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五戒

前言

佛教是重視實踐體驗的宗教,而實際踐行體驗的基礎,是建立在世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認知上。實際踐行的方法非常多,可以是參禪,也可以是念佛或持咒,也可以是普賢十大願、地藏法門、觀音法門等無量無邊的法門。而最基本的法門,也是共同的修持法門是「戒、定、慧」三學,又叫做三無漏學,是所有實踐、修持體驗的總法門,這些都是為對治眾生煩惱,以及匡正身、口、意三業而說。現在為各位介紹生活中的五戒。

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等級差別,一般人一聽到五戒,一定會說那是一種束縛或約束,而想「敬而遠之」,但其實佛教所講的五戒是一種幫助人活得更加清淨,不被煩惱所困的生活指導原則,如果大家都能遵守五戒,社會上的許多亂象就會減少了。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先來談談不飲酒戒。

不飲酒

這不飲酒戒是五戒中的最後一條,它不是根本戒,我把它排在最前面來說,是因一犯酒戒,即會連帶破壞其他各條戒。

大家都以為不飲酒是最容易受持的,其實大部分男士們會說不容易持,女士們則會說容易。從這點上來看,男性與女性持戒的角度的確不太一樣。

我們的社會裡充斥著喝酒文化,大家都以為不喝酒難以說話,做不了生意。很多居士對我說:「去宴客、應酬,若是帶一瓶麥茶去,會覺得不好意思。」要喝酒才會助興,也才成敬意,結果酒是喝了,各種窘態一一出籠,說是談生意,在酒精的威力中,有時被設計了還不自知。

喝酒會使窘態畢露

為什麼不能飲酒?戒律有一條戒飲酒的典故,主角是沙伽陀比丘。

有天,一個外道婆羅門拿了一個稀世珍寶的缽放在樹梢上,宣稱誰能空手取缽,就將缽送給他。要在那麼高的樹上取缽,若不是藉助梯子或爬樹,不然就得要顯神通,否則無法辦到,結果有很多人拿不到。沙伽陀比丘剛好經過那兒,用手一伸就拿到了。於是,沙伽陀有神通的消息,很快地在當地造成轟動。

這時,某地有條會吃人的惡火龍,大家請沙伽陀去降伏,沙伽陀只費三兩下功夫就把牠降伏了,沙伽陀因有神通而聲名大噪,就連國王也聽聞到了。

沙伽陀比丘遠近馳名,大家都爭相供養。有位居士說要供養一定選他最喜歡的,沙伽陀說在家時最愛喝酒,千杯不醉。居士就請他喝酒,他喝得酩酊大醉。

有天,沙伽陀又喝醉了。剛好阿難隨侍佛陀出行經過,看到有人躺臥在路邊,吐了一地;很多鳥吃著他吐出來的東西,一邊吃還一邊拉屎。阿難問說:「這位比丘是誰?」佛陀說:「他是沙伽陀」。「他不是會顯神通嗎?」阿難覺得很奇怪。「他現在連趕走一隻鳥兒的力量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顯神通,所有的功夫都消失殆盡了!」佛陀說。

喝酒就是如此。酩酊大醉時,平時的功力都會消失殆盡。領帶歪一邊,服裝不整,還會對人胡言亂語、大聲吼叫,甚至無法明辨是非,那時的你就如同喝醉倒地的沙伽陀,不但窘態畢露,還會破壞自己平日訓練出來的判斷能力。

有位居士告訴我,如果喝酒還划拳助興,那個輸的一定會一直輸下去。為什麼?他說:「划拳輸,就要多喝酒。划拳時,如果他的嘴巴與腦袋想的手勢不一致就輸,愈輸愈被罰酒,就愈不清醒,愈不清醒只有一路輸下去了。」

喝酒非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人把喝酒當成生活習慣。各位每天下班,電視看完後都在做什麼?家庭婦女下班回家,忙為小孩洗澡、陪做功課,等小孩去睡覺了,再忙洗衣、整理家務。先生吃完飯就開始看電視新聞,再來與朋友聊天,喝酒助興,常常喝到半夜才回家,這樣的家庭生活能夠和諧嗎?

