐心與很努力的幫助自己抓住這些念頭。我們試著去保持讓它們活力,保持這個穩定的思緒之流。如果這個流動開始變慢或是停止了下來,我們馬上試著讓它復甦起來。我們甚至有一些小玩意,可以幫助我們去抓著這些念頭,像是,PDA,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或是iphone,於是我們可以記錄一切的東西,像是你的email, 文件,行事曆和購買清單。這也不完全是件壞事,但是伴隨著所有的事,很容易就看見為何你的心從未得到任何休息。

 

  

我們的問題是,這個忙碌的心它會與它的真實本性失去聯繫。當我們花時間在看看下面這活動,我們會發現寬廣與覺知,平靜與快樂,這是從每個時刻到每個時刻不曾改變的,它永遠都在那邊等我們。佛陀教導我們,那就是心的真實本性。為了要與實相再接上線,我們需要放慢與放鬆,完全的放手與安住我們的心。然後我們的心才有可能,清明,平靜,還有轉變成它平靜與喜樂的基本狀態。

 

 

所以,那要如何安住與放鬆我們的心呢?這有很多有幫助的東西,你可以滋補與放鬆你的身體透過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特別是瑜伽。你可以休息一下,去散散步,聽聽音樂,並且暫時與這個和電腦、資訊、科技有關的世界中斷聯繫。但最有效的是練習禪修,就看著念頭與在呼吸上安住你的心。這樣的禪修很簡單,任何地方都可以練習,而且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當你對這個基本的方法感覺自在,你可以再更靠近一點看著你的念頭。

 

 

第一,你要注意的是,你有多少個念頭? 它們是怎麼移動與改變? 你的心又是怎麼追著它們的? 這個練習是,很簡單的去注意什麼時候你的心跑掉了,再帶它回來到當下,一次又一次。當你發現它就在這,你不用抓住著它; 此時你已經切斷了思緒之流的動力,而不是再加強它。當你不再被你的念頭拖著跑的時候,會有種被釋放的感覺。這與那念頭是好是壞無關,如果一個好的念頭產生,你不用去加強,或是感到歡喜,就讓保持它的樣子 ; 如果是一個壞的念頭跑出來,你也不用感到失望或是想要去阻止、改變它,你就讓它保持它的樣子。

 

  

在禪修中真正能讓你忙碌的心安住的方法,就是放下所有關於我們念頭的想法。當我們念頭來來去去時,我們可以就單純的放鬆。越放鬆,我們越能看見心的寬廣,清醒的特質,這是被我們或多或少忽略的。當我們看見這個,我們就看見佛陀所說的我們都具有的”覺醒的潛能”。

 

  

這指的是,我們可以找到自心的快樂與平靜就像在那個非常時刻一樣,因為那是我們內建的。我們不需要去改變我們的想法,去變成別人。我們不需要去想我們自已是,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幸運,去成為快樂的人。我們不用成為德蕾沙修女,成為比爾蓋茲,或是在時尚雜誌廣告中的人,才能快樂。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那我們不用去追逐那些念頭,就如同放下其它的來放下它們,然後安住這個忙碌的心。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法時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 創古仁波切開示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嗔恚、貪執、愚癡、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時候這些極為劇烈的煩惱心不斷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沒的感覺;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定要很仔細地察看、了解狀況,然後精進不懈的以某種方法加以對治。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
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產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
 
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行,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
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了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
 
我們也許很想修行,但是有時候會變得非常懶惰,這種惰性可能會使我們停止修法。縱使我們勉強還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總是覺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們的進步很少,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並更加精進地修行。

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今生成熟
 
我們可能會發現修行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突然生病。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應該想道: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某些惡行造成的,並試著加以補救。首先,我們應該經由懺悔及清淨的方法去清淨過去的惡業。這對克服困難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問題很大並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我們必須繼續祈求困境會迅速了結。然後,當阻止修法的困難消失之後,我們就立刻以最大的精進力量新開始修法。

