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 May 20 Tue 2014 20:18
給自己一個安心之道
- Apr 06 Sat 2013 15:10
叫我第一名
描述患有委瑞症的患者,如何去跟它這個無藥可醫的同伴或是老師相處,雖然他經常受到異樣眼光,但他總是會用樂觀方式去面對它。
讓我們從這個片中來學習面對接受與我們不一樣的朋友,不要一開始就貼標籤
- Aug 22 Thu 2013 21:31
支持我們精舍進入"台灣宗教百景"
- May 19 Sun 2013 15:12
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招生廣告
心動嗎?把握當下的一念心,趕快行動,錯過這一次要再等一年,誠摯歡迎你來當我的學弟。
- Apr 27 Sat 2013 23:49
102年高雄紫竹林精舍開始招生囉
- Dec 24 Mon 2012 19:55
台中養慧學苑招生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自己心靈有末日,才會相信吧,但朋友們你們想要跳脫
這種不安嗎?讓你的心靈注入一道清涼的活水嗎? 現在住在台中的朋友有福了,
歡迎你踴躍邀請你的朋友來報名參加台中養慧學苑的生命教育課程,佛陀送給你的祝福將在此降臨。
養慧學苑102年度佛學研讀班招生簡章
www.gaya.org.tw/yanghui/school/102yando-pop.htm
- Jul 22 Sun 2012 00:40
兒童讀經班招生中
兒童讀經聲 朗朗悅耳聽
有人或許認為現在課業中,幹嘛還要花時間去上讀經班,
又不能增加分數又不能考是前幾名
但是我們真的讓我們的孩子就在課業壓力下成長以外別無選擇嗎?
在這裡上讀經班或許不能讓你的小孩分數增加,但可以確定讓你的孩子品德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或許我們應該給小孩一個機會來上讀經班
以我當志工老師經驗為例,曾經遇到一位小菩薩上課超不專心還會撕書亂動,怎麼坐也坐不住,經過一年後這位小菩薩由於志工老師的關懷及適時鼓勵還有讀經班的薰習,竟然不再撕書,雖然還是會亂動但也有大大的改善甚至還會大聲的去讀經,這種改變都令我感動不已。
現在兒童讀經班也正在招生,只要在幼稚園中班至國小3年級都可以報名,8/10日之前都可以報名,然而要如何報名呢?
可以打電話至高雄紫竹林精舍先口頭報名然後再至弘化堂填寫報名表及隨喜樂捐教材費即可,精舍電話為(07)7133891~3
歡迎大家邀請大家來成就此一勝事
- Jun 12 Tue 2012 00:07
高雄 紫竹林精舍 101學年度 兒童讀經班[招生]
8月開課喔!

◎上課時間 : 每周六上午 9:30 ~ 11:00,為期一年。
(101/08~102/05)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101file/1010811_children.htm
-------------------------
高雄 紫竹林精舍 電話:(07)713-3891~3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更多
- May 23 Wed 2012 20:01
千年傳統 全新感受
你想要有 千年傳統 全新的感受嗎?
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招生中
歡迎有興趣或是想結緣打發時間的,不管你甚麼原因都好,
只要想來讀的都歡迎你喔!
報名時間:週二~週日(除週一)早上9:00~晚上8:00
⋯⋯ 地點: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班別:國語班(星期二、三、四晚上 7:30~09:20)
台語班(星期四早上 9:30~11:20)
(星期四晚上 7:30~09:20)
備註:1.必須親自報名。
2.儘早報名,可選擇的上課日愈多。
報名截止日:6/10(日)晚上9:00 或 額滿截止。
相關網址如下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101file/10105bschool.htm
- Apr 01 Sun 2012 23:29
近日精舍邀請我們淨行甲班培福事項
- Mar 31 Sat 2012 23:28
時節因緣成熟,自然不起煩惱 [轉貼]
時節因緣成熟,自然不起煩惱 [轉貼]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農夫耕種有三種需要隨著時節來進行的工作,哪三種呢?