學佛的人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外,也需要調適,調適可以有各種的方式,例如做功課、拜佛、打坐,或讀一些有益身心的好書,或聽演講,或是看一場好電影,或出外踏青。請千萬不要喝酒。

持不飲酒戒,除了不要喝酒之外,香煙、檳榔等,也要儘量戒除。最重要的是嗎啡、安非他命、速賜康等毒品千萬不要碰,如果因為重病非用麻醉劑、嗎啡治療不可,在醫生處方下,那是允許的,這是戒律的開緣。

酒、煙、麻醉劑在生活中不是必需品,沒有它們,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很快樂,持戒會讓我們好好地活下去。小時候我們只要吃飯、吃奶,可以不抽煙、不喝酒,就能長大,身體也很健康。現在卻喝酒喝到出問題,既傷身體又無任何好處,為什麼要抓著不放呢?

喝酒破壞家庭生活

喝酒喝到家庭破裂是常見的事。有位女居士跟我說她先生喜歡喝酒,酒品非常不好,醉酒後就回家打人,把孩子的頭抓來撞牆,全家都抗議,結果把他驅逐出境,只好在外租屋而住。

後來,先生在外面和另一個女人同居了六、七年,最近同居人去世,想要搬回家住,太太說無論如何要提出離婚。因為他仍好喝酒,喝酒就會打人。但這是離婚的理由嗎?她說兩人曾經談判,先生說不喝酒就活不下去,身體會不住地發抖,顯然已經酒精中毒了。我想如果是這樣,反倒是先勸他戒酒比較重要,可是她說無論如何要離婚。我覺得夫妻在一起彼此要相互珍惜,這是很深的學問。我勸那位女居士先讓孩子和他談看看,不行再離婚。她一聽就哭得很委屈說:「師父!您都縱容男生,反而不疼惜我。」我問她夫妻可以離婚,兒女可不可以說離就離?這臍帶是斷不了的。他在外面喝酒出事,兒女怎麼看待?夫妻是離婚,而子女在兩人離婚之後仍得收拾善後,心情會更矛盾的。

後來,她的子女就跪著請求他不要再喝洒,他哭了,答應悔改,後來也真的戒掉了喝酒的惡習。要救一個人不容易,我們要很真誠地珍惜周遭的每一個人。

所以,要持不飲酒戒,不但自己不要喝酒,也要為珍惜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而不喝酒,縱使已經喝酒成習,也能慢慢地戒除,這樣生活才會健康、圓滿。

不殺生

尊重生存權

有人說戒殺是最容易持的。為什麼容易持呢?因為「沒有殺過人」,但再問一句:「殺過畜生、動物嗎?」、「打過蚊子嗎?」「有!」殺人與殺動物、打蚊子都是殺生,都是剝奪他(牠)的生存權,但在戒律的治罪上有分重與輕,殺人的罪較重,是不可懺悔的,殺動物、打蚊子的罪較輕,可以懺悔。

所以,「戒殺」首重不可殺人。但在戒殺人中,又有重與輕的分別,若殺父母、殺佛菩薩、殺聖人和阿羅漢等,屬於五逆罪,判罪最重。從國法上來說,殺人同樣也要處以刑法。法律常常處罰於已然,佛法更防患於未然,佛教的戒律就是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更加珍惜人的平等與生存的權利,甚至擴及其他生命,例如不隨意殺害動物。所以,學佛持戒,除了要遵守國法,更要內化自己,珍惜生命。

可以打蚊子、蟑螂嗎?

但一說到不殺生,很多人首先會問:「持戒不能殺生,那以後可以打蚊子、蒼蠅嗎?」對於這點,我們要掌握的原則是讓居住的環境乾淨、清爽。

有了乾淨的環境,就能減少傳染源。現在台灣沒有瘧疾、痢疾,大家不必擔心有這類的傳染病,生活環境本來就應該是如此!我們不希望因學佛的慈悲,而造成有傳染病源的環境。如果這裡有成群的蚊子、蒼蠅、蟑螂,且是瘧疾、登革熱的疫區,各位會想進來嗎?如果餐廳有很多蒼蠅、蟑螂,儘管它有第一流的美食,你會喜歡進去嗎?所以,清潔、衛生的考慮是優先於美食的,古人說:「整潔是最豐盛的美味。」