第六種逆境是受到別人的主宰
 
雖然我們可能有修持佛法的願望,但是控制我們的人可能想阻止我們修行接近佛法。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應該覺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條件的珍貴人身可能因而浪費掉了。對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們的干擾因素,成為自己的主宰,並開始修行。

第七種逆境是不清淨的動機
 
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實際上已經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動機是不清淨的。當動機不清淨時,修行的結果不會很顯著。不清淨的修行動機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來生將會很窮;而我不想成為窮人,所以我將修持佛法。」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當然,這些有限的動機然仍會帶來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的願望。如果行者發覺自己的修行動機不清淨,他必須試著消除它,或將它轉變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清淨動機。

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標為修持的動機
 
例如,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金錢、獎賞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贈財物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讚揚。所以,當行者持有得獲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時,他的動機就是不清淨的。這種修行非常虛偽,因為這從外表看來
很真實,大家也由於這個人在實行善事而認為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只是佯假出來的佛法。所以,當行者發現自己的心態中可能摻雜了一些這種不清淨的成分時,應該不惜一切地離棄它,否則將會浪費了珍貴的人身。

這八種逆境只是難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們只是偶爾會發生。我們只須要保持警覺,並時常自我審視,看看這些困難是否產生了;如果任何困難出現了,我們必須試著淨除它們,不讓它們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應該利用這八種逆境做為禪修的對象,應該

審察自己是否生起了這些暫時的障礙。懶惰是我們修行上最主要的問題,假如我們不以自我檢查的方法來發掘錯處,將會迅速地落入懶惰的掌控中,而不設法對治問題。所以,徹底地審察這八種問題,逐一地正視每項問題,並思考:「我有這個問題嗎?它是否出

現在我的修行中? 」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徹底地審察每一種逆境時,可能會在這兒發現一種、在那兒又發現另一種;接下來,我們應當有系統地應用必要的對治方法來去除這些暫時的逆境。如果能去除這些逆境,我們將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那麼,我們將只會變得很懶散,不能真正地修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修: 抓與放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

 我有一次在機場買了一件襯杉,因為我已經旅行很久了,我必需要換件衣服。我找到一件很棒深藍色的衣服,我就穿上它,也沒仔細看看。然後當我坐在飛機裡的時候,我看見這件衣服的袖子上畫著一條魚,而且下方寫著: “抓與放”。我覺得很棒,這像是 宇宙傳來的訊息,不知如何,我就穿著如何利用心來禪修的教導在身上。而這就剛好是我這次旅行要給的教學。

你也可以用這句話在你平常的禪修練習中。抓住你的念頭,然後放掉它們。你在它們丟回去之前,不用去奮力打它們的頭,也不用試著要去消滅它們。你就只要承認每一個念頭,然後讓它們走吧。

 禪修的練習是建立在一步一步的了解自己。你要怎麼做呢?就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內心。通常,心是個念頭形成的旋風,說禪修就是練習讓這旋風靜下來,與幫助我們培養出心的平靜狀態。我們的心不單單只有忙著在想,我們通常想過去。想未來。我們不是在重溫過去的夢,就是在幻想明天或十年後會發生什麼,然後開始計劃著。我們通常一點點”當下”都沒經驗到。我們不能改變過去,而未來也都在我們之前--我們不可能可以到那,你有注意到過嗎?這個過程一直走下去,我們的心從來沒有休息過,從來沒有舒服的坐下然後感到放鬆。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坐下禪修(靜坐),我們越來越熟練在抓住念頭再放掉它們。逐漸的,我們的心開始自然的放鬆到一個平靜狀態。這非常的棒,因為它讓我們可以完全的體現在我們的生活。當我們沒有被拉到過去或末來,我們就在這,那個我們真實生活的地方。在當下的意思,簡單來講就是清醒,和覺知自己與周遭環境。這就是平靜與滿足的開端。

 

 坐下禪修(靜坐)

