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尋找下一個未來佛-----不要懷疑,就是你! 未來佛我們永遠等著你來;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三線); 初級班報名大約為每年五月

 

噶瑪噶舉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 臨終口訣:如何投生西方極樂淨土

                                     

                                                    原著:噶瑪恰美仁波切    
                                                    講授:堪布卡塔仁波切
                                                    中譯:堪布丹傑      
                                                    文稿:福德海雙月刊編譯小組
                                                    時間:200710         
                                                    地點:紐約莊嚴寺 

 

接著談到此生、來世以及中陰(注一)這三個階段。我們要專一的、持續的、不間斷地修持到底,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觀想在自己的頭頂上有阿彌陀佛,自己的身體就是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菩薩的心間有一個「啥」字,心就專注在這個「啥」字上,透過這個方法就是守護自心。「守護自心」就是大手印、大圓滿的修持方式。當你能夠專注在「啥」字上守護自心的自性,很自然的你就能夠達到生圓二次第雙運,這是自然達到之後,在此自性之中進入死亡。

 

所謂生圓二次第雙運指的是不分開的雙運的進入死亡。同樣的,這也是殊勝的破瓦以及入定雙運的甚深口訣。我們可能會以為修破瓦(遷識法)或生起次第就會破壞或傷害圓滿次第。或是懷疑圓滿次第會不會障礙生起次第。事實是不會的,這是一個殊勝的破瓦跟入定雙運的口訣跟法門,這是非常深奧的。所謂的「深奧」指的是這個觀修方法是正確無誤的,是能夠幫助我們達到成就,因此是一個甚深的法門。

 

不過還是有一些意外的情況會發生,即使臨終者生前是有修持的行者,還是有可能在臨終的那一念上出狀況,也就是他不小心起了惡念。這就好像我們的手,當我們的手要做任何動作或表演,都是很自然、自在又方便。但是如果你把手放在水裡,還要做一樣的表演,不但會看不清楚,而且也無法靈活運用。意思是說有的人生前修持得很好、很自在,但是因為他臨終的那一念——臨終跟死亡的那一剎那、那個連接的時刻,因為他的惡緣,比如他生氣了,起了瞋恨心,就算他之前有修行,也會因為他這一念瞋恨心,而無法往生淨土,這是因為他在臨終時因惡緣而生惡念。還有一個情況是他病得太嚴重了,神智不清就像瘋了一樣,因此完全沒有辦法作任何的觀想,由於這樣的情況,所以他沒有辦法專注在生起次第或是圓滿次第的修持上。

 

眾生可以略分為上、中、下二十一種根器,下麵我們要講的口訣是針對最下等的眾生。仁波切說他不知道所謂上、中、下二十一種根器是怎麼分的。總之接下來要談的口訣就是最下、最下等的一個幫助你解脫的口訣。

 

如果你在死亡及中陰的時候都沒有得到解脫——仁波切解釋包括死亡沒有認出第一個基位光明,或是你觀想了「啥」字,但無法專注在上面也沒有入定。其次,進入中陰並沒有得到解脫,這是指在中陰的時候會有各個本尊(Yidam)顯現,但你並沒有認出他們,那麼就要進入下一個——也就是要投生來世的時候——投生的那段時間。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個真正好的化身、好的來世,那麼我們就要專注在以下這個口訣上。

 

現在我們要專注在選擇來世的投生上,也就是要投生到一個暇滿人身或是投生到淨土的口訣。當你死亡的時候,如果你的破瓦沒有修成,你一定需要接下來的方法;當然,破瓦修成了你就不需要這個方法。在死亡的時候如果你認識了光明,你就不需要這個方法;但是如果你沒有認識,你就一定需要這個方法。如果到了中陰的時候,你認出了文武百尊(注二)那當然很好;如果你沒有認出他們,就需要這個方法。

 

這是指當你在死亡之後的兩個半星期,在中陰身的期間,你才會瞭解你已經死了。這是指在這段時間之前你都還一直執著,你以為你還是生前那個身體——重病的或是神智不清的身體。但是到了兩個半星期之後,你會瞭解你是在中陰了,原來自己已經真的死了。所以在此時你已經不再屬於以前那個身體,你完全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了,是意生身的身體。此時你具備了有漏的神通,而且這個神通非常的清晰。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有漏」的神通,「有漏」是指還有煩惱,這種神通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但是生前為什麼沒有辦法展現呢?因為我們有血肉之身的障礙,被系縛住了就沒有辦法展現出來;當你是意生身的時候,自然就具備了這種「有漏神通」。但這並不是「無漏」——沒有煩惱已經得到成就的神通,這是不一樣的。這裡是指「有漏」本具的神通力量,這種神通能夠讓你沒有障礙很自由的到任何地方去,只要你一動念就可以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因為你不再有血肉身體的限制,所以你的意念想要到那裡,你就能夠穿過山、穿過水、穿過一切而到達。這種有漏的神通,除了中陰的眾生具有之外,很多鬼類眾生也有,因為他們並沒有血肉之身,所以具有這種有漏的神通。

 

當你發覺原來你已死了,當你知道這一點之後,你的心是非常的痛苦,而且你會對你生前的這些親朋好友產生很大的寄託跟期待,此時你的心會繫念著他們,你會希望他們能夠幫助你。尤其是藏地的傳統,在四十九天當中親人會請很多喇嘛或仁波切來為亡者修法,像是蓮花生大士、大日如來等超薦的法門或是彌陀法,這時候你的心會寄託在這上面而舍不下。又因為這時候你是有神通的,會很清楚的想起過去所造作的過患,因此你會感受到自己的罪是這麼地深重。你很清楚的知道過去造了什麼樣的惡業,會導致什麼樣的果報。同時你也會看到自己今生實在造了太多的罪業,而且也看到自己沒有好好的修持,做的都是惡業,因此你會生起很大的慚愧心。

 

尤其在中陰的時候,你會很擔心閻羅王派遣侍者來找你,所以你會非常的害怕。同時你會對為什麼我在今生沒有好好把握時間修持正法感到非常後悔。同時你也會很貪著、留戀你的家、你住的地方還有你生前受用的財富,這一切你都會很貪著。尤其你對生前這些親朋好友會很悲痛、傷心。雖然此時你可以前往淨土,這對已經是意生身的你是非常容易的,事實上這時候你只要一動念,剎那間你就到了淨土。但是因為貪著的這一念心,所以你不會想要去那麼遠的地方。你會想你不知道怎麼去,所以就不去了,而且會貪著留戀你原來居住的地方,並且會想要趕快就在這個地方投生,為了得到一個身體就投生去吧!會起這樣的心。你可能會想:“等我投生之後再好好的修持佛法,而且要趕快投生,不能再等了,因為再等閻羅王就要派侍者來抓我了。”你已經知道自己到底做了多少的善業、多少的惡業,事實上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惡業是比善業多的,所以你非常害怕痛苦,因此你急於想要找到一個投生,那麼你就會到處去找。如果這時候你能投生為人那當然很好,因為你很急,你會覺得只要能投生就好了,所以可能會不小心投生到惡道去。因為這時候你的心非常急、非常害怕,甚至你看到石頭或是地上有任何一點裂縫的地方,你都會想要鑽進去。

 

噶瑪恰美仁波切接著開示:當你經歷到以上的情況,那麼接下來的口訣你一定要好好地憶念。堪布仁波切補充說這一段的過程是你往生兩個半星期後,你會覺知到自己已經死了,就在你有恐懼心的時候,你就需要以下的口訣。

 

「耶瑪基虛」這是一個嘆詞,意思是真是可憐啊!嗚呼啊!我自己真的是可憐啊!我歷經長久的時間,經過多少的劫數,都在輪回當中一直沒有解脫而且受著這麼多的痛苦。過去有無量的佛來到人世間開示佛法,我當時卻沒有得到解脫,實在是惡業深重。或許當時我也聽聞了佛法,但沒有真正如法修持,或是不正確的修持,因此沒有得到解脫,自己真是惡業深重。我在這麼多次的輪回當中不斷的生生死死,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不是幾千次、幾萬次或是幾億次而已,而是無量次數的去感受生死的苦,但是我還是這麼不害怕輪回的痛苦,我的心是不是腐爛掉了?再繼續這樣下去,我就只會在惡道當中流轉,這實在是無法忍受的痛苦。就算是投生到天道也是如夢幻一般,當這些樂結束後還是要到惡道去。

 

此時你可能會想,投生到人道也不錯,但事實上現在已經是五濁惡世教法末落的時代了,如果你投生為人很容易造惡,反而要忍受更多的痛苦,事實上這些痛苦都是自招的。我們可以看到就連諸佛菩薩要利益眾生都是那麼地困難,而凡夫如你,還想要利益眾生嗎?這實在是不可能的,只會讓你造更多的惡業而落入惡道當中。所以此時你要很堅定的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要再來輪回。”就藏文的說法是你要很堅定的發誓,這種詞彙就像我們平常口語上說的:“我死也不做這件事情,打死我也不幹!”就是這種感覺,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死也不再去輪回。

 