但是,保持環境的乾淨是否一直要用滅蚊劑、克蟑等殺蟲劑嗎?當然不是,去除污染的方法,一是保持環境的乾淨、清爽,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持戒的生活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以為殺蟲劑、農藥可以解決許多環境髒亂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人要如何看待環境、看待自然。不是只問「蚊子、蒼蠅可不可以打?」這是死在教條上。

環境乾淨,蟑螂不來

環境是否能乾淨,端看我們是否想要讓它乾淨。就如圖書館是讓大家看書的,結果有人偏要帶食物進去吃。只要滴幾滴果汁,螞蟻就跑來喝幾口,喝飽了,接著是去呼朋引伴,引來了螞蟻,蟑螂、老鼠也來分一杯羹,這下圖書館可遭殃了。因此,環境要乾淨,是我們願意讓它乾淨,也就是每個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位法師告訴我,她到一位居士家拜訪,這位居士家還有個在襁褓中的小朋友,喝個牛奶這裡、那裡到處滴,大小便也無個定處。這家庭沒有螞蟻、蟑螂、蒼蠅、老鼠也很難,誰負責去打這些螞蟻、蟑螂?若噴殺蟲劑,肯定會傷到人。法師看了這情景,心有所感地說,有心持戒要有很深的愛心、耐心。

現代一般住處內外都裝有紗窗、紗門,到處乾淨、清爽,從前的農業社會,住家的廂房沒有紗窗、紗門的設備,尤其在農村,別說是農具、物產和住宿都在一起,連家禽、動物都與人打成一片,屋子裡到處是貓尿、狗屎,牠們的排泄物都還要人處理,怎麼可能不長蚊、蠅、蟻、蚤呢?如今環境改善了,生活習慣也必須跟著改善。但弔詭的是,人們還懷舊地在大廈的陽台上養貓、養狗,等玩膩了、不要了,就把牠們隨意放逐,造成流浪貓、流浪狗成群地在車水馬龍間穿梭、遊蕩,不但妨礙了市容,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持戒除了不殺生之外,也要愛護動物,尊重生命才是不殺生的基本精神。

戒殺不等於吃素

很多人一提到戒殺,緊接著會問:「媳婦、女兒生產,可以為她烹煮雞、鴨等葷食嗎?」這問題就如同做了中國和尚仍然還要去當兵,持槍站崗保家衛國一樣,並不因為學佛戒殺、不葷食,而省卻應盡的義務。同樣地,家庭成員之間生活上相互的關懷照顧,不能因為學佛而省卻。所以,要在修學佛法的信仰中踐行義務責任,這就考驗著個人持戒的智慧了。

學佛持戒要戒殺生,但戒殺與不葷食其實是兩件事,不一定要劃上等號,佛教並非絕對的素食主義,也不是生食者,佛教主張不殺生是不要殺害眾生。南傳佛教僧侶在托缽中,不拒絕吃三淨肉;中國的僧侶是既戒殺也戒葷食,葷食包括眾生肉和五辛。

如果為媳婦做月子,可以買現成的。如果因為受了在家菩薩戒,自己不葷食,但又有一份疼惜媳婦的心,在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既要負責任又很無奈,那麼,我建議讓媳婦去「做月子中心」吧!

所以,戒殺與素食不要劃成等號,縱使不素食,也請不要殺生。

不邪淫

不邪淫,就是不從事婚姻之外的性行為。

除了這最基本的原則外,持守不邪淫戒難在:即使是夫妻從事性行為,仍需要彼此相互尊重、體諒。例如有位女居士哭訴著說,她最受不了的不是先生去外面另找性伴侶,而是先生學了一些房中術,強迫要配合,完全不尊重、不體諒另一方的感受。所謂持戒,我看應該建立在尊重、體諒上。

不妄語

「妄」是虛妄、不真實。「妄語」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從小父母師長都教我們說話要誠實、信實,「不誠無物」這不是學佛後才要學的,只是學佛以後要更懂得自覺、自我要求。