最有效的一個禪修方法就是跟隨呼吸(數息)。一開始,你簡單的坐成一個禪修的姿勢,然後看著你的呼吸。沒有其它的事可以做。你就自然與輕鬆的呼吸,不用去改變你原有的呼吸。然後開始把專心在你的呼吸,專注於鼻子的吸氣與嘴巴的吐氣。這樣有種你真的在感覺你的呼吸的感覺,就感覺那個瞬間。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不是只有在看著你的呼吸。當你在練習中安定下來後,你就成為了你的呼吸。當你吸氣時,你可以感覺到它,而且你也與它合一; 然後當你呼氣時你也感覺到氣息,你也成為了它。你就是呼吸,而呼吸就是你。


 

 

當你開始放鬆,你開始去欣賞當下,現在這個時刻。呼吸只會在當下發生。吐氣,一個時刻就過去了。吸氣時也一樣,又一個時刻在這。欣賞當下也包括了欣賞你的世界,你的存在,你的整個環境,對你的存在感到滿足。

 

  如何開始

要開始一座坐下禪修,首先,你需要一個舒服的坐位。你可以用任何夠堅固,能夠支撐你坐直的坐墊,你也可以坐在椅子上。重點是你要坐的放鬆,但脊椎要直。當你坐在坐墊上時,雙腳盤坐; 坐在椅子上時,兩腳平穩放在地上。你可以把你的手放在你的膝蓋或是大腿上; 你的眼睛可以半開,同時直視前面下面一點點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你的姿勢是要垂直且放鬆。一旦你坐的很舒服的時候,重點就會開始顯現 : 讓你的練習可以完全專注。


 


 

抓住念頭

當你禪修時,你心中的聊天室會自然打開,而且你會有很多的念頭。有些念頭會看起來比其它的重要,而且還伴隨著情緒。而有些會與身體的感覺有關,像是感覺到膝蓋、背或是脖子的疼痛。而那些你不能等待的事,它們會用極端重要的感覺去衝擊你。像是你忘了去回覆重要的e-mail 、你必需要回個電話或你忘了你媽媽的生日。這些念頭會出現,但不是從你的坐墊上跳起來,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認出它們。當 有個念頭試著要讓你分心,你只要說,”我有了個忘記媽媽生日的念頭。”你只要單純的去抓住你的念頭,承認它,然後放掉它。靜坐時,我們平等對待所有的念頭,我們不用給某些念頭多一點的重要性,反之,如果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會失去專注與我們的心就會跑掉了。

 

你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會在應該要專注在討論禪修時,提到念頭?念頭值得特別討論是因為我們常常會忘記練習禪修就是在體驗我們的念頭。我們可能覺得,禪修就是要完全的沒有念頭與我們的心要完全的平靜,但這是個誤解。這更像是個結果而不是過程。禪修中”修”的部分,就只是把在我們前出現的東西與我們產生關聯。當念題升起時,我們看它,認出它的顯現,讓它走,再放輕鬆。這就是”抓與放。”


當我們禪修時,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重覆這抓與放的步驟。在某一分鐘,你正把你的心安住在呼吸上,然後一個念頭突然出現而且讓你有些分心。此時,你看著這念頭,放掉它,然後回到你的呼吸。又一個念頭出現,你看著它,然後放掉,再回到你的呼吸上。正念,抓住你的念頭,讓它像你回到當下與某個程度的專注,或是不分心。你可以經由重覆的練習來加強你的專注力,就像你每次透過運動你加強你的肌肉一樣。

 

記住,當你用心在這樣練習的時候,你的心與很多會用不同方法來影響你的條件有所聯結。所以,不要期望你的禪修常常都是一樣,或是要求它們依照某個時間表來進行。也不要因為在禪修結束時的起伏而感到喪氣。你不是要把他們看成你禪修無望的象徵,而是要把它們看成更應該要去做禪修的提醒,與因此禪修是如此的有幫助。


高度的專注力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最後,無論如何,你會看到你的心都會待在你放的地方。禪修與培養心的力量不只是個很棒,靈性的活動。它事實上是對我們要學習與完成的任何事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當你的心開始變的清明,你更可以感受到每個時刻正在發生的事情。你可以開始看你的人生-你的真實人生,當下-是比你所曾有的念頭都更加的有趣。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師的出現取決於宿世的因緣與深厚的法緣 --- 蔣貢康楚仁波切 開示