就是耕田、溉灌及播種。農夫在耕田、溉灌及播種後,並不會希望:“我今日或明天、後天就要讓它成長,就要讓它結果,就要讓它成熟。
⋯⋯ ⋯⋯
”雖然農夫不會這麼想,但是種子已然入土,自然會隨著時節因緣長大成熟,並且結果。 ’
'其實,比丘們也有三種需要隨時修習的善學,即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但修習後,並不會認為:“今天或是明天、後天,我就要不起煩惱,心得解脫。
”但因為自心隨時在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待時節因緣成熟,自然就能不起煩惱,心得解脫。 ’
'又譬如母雞孵蛋,經過十余天,隨時保護、照顧著。但母雞也不會這麼想:“我今天、明天或後天就要用口啄孵出或用爪刮蛋,使小雞趕快出生。”母雞會仔細地照顧、愛護蛋,小雞自然能平安地孵出。
所以,比丘善學三學,時節因緣成熟,自然能不起煩惱,心得解脫。 '比丘們聞佛所說,個個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二十九》
省思: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修行要在因上努力,而非果上強求。只要身口意三業符合正因,精勤不懈地用功,必有明心見性、水到渠成之日。
更多
- Mar 27 Tue 2012 22:54
文章賞析(李乾生提供)
有幸學佛法,是我們畢生最安慰之事,
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地點…
唯有業力與佛法陪伴著我們,
要深信三寶的力量,清淨的信心,會給我們無形的能量。
但願心存感恩,這些因緣讓我們感受到佛法的真實不虛,
也要提起正念正知保持安定的心情,莫讓身邊的人擔心我們,
只要還有善緣,就不要放棄用功的積極,
完成我們能完成的善業。
人生要成長,絕非在順境中有辦法做得到的,
師父希望您要堅強自心,好好把佛法來憶念及實踐。
- Mar 14 Wed 2012 23:07
你想了解紫竹林精舍是甚麼樣的道場嗎?
你想了解紫竹林精舍的師父的行事風格嗎?
你想了解什麼是佛法嗎?
你想了解紫竹林精舍是如何以深入淺出來闡釋佛法嗎?
你想了解紫竹林精舍是如何讓你找到安定的心嗎?
請大家有空到紫竹林精舍弘化堂找師父聊聊,
當然最好就是親自來報名讀佛學研讀班,感受師父的魅力,
佛陀的法力,護法龍天的神力,還有同學間和諧力,培福時的柔軟力,只要你來讀就會有這五種力的加持喔!
現在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正在招生,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101file/101cal.htm
初級佛學研讀班報名,5/17.5/18.5/20.5/22。
- Mar 13 Tue 2012 21:59
美麗的培福身影
- Dec 13 Tue 2011 22:40
《帶著慈愛的動機,有意識地讓我們的回應趨於正向》
《帶著慈愛的動機,有意識地讓我們的回應趨於正向》
我們可以透過夫妻、或者是伴侶的相處,來看到人與人之間互依的關係是如何地運作。
譬如說,伴侶當中有一個人的脾氣不好,他經常會生氣,會將憤怒發泄到另一半的身上。
⋯⋯
而這個另一半可能也會變得對伴侶的憤怒感到生氣,就這樣兩個人便開始對對方產生憤怒的回應,就這樣一來一往,彼此變得愈來愈憤怒,最後鬧的醜陋不堪。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試著改變、轉化我們的回應,帶著慈愛的動機,有意識地讓我們的回應趨於正向。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這麼想:對我們發怒的伴侶其實是受到他自己煩惱的左右,而沒有完全自我控制的能力。
他處於某種情境當中,而迫使他以這種情緒化的方式來回應我們;這裡的背後其實都有許多的原因。
這是我們可以謹記在心的要點,它可以幫助我們做出跟往常不一樣的回應。
好比是,若有人拿一個棍子來打我們的頭,我們並不會對棍子生氣,而是對拿著棍子的人生氣。
同樣地,若是我們的伴侶對我們生氣,我們也不應該對他生氣,因為他是受到煩惱與不識自心本質之無明的擺佈,這些才是他憤怒的根源。
當這樣地去思維時,我們便能夠以一種更為正面的嶄新方式來做回應,並且將這些憤怒的時刻視為是教導另一半新知識的好機會,利用它們來將彼此的關係導往更正面的方向。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我們就真的有機會將彼此的關係改善。