如果不去輪回,那你要去哪裡呢?你要到一個完全遠離痛苦而且能夠成就究竟快樂的地方,這就是極樂世界。除了這個地方,你沒有要去其它地方了,你一定要很堅定的發這個誓言。在一生中,你的心最寄託著、你最想念著的上師、本尊,還有你一生當中一直修持的、持誦咒語的護法、空行,這時候你要向他們作呼喊,你要告訴他們你現在就在中陰之中飄流著,你們有看到我嗎?請不要忘記你們救度眾生的誓言,請你們以廣大的利益眾生的力量,此時請你們來到我的跟前,請你們帶領我、指引我到極樂淨土去。此時,你要不斷、不斷地向你的上師、本尊跟以前你修持過的一切護法,對他們做這樣的祈求跟呼喊。

 

「呼喊」是為了什麼呢?為什麼這個呼喊會有用呢?如果你生前是修持藥師佛的行者,你是向藥師佛作祈請的行者,此時透過你的呼喊,就如同《藥師經》中所談到的會有八大藥師如來到你的跟前,帶領你去極樂淨土。如果你是修持護法的,譬如四臂瑪哈嘎拉(大黑天)或是其他護法,你在此時向他們呼喊,他們會前來帶領你到極樂世界去。這在四臂護法續典當中,以及其他護法續典當中都有清楚的記載。

 

接著噶瑪恰美仁波切說,如果你是一個違犯三昧耶戒的人,你會看不清楚這些,譬如你是修藥師佛,或修四臂瑪哈嘎拉,本來透過呼喊他們會來到這裡帶領你。但因為你違犯了三昧耶戒(注:誓言),這時候你看不到這些本尊。在中陰的境界中,是沒有太陽也沒有月亮,所以你分不清楚西方到底是在哪裡。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你虔誠的祈願、呼喊跟發願的力量。尤其你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的專一、殷切的呼喊,祈求的心,你一定能夠投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一段是針對即使是違犯三昧耶戒,只要你能專一祈請,也會往生的。這一段在大悲觀音的續典中有記載。同時也在蓮花生大士所著作的典籍《瓊布朗巔》當中也有提到過。

 

依據顯宗典籍記載,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它在多少恒河沙數之外的地方。是不是這麼遠我就沒有辦法投生呢?這是不用擔心的,為什麼呢?因為以你現在的情況,你是能夠馬上到的,因為你現在是意生身,只要動一個念頭,馬上就可以到你想去的地方。此時你絕對具有這樣的能力,重點是你不要再貪戀、執著,也不要再有任何的疑惑。這裡的貪戀跟執著是指你不要再貪戀你的親人、你以前居住的地方,也不要再執著任何的財物,更要捨棄一切的疑惑跟懷疑。舉例就像是大鵬鳥,大鵬鳥只要出了網就得到解脫,它不會再留戀它的網,一心就是要往天空飛去,它沒有要去其他地方。你也要像大鵬鳥一樣,不貪戀任何東西,直接的往極樂淨土而去。當大鵬鳥飛到天空時,它不會滯留在天空,天空也不會幹擾它,它會往它的目的地直飛而去。同樣的,你也要像大鵬鳥,除了飛出去不留戀外,在天空翱翔的時候直接就往目的地而去——極樂淨土。

 

然而,當你往淨土去的時候,一路上你會遇到一些障礙,你生前的父親、母親或是你認識的親朋好友,他們會喊你,他們會對你喊著說我們都在這裡,你沒有看到我們嗎?你不要自己走啊!你不能捨棄我們,你要回來啊!他們會這樣喊著你的名字,而且是非常悲痛的喊著你的名字,叫你留下來。這時候你要知道,事實上喊你的這些人既不是你的父親也不是你的母親,更不是你的親朋好友。喊你的是魔鬼和邪引的化身,他們要來障礙你的解脫道路。「邪引」是要來引導你到一條不正確的、邪惡的道路的魔鬼的化身,就是要障礙你去淨土的魔怪,所以你不要理他們,這是你要認知的。這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不要回頭看、也不要回答。你就專一的把握住你的心智,你只要前往阿彌陀佛的淨土見到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你沒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心中除了想著極樂淨土的喜悅快樂之外,其他一切世間的貪著你都不再有了,也不再生起,如果你能這樣做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怎樣的情況呢?你會看到阿彌陀佛,他的顏色像紅寶石一樣,放出紅寶石的光芒。當你一見到他,你就被阿彌陀佛的光芒照射到了。在極樂淨土並沒有特別區分日夜,阿彌陀佛的身的光芒普照一切,同樣的,他的光也照到你的意生身,當你被這個光照耀到了,你身體的業、煩惱當下就得到大部份的清淨。同時當你見到阿彌陀佛身後的菩提樹,無量的功德就在你的心中生起。也就是當你到了極樂淨土,你見到阿彌陀佛,被他的光照射到的時候,你一切的煩惱跟業力就得到清淨。同時由於你看到他身後的菩提樹,一切的功德就在你自心得到了增長跟開展。同時這時候,接著你會看到一個含苞的蓮花,你一看到就會說那就是我。當你這一念生起的時候,馬上就會投生在那個花裡面,也就是你捨下意生身,進入蓮花化身。在這裡一出生你就長成了。不像世間,你還要從嬰兒慢慢地長大;在這裡,你直接就具備了莊嚴相好的身型。

 

但是如果這時候你還有一點點懷疑,我是否真的能生在這裡?如果有這種懷疑,你就會在花包中五百世的時間。也就是你還是在極樂淨土,但是花苞不會打開,你無法見到阿彌陀佛;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疑惑,一投生之後,這個花苞就直接打開了。打開之後你可以向阿彌陀佛作供養,聽聞他說法,而且你會得到阿彌陀佛授記,說未來你將在哪裡成佛,成佛的名字是什麼等等。因為你投生到了極樂世界,一切罪障都得到了清淨,所以你不會再落入輪回當中,這時候你具備了神通的力量,所以你能夠幫助跟你有任何關聯的親朋好友及眾生,你能夠帶領他們到極樂淨土。不要說是你認識的在人道的朋友,就是在地獄道或中陰的眾生你都可以帶領他們得到解脫。

 

接下來是有關往生淨土的情況跟條件。除非是舍法——謗法,或是造了五無間罪的這些人之外,如果你具備了:第一發菩提心,第二發心要往生極樂淨土,第三你對阿彌陀佛有專一的信心,第四你的善惡業兩者當中,你的善業比較強,同時透過阿彌陀佛的願力,以及以上的特殊口訣,並且你對阿彌陀佛的淨土沒有任何的疑惑,這樣一定可以往生極樂淨土。

 

相對而言,如果沒有發心、也沒有發願往生淨土,沒有發願往生淨土代表你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自然不會想去。其次,如果你的罪業太重是沒有辦法投生的,更何況你完全不認識佛法,沒有經過修持,那是不可能投生的。但是如果你接受灌頂,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聽過一些阿彌陀佛的利益,透過回向的力量,在你的業力結束之後,你還是可以投生的。

 

接受灌頂是指有受一些大仁波切的結緣灌頂——很多人一起參加的大灌頂的,可能在灌頂時,你聽聞到上師殊勝的名號,你也聽聞極樂淨土或阿彌陀佛的名號,或是有關的利益等等。透過上師的發願祝福所有與會參加灌頂的大眾,願他們都能夠往生極樂淨土。因為上師大願力的祝福,你聽到了而且在心中種下了種子,你一定會往生極樂淨土的。這裡所謂的往生極樂淨土,不見得是指你今生一臨終就往生極樂淨土,而是指你種下善的種子,慢慢等你業力全部清淨了,最後一定可以往生淨土。以上談到的在一個叫《哲巴透秋瑪》的祈請文,這是由第八世大寶法王密覺多傑所寫的,《四座上師瑜伽》的法本當中也有提到這段話,只要有人念頌了這個祈請文,就算是畜生聽到這個名號、這個祈請文,最後當它的業力盡了,它也是能夠投生到極樂淨土。

 

總結的說,你僅僅只是接受了這個灌頂,或你僅僅只是聽聞到佛的名號,或是你見到父子眾——父就像是大寶法王噶瑪巴,子就是他的四大心子(夏瑪仁波切、大司徒仁波切、蔣貢康楚仁波切及嘉察仁波切),見到了他們的容顏,見到他們的樣子,僅僅是如此,你都能夠無錯誤的投生到極樂淨土。這只是在你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但並不代表你今生馬上就投生極樂淨土,而是未來你會投生到淨土。因此任何一點小小的善行都有可能幫助我們投生到極樂淨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說明:以上這些內容是由於精進大海之祈求所給予的回答,是釋迦比丘——拉噶亞瑟——噶瑪恰美仁波切在馬年的世宿月十一號,將顯密口訣一切的精要集合起來,他並沒有作任何準備,而是當下即刻就從他的口裡即興的說出來的一段內容。由善知識精進大海所記錄下來的。由於這當中不會有任何的錯誤,所以恰美仁波切說他也不需要作任何的懺悔,只要有任何一點撰寫講說的善業,任何人對於這部願文的教授聽聞到、看到,甚至思維到或者碰觸到,在他臨終的時候都不需要再經過其他道,不需要再去輪回而能夠直接投生到極樂淨土,從蓮花當中化生,並且能夠向阿彌陀佛作供養,讓阿彌陀佛歡喜。