兩舌

「兩舌」是長兩個舌頭,意指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說無意義的語言,除了讓人看不起,對自己也無好處。

惡口

「惡口」就是以醜陋、粗劣、不雅的語言咒罵人,如男生喜歡用三字經。

《四分律》記載,佛世時,有位比丘生痔瘡,有位醫生就在人往來處幫他開刀,沒有打麻醉,比丘疼痛難耐而發出呻吟。很多人從那裡走過,醫生卻對行人說:「你看!比丘生痔瘡。」醫生居然把生痔瘡的病人變成取笑的對象。

所以,惡口不只有說惡毒、難聽的話。那時佛陀還對弟子說,這醫生看來像在取笑比丘,其實是嘲弄了他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職業。不要以為罵人的人一定是贏家,所罵的最後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如仰天而唾,返污己面。

妄言

「妄言」是指說不實的話,有大妄語、小妄語兩種。大妄語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無證無得,卻說自己已證三果、二果,或有神通,有見佛、見鬼,天來、龍來等。出家眾犯大妄語是波羅夷罪,會被取消比丘(尼)資格,在家眾也犯不得。縱使自己真有證果、有神通,說了也是犯戒,更何況「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呢?

前幾年台灣有宋七力、妙天事件,又有人到美國去看飛碟,說上帝會下來拯救人類。不論是說放光或上帝會下來,干卿底事?這裡可以反問自己:煩惱因而有絲毫減少嗎?既然煩惱沒有減少,對苦迫的解除怎會有幫助?修學佛法就是要淨化自他,要時常思惟如何才能減少人間的殺戮,減少彼此的猜忌?而減少人間的苦迫,最基本的,少造口業是很重要的。

學佛要學的是戒、定、慧,培養正知見,這才是真正的力量,不要受不正見的人蠱惑,我們才能從佛法中得力,達到最終的解脫。

綺語

「綺語」的「綺」意思是綺麗、艷詞、淫語,綺語是令人迷醉,引發情欲,擾亂人心性的話。

妄語有前述的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四種,除了用語言表達以外,如果用文字、繪畫、書信、行為來表示,也都包括在這個範圍內。

不偷盜

何謂「偷盜」?就是別人的東西,未經同意,就把它變成自己的。例如錢財物品在甲的帳戶裡七轉八轉而變成乙的帳戶,權利被轉移了,這就是偷盜。「偷盜」實在不好聽,有時就說是「不與取」——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卻竊佔為己有。「偷盜」的對象包括財物的、生存的,一般又分使用權、管理權。

持戒可以做生意嗎

很多居士問:「持戒可以做生意嗎?」我開始研究這句話的來由。原來中國人一向鄙視商人,說「無奸不成商」,做生意多少帶點詐。我想這是社會文化的觀念,如果批價十元而賣十一元,會有罪惡感嗎?經商本來就得計算成本,就像載貨的卡車司機,他跑一趟車,卡車要修理、加油、繳稅,這都需要計算在內,還要包括服務費。為何在家學佛持戒,說到「不與取」,就要問:「可以做生意嗎?」

事實上,即使學佛持戒後,要營生維持家計,同樣必須以誠實待人,財物貨殖貿易要以公平、公道為原則,不可偷斤減兩,以不實的貨品欺人。

在戒律裡,曾有人拿賤布換好布的典故。話說有位外道有匹很值錢的布料,他覺得自已不需要用這樣好的布料,就拿去賣人。另一位買者以物易物,拿舊布料換去那匹值錢的布料。結果外道回去後,別人笑他:「你那塊布很值錢,換回的差不多只有原來的幾分之幾而已,你被騙了。」既是以貨易貨,就不叫偷盜,當中只是不老實、不公道,下一次就沒有人要和這個人打交道了。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會讓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也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經中說持戒的功德有五種:一是得大財聚;二是得揚善名;三是無論親近任何團體大眾,都能無怖畏、羞慚;四是臨命終時,得不昏昧;五是死後得生善趣天界。而從三無漏學的角度來說,持戒就是修定、發慧的基礎,也是實際踐行信仰的具體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