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pa 900 「與煩惱做朋友」阿闍梨丹巴嘉晨 開示

 
Teaching of Acharya Lama Tenpa Gyaltsan in the event of Karmapa 900th Hong Kong

有時當我們想到佛教的話,就會想到金色的佛像、穿紅色的袈裟的僧 侶、香燃點著的情況。其實這一切跟我們都沒關係。 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什麼是佛教。

很多學者或者會認為,科學、心理學、哲學、信仰基礎為宗教, 即是佛法。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而我則不是以形式、 哲學或甚至宗教來形容佛教。對我來說,佛教就是佛教自己, 而並非其他的東西。

其實煩惱可以用於生活中,以訓練方式,修心等方法,引發慈悲的大 智慧。佛教是一種方法,一種道路以認識自己的心,用來修心。 心是非常重要,是一個對境,用它來做修持。問題是,心在那裡? 如果你想找到你的心,先找到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是你心的家。

心在佛法當中是巨大的角色。首先用思維去體會,直接感受的心, 這種感知是最不會隱藏的。第二種是「概念」,它是不會隱藏, 但比較複雜。第三是情緒,情緒是複雜,也比較隱藏,不易感受。 第四就是大地基礎的心。

平常最活躍、最影響我們的是「情緒的心」,它令我們這一刻很快樂 ,下一秒可能已經很痛苦。我們要對它有認識,並以「正念」 的訓練去轉化它。為什麼要轉化它呢?因為我們人生所有的目標都是 為了「快樂」。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希望得到快樂。例如希望成功、 富有、健康、有良好人際關係,都只是為了快樂。

我們以為要得到一切外在的東西,剛剛提及的,才會快樂。然而事實 是,我們應該先得到快樂,快樂先來臨,隨之而來的是, 我們便會擁有其他的東西,而且不需要再刻意尋找。

佛教認為所有的事物都依據因果,那快樂的因是什麼呢?我自己有三 個根本快樂的因。對我來說,心。+ 生活條件+ 自由的選擇權 = 快樂。

三種因素當中,50%影響的是心,40%是選擇權,而10% 是生活條件。如果一直停留在世俗的心,很容易回到舊問題上。 心是很狡猾的,而且會不斷製造機會找麻煩。

如果你遇到事情、一些狀況,你看到的是問題、是困難,而不是機會 ,你會比較不快樂;如果你身邊的充滿投訴,覺得身邊事物、 人都有問題,即使你擁有一切,你還是會很不快樂。

如果你是一個修心的修行者,一個快樂的人。即使遇到問題, 痛苦的感覺是短暫的。例如離婚、親愛的人死亡、生離死別等的痛苦 ,你都能轉化它,而且很快又會回復到你開心的心情。

什麼是情緒?梵文是煩惱,這是我們要對治的。我們以下以「煩惱」 來代替情緒這個字,它是不平穩、受干擾的情緒。情緒並非很抽象的 東西。沒有人喜歡很多情緒的負擔和包袱,或參予情緒困擾當中。 但誰也不可能避開情緒,所以我們要用智慧、慈悲來轉化它。 好像憤怒,它是有毀滅性、有破壞性, 並能摧毀我們的修持或心靈的健康。嗔恨的相反力量是什麼? 它的相反面,是更有力量的。根據佛法,有三種定義, 怎樣去處理情緒,和解釋情緒、煩惱是什麼的一回事。

(1)當情緒、煩惱生起之時,它是具破壞性的。能摧毀我們的修持 、健康及人際關係。

(2)煩惱亦有其正面的作用。我們能值著它去修持,那就是逆增上 緣。

(3)煩惱本身就是智慧。

因煩惱而製造了痛苦、惡業,又或者感到很困惑。如果你有這樣的經 驗,這証明了我們都是凡夫。又或者你因煩惱而改變了觀感, 把它當作你的老師,如果你能夠這樣想,你即是無名的菩薩。 又譬如,如果你了知這些煩惱就是你的本質,你即離成佛不遠。

根據過去很多不好的經驗,你便會認為煩惱是負面的,你自然會想築 一道牆去阻隔它。雖然處理煩惱是痛苦的,但我們要面對它, 因為它是很有力量的。如果想去逃避它,這只會做成更大的痛苦。

以下是轉化情緒、煩惱為「道用」的三種方法。

(1)念頭的空隙

(2)明了的觀照

(3)放下的智慧

以上三點不是理論,而是實際、可以實踐的方法。要做到第一點, 忍辱、正見和距離。舉例說,沒有人想生氣或被人看到生氣的樣子。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衝動、很激動。 其實你在這情況下要安穩下來,不去做任何反應。

生氣時感到像要爆炸,這時候不可以讓身體和語言有任何反應。 假如你感到憤怒時,你會:第一個選擇是以行動反映你的憤怒。 第二個選擇是忍耐著你的情緒,躲起來,把憤怒壓抑著。

然而這兩個選擇都是不健康的。佛法的應對,是創造一個空間。 你要問自己,為何要馬上反應呢?而也不需要忽略它。只要你去感受 它,靜下來、停下來、坐著去感受這情緒,是非常有幫助的, 而且是很美妙的時刻。這樣做其實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即是「 中道」。

要跟「我執」、「我」保持距離。譬如情緒是很強烈、很活生生的感 受。如果你再加上「我執」的情緒,你將感到更沉重。因此, 這一刻,你必須跟「我」和「我的」保持距離。

例如說你的手指不小心被割傷了。我們不要去想我受傷,或者我的手 指受傷,而是把自己和「受傷」分別開來。即是;我受傷、 我的手指受傷、有手指受傷,這是有分別的。我們應該以「 有手指受傷」了去看待這件事,這亦是修持「無我」的方法。

而且你需要有「正見」;無見就是正見。這時候你不需要宗教、 哲學、心理的看法去體驗你的情緒。你只需要單純地,去直接感受、 擁抱你的情緒。也不要用任何心理投射及文字等去感受這些情緒, 又或者去標籤它。

譬如傳統上很多人會有很多好與壞的分別。宗教的角度認為憤怒是罪 惡的。而跟隨心理學的角度,則認為生氣代表發洩和心理健康的。 然而佛教角度是;嗔恨就是嗔恨,我們不要標籤它,也不要執著它。

首先要去感受它,也不要壓抑,只是單純地去看著它,擁抱它。 第二,跟「我執」和「我」保持距離。第三即是保持正見, 不要加上任何方面的標籤。

(三)不要讓你的煩惱創造「故事」(更擴大)。其實說到「放下」 是跟金剛乘很有關係的。密乘的禪修並非單純只是修心,而是修「 三門」,我們的身、口、意。我們要放鬆自己的身體。

當我們感到煩惱的時候,都會有「壓力」在其中。當你一感到壓力時 ,先去感受究竟你身體那一部份緊張,例如是心輪,還是臍輪等。 當你能夠放鬆身體之後,你便回到原本的問題上;你的心在那裡呢? 答案很簡單,身體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只要有一絲的壓力,你的身體就會崩緊了。所以要釋放我們的心, 我們必須先放鬆身體。以金剛乘為例,有很多方法教導我們怎樣放鬆 我們的身體。

但是大家需要明白,用以上方法,以智慧處理煩惱,並不代表以後就 沒有煩惱。因為我們尚未成佛啊!而是令自己在情緒當中能看到你的 本性、證悟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