 

芒噶朗——一切吉祥!
以上摘錄自《恰美山居法》第四十三章。

 

注一:一般而言是人死後一直到再投生的這段時間,稱作中陰、中陰身,或中有、中有身。中陰的時間長短不定,一般在49天以內,但偶爾會有更長的。

 

注二:即是一百位寂靜尊與忿怒尊的總稱。其中寂靜尊共42位,而忿怒尊共58位。

 

           ========附錄========

 

                        《求生淨土文》

 

                                     噯瑪吙

 

喔雜 桑結 娜哇 塔也      椰速 卻哦 突桀 遷波
無比殊勝無量光佛陀            右立尊者觀世音菩薩

  

雍突 森巴 透千 突浪      桑結 羌生 巴滅 科吉
左立大勢至等菩薩眾            無量諸佛菩薩眾圍繞

 

得吉 喔擦 巴垛 麥巴      得哇 見歇 洽威 辛康
無量殊勝妙善喜樂之            名稱極樂世界之淨土

 

達尼 迪內 側培 究瑪      皆哇 賢吉 巴瑪

祈願我今由此死亡時            不受其他投生之障礙

 

貼如 皆內 囊特 暇通      得格 達格 悶浪 達巴

生於淨土親見彌陀面            如是我等發願之祈請

 

卻覺 桑結 羌森 湯界      給美 竹巴 欽吉 拉都

 祈願十方諸佛菩薩眾            加持所願無礙皆成就

 

爹雅塔 班紮 只雅 阿哇 布達那雅 梭哈(成願咒)

       (從 噯瑪吙 成願咒 念誦3次)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噶瑪噶舉 波卡仁波切開示 —— 如何得知自己是在無誤而正確的道路上

問: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在無誤而正確的道路上?

 

答:修持的結果,其本身就是個清楚的回答。 當發現自己的慈心悲心增加了,對心性的認識加深了, 對法及上師的信心增強了,對業報因果的真理堅信了, 這種種的徵兆就代表著我們修持的方向是正確的。

 

反之,若我們充滿著猜疑,煩惱也未有消減, 這應該就表示修行的道上有了些錯誤或者是沒有如法修持, 若是如此,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上師之開示解惑與建議!

 

問:如果能在此生證得佛果,是否代表一切現象會即刻消失?

 

答:“證悟”並非表示一切現象會消失,但是,“現象”本身已失去任何傷害或負面的特性了。

 

問:我們知道,死亡之時若能將心安住在其自性之上,這是最上最好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看起來似乎缺乏了“利益眾生”的部份?

 

答: 你看到的只是表像而已。事實上,當你能將心安住于自性時,所代表的是已無任何的“我執”存在,當“我執”不存在時,自然而生的“慈”與“悲”便會放射出來了。

 

在修行的道路中,行者不斷地發展菩提心,同時也不斷地將善行之功德回向眾生。而當死亡來臨時,倘若行者可以保持令心安住于本性中,他(或她)將會得獲圓滿的證悟並將成佛,這樣的次第,稱為死亡時的“究竟身”或“明光”,如此,當我們登達佛土時,“利益眾生的行為”將會自然而然地圓滿,是不會需要任何的做力。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處理日久破損的經文、佛像 -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請問仁波切:

現在很多報章廣告和宣傳品,甚至貨品的外包裝上都印有佛菩薩的法相或經文。另外也有日久破損的經文、佛像等,應如何處比較好?

 

   答: 在現在的時代裏面因為廣告品、宣傳品非常的多,在其中有很多上師或者是諸佛菩薩的法相,或者是教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因為要讓沒有看到的人、少看到的 人能夠多看到、多聽到,增廣他的福報,這是非常好的。但是就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這些宣傳品往往又被丟到垃圾堆裏面,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仁波切說就他的想 法而言,放火把它燒掉是最好的方式,現在他自己也都是用這個方式來處理。

但是在燒這些東西的時候應當要有一個好的動機。一般來講我們燒東西的時候都是不好的,都是憤怒的,因為那些東西都是很髒、很亂,我們很生氣的狀況之下用火 把它燒掉。當我們在燒這些宣傳品的時候,心裏面的動機應該不是如此,是希望它不要被損毀,要好好的維護這些照片或者是教法,因此用火把它燒掉,不要讓它受 到傷害。或者是人家亂丟,不知道的人踩過去而積聚了惡業,以這樣的動機來放火把它燒掉的話就非常的好。

以前有一個人,他心裏面想做一個小佛像,放在路邊,如果大家都能夠看到能升起恭敬之心不是非常的好嗎?所以他就做了一個小佛像放在路邊。有一個人從路上經 過的時候剛好在下雨,他想這個小佛像在淋雨,這是泥塑的,不是會壞掉嗎?他並沒有帶任何雨具,所以他也淋到了雨,因為怕佛像淋雨太久會壞掉,所以就把鞋子 脫下來蓋在這個佛像上。過了一陣子又有一個人走過來了,一看這個佛像非常的好,但是為什麼用鞋子把它蓋住呢?這個人怎麼這麼壞呢?就把鞋子拿起來丟掉了。 最後這三個人都積聚了廣大的善業,為什麼呢?做法雖然不一樣,但是三個人都是出於善良的心,各自做他們的事情。因為善良的心,所以都積聚了廣大的善業,所 以善良的心是最為重要的。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正確的打坐姿勢所引致的缺失 - 堪布卡塔仁波切

開示:堪布卡塔仁波切
摘錄:《了義海》
錄入:阿澜
校正:菩提法燈

正確的坐姿,它可依不同的分類法,歸為五支或七支坐法。我們知道此種坐姿不僅可以產生止息的作用,同時它所產生的是一種特別能導入正觀的止息作用。我們在這方面有許多有關個人的實證,以及論典和口傳教法的開示。這些尤其談到了心氣之間的關係,以及姿勢如何影響氣能,而讓行者生起正觀和了悟等。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不正確的姿勢所可能引致的缺失。

姿勢不正或不直的問題可以這麼說,我們知道坐姿可以決定氣脈的位置而產生氣行,進而影響心識的作用。如果姿勢不正,臂如斜向兩邊等,便會導致我們的念頭紛飛。由於氣脈的位置不對且不直,所以氣便無法走得很順暢。在此情況下,心也會因此而變得浮躁不安,妄念叢生。更仔細的說,在打坐時若斜向右邊,剛開始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心很清淨,不過若再繼續坐下去的話,這種清明的感覺便會轉變成為一種瞋念,同時造成可能受到外境所謂魔王的干擾。他是來自行者本身之瞋念所感召的一種外在的化現,將對我們修行造成障礙。

但若我們在打坐時慣於斜向左邊的話,便有可能在剛開始時產生一種喜悅的感覺。但很快的這種感覺會轉變成為一種貪念——一種猛烈而無法控制的貪意,以致我們可能遭受到魔女的干擾和傷害。不論你相不相信是否有所謂外魔的存在,但重點在於透過這兩種煩惱業障的感召,將導致它們化成一種我們外在的覺受。我們感到瞋念以及貪欲的生起(前者象徵一種陽性,而後者則像徵一種陰性的力量),並對我們的修行造成障礙。這些都是來自我們坐姿上的缺失所引起的心理障礙。同理,打坐時若向前傾,則剛開始時我們會產生一種無念的感覺。不過當我們持續坐下去時,這種感覺便會轉變成為無明愚癡,並感召外境化為稱之為“土神”的魔障,而生起種種妄想。它有可能只是一種妄想的心態,不過也有可能真正轉化成某種幻覺的狀態。就此種狀態而言,隨便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看到兩個人靜靜的在講話時,便會馬上懷疑他們是否在談論我們。受制於不正姿勢的影響,當有人對我們講話時,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他們是在咒罵我們或什麼的。這全是由於坐姿向前傾,導致命氣逆行而產生一種妄想的境界。

打坐時姿勢若向後傾,首先我們會自然產生一種空的覺受。但空的覺受會慢慢轉變成一種我慢的心態,而後感召外魔的侵入,或產生我們之前所談到的一些狀況。基本上,我們的心會變得浮躁不安;它無法安定下來,老向著外面的目標搜尋。常常當有人聽到這種講法時,他明顯的反應便是,既然大部分人的姿勢,多數時間不是斜向這邊就是斜向那邊,那麼為什麼他們不會被這種事情困住而發瘋?這其中的相異處在於,通常當我們向後仰,或向前傾,或斜向一邊時,是自然而然做出的一種動作,並非刻意在打坐。在一般的狀況下坐姿不正與在打坐中坐姿不正,其中的差別就像把頭靠近一支已退彈的槍支的槍口,和把頭靠近一支已上膛的槍支的槍口,而且就準備扣板機一樣。