今天我們來此聽聞佛法,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那就是我們來此聞法乃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這是最基本的菩提發心。

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老師。沒有老師從旁協助指導,我們很難適當地學到正法。佛陀的法教雖然本質精義都相同,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開悟,但也細分為不同的層次。有些是針對初學者,談的是相對理論的教法;有些絕對實相的教法,則是適合較高根器者。因此,在善巧方便上,便依不同根器眾生施以不同教法,而為了確切瞭解這些教法,老師的指導便變得非常重要。

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鬘》中提到,成佛的基礎在於我們本具的佛性,而其所賴的則是珍貴的人身,因此精神導師就成為必要的條件之一。他能指導我們不同的成佛方法,經過菩薩境界的五道十地而終究開悟,證得法身,實踐佛陀事業。

當我們談到老師時,有某種不同的關係。第一種就是一般的老師,他因本身具有較多的知識,因此可以教導我們。第二種是屬於菩薩層次的老師,他不但可以教導我們佛法,還可以使我們趨入正道。第三種最為殊勝,是像佛一樣的老師,他不僅可以教導我們佛法,更可以引導我們自己解脫。

依金剛乘說法,“上師”是指剛才所提的第三種。我們要把上師當作佛陀般在世,並且具足信心,視上師為三世諸佛的總集化現,這點非常重要。不過在你能完全瞭解其意義前,尚無須強求自己這樣做。

有一位金剛上師是相當重要的事,因此,很多人在一進入金剛乘後,便立刻快速的想找到一位上師。但事實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上師並不是“尋找”出來的。我們當然需要一位元上師,但除非像那洛巴親見空行母,告知他上師是誰而去尋找外-除非是像這類的事,當然與我們一般人不一樣,否則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尋找上師。上師的出現取決於宿世的因緣與深厚的法緣,只要對上師有信心,其關係將很自然成熟發生,而不需在什麼條件之下造作產生。

瞭解金剛上師與一般老師有何不同,是很重要的一點。老師是就一般教導我們者而言,而上師則不僅教導我們做什麼、如何做,並且藉著他的教法、他的一舉一動,透過不同方式使我們獲得啟示,進而啟開了悟我們的自心本性,也就是說,上師有能力轉化弟子,令其開悟解脫。 因此金剛乘的修持中,最重要的是上師相應法或上師祈請文。藉著此類修法,可讓我們對傳承以及與自己有法緣的上師產生虔敬心,並且促使宿世因緣成熟。一旦生起了真正的虔誠心,再加上傳承加持力,我們與上師的關係自然就會聯繫上。虔敬的心就像戒子的環,加持力就是一個鉤。如果沒有環,是無法鉤住任何東西的。同理,沒有虔敬心是很難獲得加持力的,但一旦獲得加持力,佛性便會自然迅速覺醒,傳承祈請文的修持便是要發展我們的虔敬心。噶舉歷代祖師的傳承加持力量非常強大,如能生起真正的信心與虔敬心的話,便自然能得它的加持而證悟。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修行者來說,尤其是噶舉傳承,上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啟發教導是絕對必要的,否則弟子易落邪見。另外,修持並非某些我們可以從學校學到的表面東西,金剛乘中一切的修行技巧方法,均有賴上師的加持,否則以本尊法為例,不論我們花多少時間,也無法相應,因為一切的本尊與上師是無二分別的,而金剛乘的殊勝即在於其毫無間斷之傳承,也就是加持力的根源所在,此傳承加持力的根源所在,此傳承加持力讓我們易於圓滿成佛之道。簡而言之,為了正確的修習金剛乘,我們應對傳承以及自己的上師有所瞭解並深具信心。

四加行的最後一個加行就是上師相應法。未來我們是否能更深人修行本尊法、大手印、那洛六法等等,端賴我們對傳承與上師的虔誠心有多少,依此,圓滿上師相應法便愈顯得重要。有此說法:了悟的程度依其信心之多少而定。我們可藉由上師相應法來建立信心與正確的慈悲心,因此每日修習本尊法固屬重要,但姑且不論我們目前與上師的關係如何,則應再修習上師相應法。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醒醒! 佛陀不希望你成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