同時,當我們看到他人真的是處於一種無力的狀態,沒有自主的能力與自由時,我們會開始變得更關心他們的福祉,而不至於耽溺於當下暫時的不快。
因此,要更關心他人的福祉其實很簡單,它一點都不困難,只要能看到這個正在發怒的人的無力感,看到他其實是受到 其他力量的控制。
若是這個人有自由的意志,是在對自身有完全的控制能力下,而做出傷害我們的事情的話,我們或許可以責備他;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們若能看透這點,我們便能夠對他人的福祉愈來愈關心。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試著花大量的精力來這麼看事情、看待我們的人際關係,
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在這麼做時,我們也要懂得放鬆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放鬆下來,平靜地看到這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它就能夠幫助我們轉化我們的反應。
地點:美國紐約市 杭特學院 時間:2011年7月29日
-------大寶法王-----
- Dec 11 Sun 2011 22:54
2011年12月22日佛陀真身舍利巡境
- Nov 03 Thu 2011 19:27
101年度週末半日禪培福
- Oct 14 Fri 2011 15:30
達賴喇嘛尊者關於轉世的公開聲明
|
|
|
- Oct 10 Mon 2011 08:06
「與煩惱做朋友」阿闍梨丹巴嘉晨 開示
Karmapa 900 「與煩惱做朋友」阿闍梨丹巴嘉晨 開示
有時當我們想到佛教的話,就會想到金色的佛像、穿紅色的袈裟的僧 侶、香燃點著的情況。其實這一切跟我們都沒關係。 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什麼是佛教。
很多學者或者會認為,科學、心理學、哲學、信仰基礎為宗教, 即是佛法。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而我則不是以形式、 哲學或甚至宗教來形容佛教。對我來說,佛教就是佛教自己, 而並非其他的東西。
其實煩惱可以用於生活中,以訓練方式,修心等方法,引發慈悲的大 智慧。佛教是一種方法,一種道路以認識自己的心,用來修心。 心是非常重要,是一個對境,用它來做修持。問題是,心在那裡? 如果你想找到你的心,先找到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是你心的家。
心在佛法當中是巨大的角色。首先用思維去體會,直接感受的心, 這種感知是最不會隱藏的。第二種是「概念」,它是不會隱藏, 但比較複雜。第三是情緒,情緒是複雜,也比較隱藏,不易感受。 第四就是大地基礎的心。
平常最活躍、最影響我們的是「情緒的心」,它令我們這一刻很快樂 ,下一秒可能已經很痛苦。我們要對它有認識,並以「正念」 的訓練去轉化它。為什麼要轉化它呢?因為我們人生所有的目標都是 為了「快樂」。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希望得到快樂。例如希望成功、 富有、健康、有良好人際關係,都只是為了快樂。
我們以為要得到一切外在的東西,剛剛提及的,才會快樂。然而事實 是,我們應該先得到快樂,快樂先來臨,隨之而來的是, 我們便會擁有其他的東西,而且不需要再刻意尋找。
佛教認為所有的事物都依據因果,那快樂的因是什麼呢?我自己有三 個根本快樂的因。對我來說,心。+ 生活條件+ 自由的選擇權 = 快樂。
三種因素當中,50%影響的是心,40%是選擇權,而10% 是生活條件。如果一直停留在世俗的心,很容易回到舊問題上。 心是很狡猾的,而且會不斷製造機會找麻煩。
如果你遇到事情、一些狀況,你看到的是問題、是困難,而不是機會 ,你會比較不快樂;如果你身邊的充滿投訴,覺得身邊事物、 人都有問題,即使你擁有一切,你還是會很不快樂。
如果你是一個修心的修行者,一個快樂的人。即使遇到問題, 痛苦的感覺是短暫的。例如離婚、親愛的人死亡、生離死別等的痛苦 ,你都能轉化它,而且很快又會回復到你開心的心情。
什麼是情緒?梵文是煩惱,這是我們要對治的。我們以下以「煩惱」 來代替情緒這個字,它是不平穩、受干擾的情緒。情緒並非很抽象的 東西。沒有人喜歡很多情緒的負擔和包袱,或參予情緒困擾當中。 但誰也不可能避開情緒,所以我們要用智慧、慈悲來轉化它。 好像憤怒,它是有毀滅性、有破壞性, 並能摧毀我們的修持或心靈的健康。嗔恨的相反力量是什麼? 它的相反面,是更有力量的。根據佛法,有三種定義, 怎樣去處理情緒,和解釋情緒、煩惱是什麼的一回事。