任何坐姿上的缺失都會導致妄念的生起,同時影響身體。氣行若不順,我們的皮膚便會因失去光澤而顯得蒼白,同時身體也會變得乾癟。對男女兩性而言,內分泌會不自覺的停止,而導致體能上的衰老和心情上的抑鬱。因此,當我們在修行時,我希望諸位能藉由修行獲得利益,同時培養定力,而非蒙受其害。希望能達成目標最主要的一件工作便是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所以,我們必須要費點心力保持端正的坐姿。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住這忙碌的心 –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

 

安住這忙碌的心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

  

 

有時候後我們生氣,但忘了為什麼。我們可能不確定生氣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的內心告訴我們,生這氣是正當的,然後我們照做了。我們開始想生這氣的正當理由: 朋友忘了打電話,侮辱了家裡的狗,看電影遲到,從不整理發票,不停的抱怨。這個清單是無限長的。這會讓我們開心,我們忙碌的心也在這時刻感覺很滿足。

 

 不管是生氣的或是喜歡的或者只是我們的備忘緣上寫著的,我們的心總是很積極的把事情搞的很複雜。一瞬間,心跑外面去找一些引人注意的東西;下個瞬間,它又退回來找那些有趣的念頭。然後再跑到我們朋友身上,同時這憤怒變的熟悉了起來。我們的心總是忙碌於這樣子做,而且也不記得我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當我們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變成這樣,就像水一次一次的被激起來,所以就完全沒有機會可以沉澱,可以變的平靜與清澈。你也甚至可能因為你的心無法休息而失眠。

 

 

如果你知道你的心是很忙碌而且充滿念頭的,那還不算太糟,但通常不是這個樣子。有時候我們同時面對著五,六個念頭,與伴隨而來的情緒。伴隨著這麼多的事情,我們的心開始變的焦慮與迷惑。我們看不清楚我們的心到底變的有多混亂。我們也看不見,我們的迷惑是無邏輯可言。我們仍然很耐心與很努力的幫助自己抓住這些念頭。我們試著去保持讓它們活力,保持這個穩定的思緒之流。如果這個流動開始變慢或是停止了下來,我們馬上試著讓它復甦起來。我們甚至有一些小玩意,可以幫助我們去抓著這些念頭,像是,PDA,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或是iphone,於是我們可以記錄一切的東西,像是你的email, 文件,行事曆和購買清單。這也不完全是件壞事,但是伴隨著所有的事,很容易就看見為何你的心從未得到任何休息。

 

  

我們的問題是,這個忙碌的心它會與它的真實本性失去聯繫。當我們花時間在看看下面這活動,我們會發現寬廣與覺知,平靜與快樂,這是從每個時刻到每個時刻不曾改變的,它永遠都在那邊等我們。佛陀教導我們,那就是心的真實本性。為了要與實相再接上線,我們需要放慢與放鬆,完全的放手與安住我們的心。然後我們的心才有可能,清明,平靜,還有轉變成它平靜與喜樂的基本狀態。

 

 

所以,那要如何安住與放鬆我們的心呢?這有很多有幫助的東西,你可以滋補與放鬆你的身體透過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特別是瑜伽。你可以休息一下,去散散步,聽聽音樂,並且暫時與這個和電腦、資訊、科技有關的世界中斷聯繫。但最有效的是練習禪修,就看著念頭與在呼吸上安住你的心。這樣的禪修很簡單,任何地方都可以練習,而且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當你對這個基本的方法感覺自在,你可以再更靠近一點看著你的念頭。

 

 

第一,你要注意的是,你有多少個念頭? 它們是怎麼移動與改變? 你的心又是怎麼追著它們的? 這個練習是,很簡單的去注意什麼時候你的心跑掉了,再帶它回來到當下,一次又一次。當你發現它就在這,你不用抓住著它; 此時你已經切斷了思緒之流的動力,而不是再加強它。當你不再被你的念頭拖著跑的時候,會有種被釋放的感覺。這與那念頭是好是壞無關,如果一個好的念頭產生,你不用去加強,或是感到歡喜,就讓保持它的樣子 ; 如果是一個壞的念頭跑出來,你也不用感到失望或是想要去阻止、改變它,你就讓它保持它的樣子。

 

  

在禪修中真正能讓你忙碌的心安住的方法,就是放下所有關於我們念頭的想法。當我們念頭來來去去時,我們可以就單純的放鬆。越放鬆,我們越能看見心的寬廣,清醒的特質,這是被我們或多或少忽略的。當我們看見這個,我們就看見佛陀所說的我們都具有的”覺醒的潛能”。

 

  

這指的是,我們可以找到自心的快樂與平靜就像在那個非常時刻一樣,因為那是我們內建的。我們不需要去改變我們的想法,去變成別人。我們不需要去想我們自已是,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幸運,去成為快樂的人。我們不用成為德蕾沙修女,成為比爾蓋茲,或是在時尚雜誌廣告中的人,才能快樂。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那我們不用去追逐那些念頭,就如同放下其它的來放下它們,然後安住這個忙碌的心。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法時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 創古仁波切開示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嗔恚、貪執、愚癡、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時候這些極為劇烈的煩惱心不斷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沒的感覺;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定要很仔細地察看、了解狀況,然後精進不懈的以某種方法加以對治。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
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產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
 
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行,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
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了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
 
我們也許很想修行,但是有時候會變得非常懶惰,這種惰性可能會使我們停止修法。縱使我們勉強還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總是覺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們的進步很少,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並更加精進地修行。

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今生成熟
 
我們可能會發現修行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突然生病。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應該想道: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某些惡行造成的,並試著加以補救。首先,我們應該經由懺悔及清淨的方法去清淨過去的惡業。這對克服困難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問題很大並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我們必須繼續祈求困境會迅速了結。然後,當阻止修法的困難消失之後,我們就立刻以最大的精進力量新開始修法。

第六種逆境是受到別人的主宰
 
雖然我們可能有修持佛法的願望,但是控制我們的人可能想阻止我們修行接近佛法。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應該覺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條件的珍貴人身可能因而浪費掉了。對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們的干擾因素,成為自己的主宰,並開始修行。

第七種逆境是不清淨的動機
 
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實際上已經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動機是不清淨的。當動機不清淨時,修行的結果不會很顯著。不清淨的修行動機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來生將會很窮;而我不想成為窮人,所以我將修持佛法。」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當然,這些有限的動機然仍會帶來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的願望。如果行者發覺自己的修行動機不清淨,他必須試著消除它,或將它轉變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清淨動機。

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標為修持的動機
 
例如,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金錢、獎賞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贈財物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讚揚。所以,當行者持有得獲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時,他的動機就是不清淨的。這種修行非常虛偽,因為這從外表看來
很真實,大家也由於這個人在實行善事而認為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只是佯假出來的佛法。所以,當行者發現自己的心態中可能摻雜了一些這種不清淨的成分時,應該不惜一切地離棄它,否則將會浪費了珍貴的人身。

這八種逆境只是難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們只是偶爾會發生。我們只須要保持警覺,並時常自我審視,看看這些困難是否產生了;如果任何困難出現了,我們必須試著淨除它們,不讓它們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應該利用這八種逆境做為禪修的對象,應該

審察自己是否生起了這些暫時的障礙。懶惰是我們修行上最主要的問題,假如我們不以自我檢查的方法來發掘錯處,將會迅速地落入懶惰的掌控中,而不設法對治問題。所以,徹底地審察這八種問題,逐一地正視每項問題,並思考:「我有這個問題嗎?它是否出

現在我的修行中? 」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徹底地審察每一種逆境時,可能會在這兒發現一種、在那兒又發現另一種;接下來,我們應當有系統地應用必要的對治方法來去除這些暫時的逆境。如果能去除這些逆境,我們將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那麼,我們將只會變得很懶散,不能真正地修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修: 抓與放

 第七世 竹慶本樂仁波切

 我有一次在機場買了一件襯杉,因為我已經旅行很久了,我必需要換件衣服。我找到一件很棒深藍色的衣服,我就穿上它,也沒仔細看看。然後當我坐在飛機裡的時候,我看見這件衣服的袖子上畫著一條魚,而且下方寫著: “抓與放”。我覺得很棒,這像是 宇宙傳來的訊息,不知如何,我就穿著如何利用心來禪修的教導在身上。而這就剛好是我這次旅行要給的教學。

你也可以用這句話在你平常的禪修練習中。抓住你的念頭,然後放掉它們。你在它們丟回去之前,不用去奮力打它們的頭,也不用試著要去消滅它們。你就只要承認每一個念頭,然後讓它們走吧。

 禪修的練習是建立在一步一步的了解自己。你要怎麼做呢?就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內心。通常,心是個念頭形成的旋風,說禪修就是練習讓這旋風靜下來,與幫助我們培養出心的平靜狀態。我們的心不單單只有忙著在想,我們通常想過去。想未來。我們不是在重溫過去的夢,就是在幻想明天或十年後會發生什麼,然後開始計劃著。我們通常一點點”當下”都沒經驗到。我們不能改變過去,而未來也都在我們之前--我們不可能可以到那,你有注意到過嗎?這個過程一直走下去,我們的心從來沒有休息過,從來沒有舒服的坐下然後感到放鬆。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坐下禪修(靜坐),我們越來越熟練在抓住念頭再放掉它們。逐漸的,我們的心開始自然的放鬆到一個平靜狀態。這非常的棒,因為它讓我們可以完全的體現在我們的生活。當我們沒有被拉到過去或末來,我們就在這,那個我們真實生活的地方。在當下的意思,簡單來講就是清醒,和覺知自己與周遭環境。這就是平靜與滿足的開端。