噶瑪噶舉 桑傑年巴仁波切開示法語精選

如印度大師月乘菩薩所說,尊敬佛並不是彎身鞠躬或念些祈請文。尊敬佛的意思是在你內心深處,你擁有對佛的認知。你必須擁有斷除輪回的信心或知識,如何以正確的方向對待法,同時你圓滿地活在你內在的與生俱來的品質中。如果你對這些有所覺知,那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法修持者。

我們大家每天念誦經文,看著佛像,購買和收藏佛像,把它們掛在視窗上,或掛在飯廳和廚房的牆上等等。為了什麼?這不是佛陀博物院。有時它就只是裝飾品,這實在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只是有一尊小佛像,那就夠了,並不一定要一個龐大的。佛像大小並沒什麼不同,我們必須要有知識和智慧才最重要。

 一些宗教人士把佛教視為宗教,這是不正確的,佛陀不是這樣想的。佛陀鼓勵我們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得圓滿的覺悟。佛陀並不希望你成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佛陀已經見到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只是因為障礙和迷惑,我們的功德品質不得展現。

有時你很容易就說:“你是我的根本上師。”但一段時間過後,根本上師和弟子起衝突了,這不好。弟子在背後說了太多,根本上師也說了太多,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成為師徒的因緣。只有當你實現或認清心的本性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你才可以稱對方為“根本上師”。這在金剛乘的修持中很重要。

有時身為佛教行者,你把佛教當成是宗教,像是你尊敬佛陀為上帝一般。你相信你和佛陀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或距離。你老覺得你是一個平凡的人,而諸佛菩薩是高高在上的聖者。你認為你就只需要得到加持。你享受美食、到處遊蕩、惹是生非,然後你要求加持。這是不正確的,在佛法修持中這是邪見。

你說:“我是佛教徒,是佛法修持者。我相信佛、法、僧。”但你真的認為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法修持者嗎?你是以哪一點相信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佛法修持者嗎?你沒如此考慮就只說你是佛教徒。雖然你以“佛教”作為你的身份,但你遺失了“佛教”的含義。

不要再浪費生命,不要再虛度時光。我們每年都在一樣的水準,一樣的心態,一樣的平凡,從未改變到。我們需要改變和進步。佛陀已經很清楚地教導我們,但是佛陀無法除去我們身心的痛苦,我們必須除去自己的痛苦。我們已經聽聞到這些法教,瞭解如何能夠除去痛苦,是你自己要負責。

你總是說你沒有智慧,得忙於生意、忙於家庭,諸如此類的藉口,一方面你想要除去痛苦,另一方面又懶惰,你所想所為是不相符合的,我想佛陀都會疲厭。諸佛菩薩為我們付出了如此之多,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而我們如此不認真地禮拜、念佛,甚至想自己是不是在受騙,其實我們是在欺騙自己。

如果你真的能建立起正見的認知,你的困難將相對減少。所有其餘的問題如疾病、精神病和意外的負面情況來到我們身上,這是因為邪見,因為你沒有堅固的正見。如果你有正見,雖然問題和困難也許會來到你身上,但你能應付或處理。它們不能控制你,你可以控制及調整困難和問題。

要有正行,你必須有正修。要建立正修,你必須有正見。因此正見是:你所看到、聽到、聞到、嘗到、碰到的任何東西,一切都是看起來的顯現及生起。就是如此,沒有理由。有時東西就只是來了又去。如果我們缺乏這份認知,我們將會有問題。我們過於執著事物,把事物當成是俱生存在的。

修行並不是獨自一人在森林裏或偏遠的地方。修行是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面對困難的狀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是重要的,這比在山洞裏獨自修行要來得快。在洞裏,怎麼知道你的修行進展得如何了?你說到目前為止沒有生氣,然後當你遇見不喜歡的人時,你就生氣了。所以那是不實際的。

當高興的時候,不忘上師;痛苦的時候,也知道上師在看護著我。總之,無論任何時候相信上師您都在身邊,將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給上師,具備全然的信心盡舍一切。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