(1)當情緒、煩惱生起之時,它是具破壞性的。能摧毀我們的修持 、健康及人際關係。
(2)煩惱亦有其正面的作用。我們能值著它去修持,那就是逆增上 緣。
(3)煩惱本身就是智慧。
因煩惱而製造了痛苦、惡業,又或者感到很困惑。如果你有這樣的經 驗,這証明了我們都是凡夫。又或者你因煩惱而改變了觀感, 把它當作你的老師,如果你能夠這樣想,你即是無名的菩薩。 又譬如,如果你了知這些煩惱就是你的本質,你即離成佛不遠。
根據過去很多不好的經驗,你便會認為煩惱是負面的,你自然會想築 一道牆去阻隔它。雖然處理煩惱是痛苦的,但我們要面對它, 因為它是很有力量的。如果想去逃避它,這只會做成更大的痛苦。
以下是轉化情緒、煩惱為「道用」的三種方法。
(1)念頭的空隙
(2)明了的觀照
(3)放下的智慧
以上三點不是理論,而是實際、可以實踐的方法。要做到第一點, 忍辱、正見和距離。舉例說,沒有人想生氣或被人看到生氣的樣子。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衝動、很激動。 其實你在這情況下要安穩下來,不去做任何反應。
生氣時感到像要爆炸,這時候不可以讓身體和語言有任何反應。 假如你感到憤怒時,你會:第一個選擇是以行動反映你的憤怒。 第二個選擇是忍耐著你的情緒,躲起來,把憤怒壓抑著。
然而這兩個選擇都是不健康的。佛法的應對,是創造一個空間。 你要問自己,為何要馬上反應呢?而也不需要忽略它。只要你去感受 它,靜下來、停下來、坐著去感受這情緒,是非常有幫助的, 而且是很美妙的時刻。這樣做其實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這即是「 中道」。
要跟「我執」、「我」保持距離。譬如情緒是很強烈、很活生生的感 受。如果你再加上「我執」的情緒,你將感到更沉重。因此, 這一刻,你必須跟「我」和「我的」保持距離。
例如說你的手指不小心被割傷了。我們不要去想我受傷,或者我的手 指受傷,而是把自己和「受傷」分別開來。即是;我受傷、 我的手指受傷、有手指受傷,這是有分別的。我們應該以「 有手指受傷」了去看待這件事,這亦是修持「無我」的方法。
而且你需要有「正見」;無見就是正見。這時候你不需要宗教、 哲學、心理的看法去體驗你的情緒。你只需要單純地,去直接感受、 擁抱你的情緒。也不要用任何心理投射及文字等去感受這些情緒, 又或者去標籤它。
譬如傳統上很多人會有很多好與壞的分別。宗教的角度認為憤怒是罪 惡的。而跟隨心理學的角度,則認為生氣代表發洩和心理健康的。 然而佛教角度是;嗔恨就是嗔恨,我們不要標籤它,也不要執著它。
首先要去感受它,也不要壓抑,只是單純地去看著它,擁抱它。 第二,跟「我執」和「我」保持距離。第三即是保持正見, 不要加上任何方面的標籤。
(三)不要讓你的煩惱創造「故事」(更擴大)。其實說到「放下」 是跟金剛乘很有關係的。密乘的禪修並非單純只是修心,而是修「 三門」,我們的身、口、意。我們要放鬆自己的身體。
當我們感到煩惱的時候,都會有「壓力」在其中。當你一感到壓力時 ,先去感受究竟你身體那一部份緊張,例如是心輪,還是臍輪等。 當你能夠放鬆身體之後,你便回到原本的問題上;你的心在那裡呢? 答案很簡單,身體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只要有一絲的壓力,你的身體就會崩緊了。所以要釋放我們的心, 我們必須先放鬆身體。以金剛乘為例,有很多方法教導我們怎樣放鬆 我們的身體。
但是大家需要明白,用以上方法,以智慧處理煩惱,並不代表以後就 沒有煩惱。因為我們尚未成佛啊!而是令自己在情緒當中能看到你的 本性、證悟的智慧。
- Sep 15 Thu 2011 22:53
當喜慶遇上戒律時如何取得平衡(李乾生同學修行心得)
喜筵、中秋、圍爐、與六齋日
1﹑我遇上至親好友有宴會,在特殊日子裡。經典或有些戒律說六齋日持午功德很大,但也有些法師也給眾生方便說六齋日若碰上必須與至親好友有宴會,必須結緣;日子可調整。當然我對戒律沒研究,不予下結論。但至少不是常常應付貪取利養,以致沒時間修行。
2﹑最近讀大智度論卷一云︰毘尼中結戒法是世界中實,非第一實法相。雖然第一義諦說無我,但隨世俗說有假名眾生,為佛法延續。因此毘尼中有人、眾生,逐假名而結戒,為護佛法故。
3﹑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三:戒是菩提心,空無不起慢,起於大悲心,救諸毀禁者。這是菩薩戒特色。
4﹑我沒什麼持戒精嚴,但最近看書心得:知戒、持戒、破戒三者因緣生,無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