 

 坐下禪修(靜坐)

最有效的一個禪修方法就是跟隨呼吸(數息)。一開始,你簡單的坐成一個禪修的姿勢,然後看著你的呼吸。沒有其它的事可以做。你就自然與輕鬆的呼吸,不用去改變你原有的呼吸。然後開始把專心在你的呼吸,專注於鼻子的吸氣與嘴巴的吐氣。這樣有種你真的在感覺你的呼吸的感覺,就感覺那個瞬間。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不是只有在看著你的呼吸。當你在練習中安定下來後,你就成為了你的呼吸。當你吸氣時,你可以感覺到它,而且你也與它合一; 然後當你呼氣時你也感覺到氣息,你也成為了它。你就是呼吸,而呼吸就是你。


 

 

當你開始放鬆,你開始去欣賞當下,現在這個時刻。呼吸只會在當下發生。吐氣,一個時刻就過去了。吸氣時也一樣,又一個時刻在這。欣賞當下也包括了欣賞你的世界,你的存在,你的整個環境,對你的存在感到滿足。

 

  如何開始

要開始一座坐下禪修,首先,你需要一個舒服的坐位。你可以用任何夠堅固,能夠支撐你坐直的坐墊,你也可以坐在椅子上。重點是你要坐的放鬆,但脊椎要直。當你坐在坐墊上時,雙腳盤坐; 坐在椅子上時,兩腳平穩放在地上。你可以把你的手放在你的膝蓋或是大腿上; 你的眼睛可以半開,同時直視前面下面一點點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你的姿勢是要垂直且放鬆。一旦你坐的很舒服的時候,重點就會開始顯現 : 讓你的練習可以完全專注。


 


 

抓住念頭

當你禪修時,你心中的聊天室會自然打開,而且你會有很多的念頭。有些念頭會看起來比其它的重要,而且還伴隨著情緒。而有些會與身體的感覺有關,像是感覺到膝蓋、背或是脖子的疼痛。而那些你不能等待的事,它們會用極端重要的感覺去衝擊你。像是你忘了去回覆重要的e-mail 、你必需要回個電話或你忘了你媽媽的生日。這些念頭會出現,但不是從你的坐墊上跳起來,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認出它們。當 有個念頭試著要讓你分心,你只要說,”我有了個忘記媽媽生日的念頭。”你只要單純的去抓住你的念頭,承認它,然後放掉它。靜坐時,我們平等對待所有的念頭,我們不用給某些念頭多一點的重要性,反之,如果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會失去專注與我們的心就會跑掉了。

 

你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會在應該要專注在討論禪修時,提到念頭?念頭值得特別討論是因為我們常常會忘記練習禪修就是在體驗我們的念頭。我們可能覺得,禪修就是要完全的沒有念頭與我們的心要完全的平靜,但這是個誤解。這更像是個結果而不是過程。禪修中”修”的部分,就只是把在我們前出現的東西與我們產生關聯。當念題升起時,我們看它,認出它的顯現,讓它走,再放輕鬆。這就是”抓與放。”


當我們禪修時,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重覆這抓與放的步驟。在某一分鐘,你正把你的心安住在呼吸上,然後一個念頭突然出現而且讓你有些分心。此時,你看著這念頭,放掉它,然後回到你的呼吸。又一個念頭出現,你看著它,然後放掉,再回到你的呼吸上。正念,抓住你的念頭,讓它像你回到當下與某個程度的專注,或是不分心。你可以經由重覆的練習來加強你的專注力,就像你每次透過運動你加強你的肌肉一樣。

 

記住,當你用心在這樣練習的時候,你的心與很多會用不同方法來影響你的條件有所聯結。所以,不要期望你的禪修常常都是一樣,或是要求它們依照某個時間表來進行。也不要因為在禪修結束時的起伏而感到喪氣。你不是要把他們看成你禪修無望的象徵,而是要把它們看成更應該要去做禪修的提醒,與因此禪修是如此的有幫助。


高度的專注力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最後,無論如何,你會看到你的心都會待在你放的地方。禪修與培養心的力量不只是個很棒,靈性的活動。它事實上是對我們要學習與完成的任何事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當你的心開始變的清明,你更可以感受到每個時刻正在發生的事情。你可以開始看你的人生-你的真實人生,當下-是比你所曾有的念頭都更加的有趣。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師的出現取決於宿世的因緣與深厚的法緣 --- 蔣貢康楚仁波切 開示

今天我們來此聽聞佛法,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那就是我們來此聞法乃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這是最基本的菩提發心。

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老師。沒有老師從旁協助指導,我們很難適當地學到正法。佛陀的法教雖然本質精義都相同,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開悟,但也細分為不同的層次。有些是針對初學者,談的是相對理論的教法;有些絕對實相的教法,則是適合較高根器者。因此,在善巧方便上,便依不同根器眾生施以不同教法,而為了確切瞭解這些教法,老師的指導便變得非常重要。

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鬘》中提到,成佛的基礎在於我們本具的佛性,而其所賴的則是珍貴的人身,因此精神導師就成為必要的條件之一。他能指導我們不同的成佛方法,經過菩薩境界的五道十地而終究開悟,證得法身,實踐佛陀事業。

當我們談到老師時,有某種不同的關係。第一種就是一般的老師,他因本身具有較多的知識,因此可以教導我們。第二種是屬於菩薩層次的老師,他不但可以教導我們佛法,還可以使我們趨入正道。第三種最為殊勝,是像佛一樣的老師,他不僅可以教導我們佛法,更可以引導我們自己解脫。

依金剛乘說法,“上師”是指剛才所提的第三種。我們要把上師當作佛陀般在世,並且具足信心,視上師為三世諸佛的總集化現,這點非常重要。不過在你能完全瞭解其意義前,尚無須強求自己這樣做。

有一位金剛上師是相當重要的事,因此,很多人在一進入金剛乘後,便立刻快速的想找到一位上師。但事實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上師並不是“尋找”出來的。我們當然需要一位元上師,但除非像那洛巴親見空行母,告知他上師是誰而去尋找外-除非是像這類的事,當然與我們一般人不一樣,否則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尋找上師。上師的出現取決於宿世的因緣與深厚的法緣,只要對上師有信心,其關係將很自然成熟發生,而不需在什麼條件之下造作產生。

瞭解金剛上師與一般老師有何不同,是很重要的一點。老師是就一般教導我們者而言,而上師則不僅教導我們做什麼、如何做,並且藉著他的教法、他的一舉一動,透過不同方式使我們獲得啟示,進而啟開了悟我們的自心本性,也就是說,上師有能力轉化弟子,令其開悟解脫。 因此金剛乘的修持中,最重要的是上師相應法或上師祈請文。藉著此類修法,可讓我們對傳承以及與自己有法緣的上師產生虔敬心,並且促使宿世因緣成熟。一旦生起了真正的虔誠心,再加上傳承加持力,我們與上師的關係自然就會聯繫上。虔敬的心就像戒子的環,加持力就是一個鉤。如果沒有環,是無法鉤住任何東西的。同理,沒有虔敬心是很難獲得加持力的,但一旦獲得加持力,佛性便會自然迅速覺醒,傳承祈請文的修持便是要發展我們的虔敬心。噶舉歷代祖師的傳承加持力量非常強大,如能生起真正的信心與虔敬心的話,便自然能得它的加持而證悟。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修行者來說,尤其是噶舉傳承,上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啟發教導是絕對必要的,否則弟子易落邪見。另外,修持並非某些我們可以從學校學到的表面東西,金剛乘中一切的修行技巧方法,均有賴上師的加持,否則以本尊法為例,不論我們花多少時間,也無法相應,因為一切的本尊與上師是無二分別的,而金剛乘的殊勝即在於其毫無間斷之傳承,也就是加持力的根源所在,此傳承加持力的根源所在,此傳承加持力讓我們易於圓滿成佛之道。簡而言之,為了正確的修習金剛乘,我們應對傳承以及自己的上師有所瞭解並深具信心。

四加行的最後一個加行就是上師相應法。未來我們是否能更深人修行本尊法、大手印、那洛六法等等,端賴我們對傳承與上師的虔誠心有多少,依此,圓滿上師相應法便愈顯得重要。有此說法:了悟的程度依其信心之多少而定。我們可藉由上師相應法來建立信心與正確的慈悲心,因此每日修習本尊法固屬重要,但姑且不論我們目前與上師的關係如何,則應再修習上師相應法。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醒醒! 佛陀不希望你成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

噶瑪噶舉 桑傑年巴仁波切開示法語精選

如印度大師月乘菩薩所說,尊敬佛並不是彎身鞠躬或念些祈請文。尊敬佛的意思是在你內心深處,你擁有對佛的認知。你必須擁有斷除輪回的信心或知識,如何以正確的方向對待法,同時你圓滿地活在你內在的與生俱來的品質中。如果你對這些有所覺知,那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法修持者。

我們大家每天念誦經文,看著佛像,購買和收藏佛像,把它們掛在視窗上,或掛在飯廳和廚房的牆上等等。為了什麼?這不是佛陀博物院。有時它就只是裝飾品,這實在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只是有一尊小佛像,那就夠了,並不一定要一個龐大的。佛像大小並沒什麼不同,我們必須要有知識和智慧才最重要。

 一些宗教人士把佛教視為宗教,這是不正確的,佛陀不是這樣想的。佛陀鼓勵我們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得圓滿的覺悟。佛陀並不希望你成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佛陀已經見到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只是因為障礙和迷惑,我們的功德品質不得展現。

有時你很容易就說:“你是我的根本上師。”但一段時間過後,根本上師和弟子起衝突了,這不好。弟子在背後說了太多,根本上師也說了太多,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成為師徒的因緣。只有當你實現或認清心的本性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你才可以稱對方為“根本上師”。這在金剛乘的修持中很重要。

有時身為佛教行者,你把佛教當成是宗教,像是你尊敬佛陀為上帝一般。你相信你和佛陀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或距離。你老覺得你是一個平凡的人,而諸佛菩薩是高高在上的聖者。你認為你就只需要得到加持。你享受美食、到處遊蕩、惹是生非,然後你要求加持。這是不正確的,在佛法修持中這是邪見。

你說:“我是佛教徒,是佛法修持者。我相信佛、法、僧。”但你真的認為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法修持者嗎?你是以哪一點相信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佛法修持者嗎?你沒如此考慮就只說你是佛教徒。雖然你以“佛教”作為你的身份,但你遺失了“佛教”的含義。

不要再浪費生命,不要再虛度時光。我們每年都在一樣的水準,一樣的心態,一樣的平凡,從未改變到。我們需要改變和進步。佛陀已經很清楚地教導我們,但是佛陀無法除去我們身心的痛苦,我們必須除去自己的痛苦。我們已經聽聞到這些法教,瞭解如何能夠除去痛苦,是你自己要負責。

你總是說你沒有智慧,得忙於生意、忙於家庭,諸如此類的藉口,一方面你想要除去痛苦,另一方面又懶惰,你所想所為是不相符合的,我想佛陀都會疲厭。諸佛菩薩為我們付出了如此之多,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而我們如此不認真地禮拜、念佛,甚至想自己是不是在受騙,其實我們是在欺騙自己。

如果你真的能建立起正見的認知,你的困難將相對減少。所有其餘的問題如疾病、精神病和意外的負面情況來到我們身上,這是因為邪見,因為你沒有堅固的正見。如果你有正見,雖然問題和困難也許會來到你身上,但你能應付或處理。它們不能控制你,你可以控制及調整困難和問題。

要有正行,你必須有正修。要建立正修,你必須有正見。因此正見是:你所看到、聽到、聞到、嘗到、碰到的任何東西,一切都是看起來的顯現及生起。就是如此,沒有理由。有時東西就只是來了又去。如果我們缺乏這份認知,我們將會有問題。我們過於執著事物,把事物當成是俱生存在的。

修行並不是獨自一人在森林裏或偏遠的地方。修行是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面對困難的狀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是重要的,這比在山洞裏獨自修行要來得快。在洞裏,怎麼知道你的修行進展得如何了?你說到目前為止沒有生氣,然後當你遇見不喜歡的人時,你就生氣了。所以那是不實際的。

當高興的時候,不忘上師;痛苦的時候,也知道上師在看護著我。總之,無論任何時候相信上師您都在身邊,將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給上師,具備全然的信心盡舍一切。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讓你的言行,使他人退轉道心----索達吉堪布

製造違緣障礙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善行,其下場也會墮入無有盡頭的惡趣中

不要說長期作損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暫的一剎那中,製造違緣障礙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善行,其下場也會墮入無有盡頭的惡趣中感受煎熬。
⋯⋯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來不是特別嚴重,但實際上確實非常可怕。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過失呢?因為佛經中說,若能幫助一個眾生,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以前有位熱譯師(又名熱羅多吉扎,意為金剛稱),在他的傳記中說:有一次他準備在寂靜的地方長期閉關,安住於如如不動的禪定境界當中,此時本尊現身對他講:「你縱然安住在寂靜的滅定中千百萬劫,也不如在一個眾生的相續中種下解脫種子的功德大。」得到這樣的授記後,他從此以後不斷雲遊各方,度化眾生。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坐在寂靜的地方禪修,修幾十年雖然功德很大,但如果能度化眾生,在一個眾生的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這是從正面來講的,從反面而言,假如一個人正在度化眾生、利益眾生,此時我們不但不隨喜,反以嫉妒心或嗔恨心對他製造違緣,那這個過失確確實實非常大。佛經中講過:「若人搶奪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的財產,並殺害了所有眾生,這個過失非常大。但若有人對別人哪怕佈施旁生一團食物的善行作障礙,後者的過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無數倍。」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對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業作障礙,人家講經說法或是放生、建道場,這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若以嫉妒心來製造違緣,令其利益眾生的發心遭到損害,這個果報,自己無數劫中在地獄裡也是無法償還的。

有時候我看到,一個大德在某地弘法,或者辦佛學院、做慈善事業,一群佛教徒由於嫉妒心而關係不和,就到政府部門去告狀,使這位大德的弘法事業受到限制。假如你造違緣的對境是個發了菩提心的人,那這種所作所為的果報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薩,故應以清淨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自己要精進地行持善法,見到別人行持善法時,千萬不能制造違緣障礙,而要詳察自相續,斷除嫉妒心和嗔恨心。」這是修行過程中務必要牢記的一件大事。

我們平時如果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那當然是非常好的,但若實在沒有能力,也最好不要給別人製造違緣。有時候我們去放生,某些人就說:「不要去放生了,放生有什麼用啊?不如拿這個錢來做什麼什麼……」這種話真是非常可怕,要 知道,業因果極其細微,雖然只是一瞬間的語言,也許就成為你在地獄中生生世世受苦的因。所以在說話的過程中,大家千萬不能信口開河。當然,自己不注意而犯 錯,這種現象是有的,但這個也沒辦法。我們現在為什麼要講不放逸?就是希望大家平時小心翼翼,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一定要看自己的言行舉止會不會 違越因果的標準線,如果違越了,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不利,不僅對自己不利,對所有的眾生和整個佛法也不利,大家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按照無著菩薩和《廣釋》中的說法,剛才的教證(「若有人搶奪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的財產,並殺害了所有眾生,這個過失當然非常大,但若有人對別人哪怕佈施旁生一團食物的善行作障礙,後者的過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無數倍。」)是用來解釋下一頌的,但大多數論師認為,這一頌是以教證說明捨棄菩提心之嚴重過失的合理性,下面則是用理證來說明這個道理。

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有情眾安樂。

為什麼對他人行善製造障礙有如是大的罪過,需要墮入惡趣感受無數劫的痛苦呢?原因是這樣的:我們損害一個有情的快樂,果報就相當的嚴重,如《正法念住經》云:「殺害一個眾生,需要在一中劫當中墮入地獄。」或者說,殺害一個有情需要償還五百次命債。損害一個眾生的快樂,都要感受如是的痛苦,假如對菩薩行善製造違緣,結果將毀壞天邊無際所有眾生安樂的根本因——菩提心,果報墮入惡趣這一點就更不必說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別人發了菩提心,這顆菩提心就是一切眾生安樂的源泉,如果我們對他製造違緣,說「你發菩提心沒有意義,幫助眾生也沒有必要」,或者 「你天天放生太浪費了,這跟把人民幣扔到河裡沒什麼差別」。他的這種說辭,沒有智慧的人聽來似乎言之有理,覺得「這些放生的眾生過段時間也會死的,還不如用錢來做佛像等」,這樣就損害了別人的菩提心。本來,真正幫助眾生、救護眾生,就是菩提心的一種標準,如果製造違緣損害了這顆菩提心,此人將永生永世在輪迴中不得解脫。

如同別解脫戒中所說:「一個人若發心出家,有人對其製造違緣加以阻撓,此過失是相當大的。」(《佛說出家功德經》亦云:「佛 告阿難,若復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為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盤之因,設有欲壞出家因緣者,應觀察如是之士。何以故?緣此罪業,墮地獄 中,常盲無目,受極處苦。若作畜生,亦常身盲。若出餓鬼中,亦常身盲。再三惡苦,久乃得脫。若生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該經中還指出,如果破壞他人出家善因緣,不但所生常盲,且不能睹見佛之法身。《賢愚經》中也講了阻撓他人出家,罪同毀塔的過患。)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準備發菩提心,我們去製造障礙,其果報更是無法言說。比如有人準備幫助一些可憐眾生,看到乞丐想佈施一點東西,旁邊的人就說:「不要給!不要給!這些人討厭得很,給什麼呀?去去去……」 把乞丐給攆走了,實際上也是對別人的菩提心不太讚歎。總而言之,自己沒有能力的話,也不應該對別人的善行製造違緣!

——節選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講記》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何人欲宣說佛法,必須首先使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僅僅重複佛法中的文字並無任何益處,如同一位演奏樂曲的聾子樂手,無論多麼動聽,他本人也無法聽到。

在接受佛法時,我們應當心懷學以致用的強烈願望,如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別人面前學舌,如同乞丐為賺錢而演奏音樂,則接受佛法於自他均無利益。為了自己的名聲及地位而收集各種佛法知識同樣錯誤。如常言道:"知識越多,傲慢越大;離家越遠,誠實越差"。

在調伏隱藏於自心的各種煩惱之前,我們怎麼能利益別人?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卻宣揚自己供給了全村人食物,這只能是一個笑話。為了真正利益他人,我們必須完善自身,直到也如巴珠仁波切那樣,雖然整個生命都與佛法融合,但仍謙遜地表示自己並未證悟。-- 頂果欽哲仁波切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禪師___說......觀者自在.........

人在生命的過程中,不論是物質的或精神的,如果沒有憑藉、依恃,便會覺得缺少保障,沒有安全感,所以會以向內向外的種種現象做為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保護膜,而且經常加強這些東西來鞏固自己。其實,保護得越周密,怕失去的感覺就越強,煩惱因而增多,那就更不自在了。倒不如把所有一切從心中像開刀切除腫瘤一樣地剮得乾乾淨淨,那才是徹底的自在更多
最美好的事 莫過於 平安無事了 ...............觀者自在.........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欽老和尚給慧律法師的棒喝

慧律法師開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懺公帶領了我們一大堆的法師,還有這些護法居士,
去參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就坐在那籐椅上。

那時候我在南普陀佛學院,因為我們總共差不多有二十多個大殿,
大的、小的統統拜,我們沒意見。因為煮飯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
我們那個院長他又很堅持,要我們十一點十五分才吃飯
台中南普陀佛學院一律持午,一到時間筷子一律統統放下,
持午非常嚴格的)。冬天寒流來吃下去一直腹瀉……
我們因為剛剛出家作沙彌,就對院長有一點意見。
為什麼九點十五分就煮好了,念經念這麼久呢?
十一點十五分才給我們飯吃,我們要熱一熱,院長又罵。

這一點事情我就耿耿於懷,因為剛出家實在是想不透。去拜訪廣欽老和尚,
我就把這個事情對老和尚說:「老和尚,我們這個院長,老是九點十五分
就煮好了,十一點十五分用冷飯冷菜給我們吃,
吃得南普陀佛學院統統腹瀉,尤其我瀉得特別嚴重。」

講到這裡,廣欽老和尚一下子就:「住口。」
我看老和尚很凶嚇一跳,「不要講別人用冷飯給你吃,
你要說你沒有福報吃熱飯。」原來是這樣子,是,是。
因為他是老和尚,很偉大,他是開悟的聖人。要常常這樣想,知道嗎?
不要每次都說別人用冷飯給你吃,你要告訴自己你沒有福報吃熱飯。

我現在什麼事情統統用老和尚這一句話。
要是有一個很稀奇古怪的工作人員我不恨她,我沒福報請到好的工作人員,
都是請到一些不敬業的,沒辦法。用廣欽老和尚這一句話:她鬧,沒關係,
是我修養不夠,她有資格鬧,沒問題。很好用的,我統統不會煩惱。
有時候用老和尚幾句話,真的挺好用的。
所以一句話你就知道,什麼都要回歸自性,完全是你心的問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等了十年,感恩台大李校長終於將此紀錄片Po

上網。想來必定現在才是最適當的時間點。

 

雖然最精彩的發現是在下集的10分鐘之後,但建議各位還是從上集開始看起,以便明白整個實驗的來龍去脈。
花兩個晚上仔細看完它,您或許會興奮地歡呼“真是不虛此生!”呢!
生在此刻的地球確實相當精彩!
 
 【震撼 視頻】台大校長 科學實驗 證明
 
"佛神" "上帝" "靈界" 的存在

一定要看,請不要先入為主,像李校長開宗明義所說的 :
用一顆開放的心,不涉宗教,不涉思想,給自己二十分鐘的空白,
來看下面這段話是否能在你心中留下印象甚至啟示。
 
視頻 人體潛能科學-- 台大校長李嗣涔講演 

【新】台大校長科學實驗證明 " 佛神上帝、靈界 "的存在
網友們看完視頻的部分感言:

"
太猛了,我的唯物世界觀徹底被顛覆了。咋辦啊?不知所措"
"
看完後改變我的所有想法 真的 謝謝 讓我知道我活著為了是什麼
"
"
看了那麼多 唯一一個讓我激動的帖子
"
"
很有科學依據,值得好好探索研究!
"
"
這個科學家令人尊敬。不為某些固有的觀念束縛,敢於突破科學人的局限性,
探索真實的世界。他的探索很有益。
"
"
太震憾了!相信那個科學家就是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用科學的方法來教化引導大眾的。
"
"
印證了佛經中的很多內容,讓不信佛的人信佛,這回有辦法了。會度很多人的,功德無量啊!
"
"
牛啊 解答了我很多的疑問~ 真的不錯
"
"
超強震撼
!!!!!!"
"
不愧是大家風範!!!殊勝!!
"
====================

以下介紹台灣大學李嗣涔教授的科學研究
20年前,原本只是研究氣功和手指辨識的功能研究
後來卻無意中因為手指辨識
[]字而發現特殊現象
進而確認佛菩薩和靈異世界的真實性
希望透過以下的內容,以科學的角度
[不信佛的人],或[初學佛的人],或[實修的佛弟子]
能夠對生命和宇宙,以及生活和佛法,
有更寬闊和深入的思維及體會
雖然這些研究在科學或宗教上可能是一項突破
不過,這些只是提供大家以科學的方式來認識佛法
這些研究對深奧的佛法來說還是相當粗略淺薄,仍不能圓滿的解說佛法
所以
,佛弟子應該以佛經為依據,將此實驗當作參考即可,而不是反客為主,弄錯了方向因此,固然李教授的研究精神可敬,但也不排除其實驗過程被邪力所攝的情形
不過影片中他也語帶慎重和保留,並且強調正念,或許應該是有注意到這類情況
不論如何,此研究卻也佐證了佛菩薩世界的存在
研究中簡單節錄:
在研究測試中發現
在紙張上寫
[][菩薩]這樣的字
都能和佛菩薩起信念的連結
在功能者的大腦螢幕中都會呈現出非常光亮的光芒
不過在我們一般人的肉眼下
,只是[][菩薩]這樣的字。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故事]有愛就有痛苦
錄自:《阿含經故事選》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
那時,舍衛城裏有一位婆羅門居士,他所鍾愛的獨子死了,使他深受打擊,因而丟下工作,茶不思飯不想,常常到

他兒子的墳前思念悲泣,幾乎就要崩潰了。

這天,這位元婆羅門居士漫無目標地走著,正好來到祇樹給孤獨園,就進去拜見佛陀。

佛陀見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樣子,便問他原因。

婆羅門居士將他失去愛子的事,悲傷地向佛陀訴說了。

佛陀聽了,回答婆羅門居士說:

「正是這樣啊,居士!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瞿曇!怎麼這樣說呢?瞿曇!你應當知道,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啊!」

佛陀再三地說,婆羅門居士再三地反對,然後不滿地離開了。

婆羅門居士走出祇樹給孤獨園,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賭博,心想:賭博人大多比較聰明,我來請他們評評理。

結果,那群賭博的人都同意婆羅門居士的看法,認為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婆羅門居士聽了很滿意,點頭離去。

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餘飯後裏傳開了,還傳進王宮,到了波斯匿王的耳裏。

波斯匿王也質疑佛陀的教說,就去問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誠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說:

「是啊,大王!正是這樣啊,大王!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末利!當弟子的,一聽到傳言中老師怎麼說,就附和了。沙門瞿曇是你的老師,所以你就跟著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自己去問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於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鴦伽」的婆羅門,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那利鴦伽婆羅門說:

「那利鴦伽!我問你,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母親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
所以,可見得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從前,這舍衛城裏有一對恩愛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後,夫家家道中落,為娘家所嫌棄。有一次,妻子回娘家,
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願意妻子被奪,結果,丈夫殺了妻子,然後自殺殉情。那利鴦伽!
從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那利鴦伽婆羅門將佛陀所說的,帶回去稟報波斯匿王,證實了末利皇后的說法。

這時,末利皇后更進一步地為國王作了解說:

「大王!你愛你的兒子毘琉璃嗎?」

「愛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那你會怎樣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我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見、全然正覺的世尊會說:『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樣的,你的愛臣尸利阿荼、愛女婆夷利、愛妃雨日蓋,或者領土迦尸與憍薩羅有了無常變化,
你也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證明:『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大王!你愛我嗎?」

「愛啊!」

「一旦我有個三長兩短的,大王會怎樣?」

「末利!那我一定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想想這些情況,就不難知道確實是『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議了,末利!世尊智慧的洞察與所見,是多麼地深徹啊!

來吧!末利!幫我把禮敬前淨身用的水拿來。」

於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腳,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禮,然後三稱「禮敬世尊」。

~~~~~~~~~~~~~~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中部第八七愛生經 》、《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經》。

二、愛,依所愛的物件,可分為對自己的「自體愛」,以及對自身之外的「境界愛」。其中,「自體愛」是由「自我感」的我見、我執所推動 ,而「境界愛」則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類。一般所說的愛 ,如故事中所舉的例子,都屬於「境界愛」的「我所愛」,相對於「自體愛」的深潛難察,這是比較粗顯易覺的。

三、不論是對「自體」的「我愛」,亦或對「境界」的「我所愛」,兩者都與「自我」緊密關連著,不離「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愛的物件發生變化,痛苦就跟著來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著宮廷優渥的生活,不會沒有愛的暫時滿足之愉悅經驗,但是,佛陀更深徹地洞察了愛的主宰本質,以及諸行無常的真理,而說有愛就有痛苦。

五、故事末後,《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說,波斯匿王歸依了佛、法、僧伽,這與《中部第八七愛生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經》所說不同。若從印順法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舉證,瞭解到波斯匿王對佛法「其實是信心微薄」的(第七○頁),因而對波斯匿王的歸依三寶之說保留,而採用了《中部第八七愛生經》的說法。

六、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間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后一樣,互相提醒「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時」,也是一種不錯的關照與心理準備。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名

有一段時間工作事務忙,最近稍微讀一點書,在讀(中觀論選頌講記P85)有一段話頗有增加體會;……〔假名〕,在平常不易了解。原來有(取)、(設施)義。

(設施),即是安立。例如布置講堂,哪一個位置安放什麼東西,一經安排佈置,即成一講堂。即是說本來沒有,但因緣和合即有此現象生起。又例如白紙,一經描繪,即成一幅畫。凡是有了一種現象,就有一個名稱,一名稱中必有一含義,這現象名稱即是設施(假名)。〔取〕,即是攝合,把許多東西,合攏起來,名為取,即是因和合而成一法。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心光26】
如何「覺知」。例如聽到一句話令我憤怒、生氣,這種感覺內心一定知道。哪一個想法,哪一種觀念支持我生氣?生氣充塞我心中,臉紅脖子粗,是生氣的相;聲音變了,口出不雅語言,這是修羅相;接著完全籠罩在修羅的氣氛中。你覺知心被抓住、控制,漸漸的無法做主了。

心是如此嗎?此時若起一念覺知:那句話有那麼大的重量嗎?有那麼嚴重嗎?那句話只是一時的聲音,他的用意在我耳中竟變成自我折磨?

⋯⋯
你覺知:我的心在前一念是喜孜孜,後一念卻生氣了。前一念是善,後一念是不善。心到底是善?不善?此刻你覺知到心的無自性。如此把心交給別人控制,無異是受貪瞋癡擺佈、受無明蒙昧驅使!覺知,即是觀緣起的開始。
~ 悟因法師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的五戒

前言

佛教是重視實踐體驗的宗教,而實際踐行體驗的基礎,是建立在世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認知上。實際踐行的方法非常多,可以是參禪,也可以是念佛或持咒,也可以是普賢十大願、地藏法門、觀音法門等無量無邊的法門。而最基本的法門,也是共同的修持法門是「戒、定、慧」三學,又叫做三無漏學,是所有實踐、修持體驗的總法門,這些都是為對治眾生煩惱,以及匡正身、口、意三業而說。現在為各位介紹生活中的五戒。

佛教的戒律有很多等級差別,一般人一聽到五戒,一定會說那是一種束縛或約束,而想「敬而遠之」,但其實佛教所講的五戒是一種幫助人活得更加清淨,不被煩惱所困的生活指導原則,如果大家都能遵守五戒,社會上的許多亂象就會減少了。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先來談談不飲酒戒。

不飲酒

這不飲酒戒是五戒中的最後一條,它不是根本戒,我把它排在最前面來說,是因一犯酒戒,即會連帶破壞其他各條戒。

大家都以為不飲酒是最容易受持的,其實大部分男士們會說不容易持,女士們則會說容易。從這點上來看,男性與女性持戒的角度的確不太一樣。

我們的社會裡充斥著喝酒文化,大家都以為不喝酒難以說話,做不了生意。很多居士對我說:「去宴客、應酬,若是帶一瓶麥茶去,會覺得不好意思。」要喝酒才會助興,也才成敬意,結果酒是喝了,各種窘態一一出籠,說是談生意,在酒精的威力中,有時被設計了還不自知。

喝酒會使窘態畢露

為什麼不能飲酒?戒律有一條戒飲酒的典故,主角是沙伽陀比丘。

有天,一個外道婆羅門拿了一個稀世珍寶的缽放在樹梢上,宣稱誰能空手取缽,就將缽送給他。要在那麼高的樹上取缽,若不是藉助梯子或爬樹,不然就得要顯神通,否則無法辦到,結果有很多人拿不到。沙伽陀比丘剛好經過那兒,用手一伸就拿到了。於是,沙伽陀有神通的消息,很快地在當地造成轟動。

這時,某地有條會吃人的惡火龍,大家請沙伽陀去降伏,沙伽陀只費三兩下功夫就把牠降伏了,沙伽陀因有神通而聲名大噪,就連國王也聽聞到了。

沙伽陀比丘遠近馳名,大家都爭相供養。有位居士說要供養一定選他最喜歡的,沙伽陀說在家時最愛喝酒,千杯不醉。居士就請他喝酒,他喝得酩酊大醉。

有天,沙伽陀又喝醉了。剛好阿難隨侍佛陀出行經過,看到有人躺臥在路邊,吐了一地;很多鳥吃著他吐出來的東西,一邊吃還一邊拉屎。阿難問說:「這位比丘是誰?」佛陀說:「他是沙伽陀」。「他不是會顯神通嗎?」阿難覺得很奇怪。「他現在連趕走一隻鳥兒的力量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顯神通,所有的功夫都消失殆盡了!」佛陀說。

喝酒就是如此。酩酊大醉時,平時的功力都會消失殆盡。領帶歪一邊,服裝不整,還會對人胡言亂語、大聲吼叫,甚至無法明辨是非,那時的你就如同喝醉倒地的沙伽陀,不但窘態畢露,還會破壞自己平日訓練出來的判斷能力。

有位居士告訴我,如果喝酒還划拳助興,那個輸的一定會一直輸下去。為什麼?他說:「划拳輸,就要多喝酒。划拳時,如果他的嘴巴與腦袋想的手勢不一致就輸,愈輸愈被罰酒,就愈不清醒,愈不清醒只有一路輸下去了。」

喝酒非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人把喝酒當成生活習慣。各位每天下班,電視看完後都在做什麼?家庭婦女下班回家,忙為小孩洗澡、陪做功課,等小孩去睡覺了,再忙洗衣、整理家務。先生吃完飯就開始看電視新聞,再來與朋友聊天,喝酒助興,常常喝到半夜才回家,這樣的家庭生活能夠和諧嗎?

學佛的人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外,也需要調適,調適可以有各種的方式,例如做功課、拜佛、打坐,或讀一些有益身心的好書,或聽演講,或是看一場好電影,或出外踏青。請千萬不要喝酒。

持不飲酒戒,除了不要喝酒之外,香煙、檳榔等,也要儘量戒除。最重要的是嗎啡、安非他命、速賜康等毒品千萬不要碰,如果因為重病非用麻醉劑、嗎啡治療不可,在醫生處方下,那是允許的,這是戒律的開緣。

酒、煙、麻醉劑在生活中不是必需品,沒有它們,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很快樂,持戒會讓我們好好地活下去。小時候我們只要吃飯、吃奶,可以不抽煙、不喝酒,就能長大,身體也很健康。現在卻喝酒喝到出問題,既傷身體又無任何好處,為什麼要抓著不放呢?

喝酒破壞家庭生活

喝酒喝到家庭破裂是常見的事。有位女居士跟我說她先生喜歡喝酒,酒品非常不好,醉酒後就回家打人,把孩子的頭抓來撞牆,全家都抗議,結果把他驅逐出境,只好在外租屋而住。

後來,先生在外面和另一個女人同居了六、七年,最近同居人去世,想要搬回家住,太太說無論如何要提出離婚。因為他仍好喝酒,喝酒就會打人。但這是離婚的理由嗎?她說兩人曾經談判,先生說不喝酒就活不下去,身體會不住地發抖,顯然已經酒精中毒了。我想如果是這樣,反倒是先勸他戒酒比較重要,可是她說無論如何要離婚。我覺得夫妻在一起彼此要相互珍惜,這是很深的學問。我勸那位女居士先讓孩子和他談看看,不行再離婚。她一聽就哭得很委屈說:「師父!您都縱容男生,反而不疼惜我。」我問她夫妻可以離婚,兒女可不可以說離就離?這臍帶是斷不了的。他在外面喝酒出事,兒女怎麼看待?夫妻是離婚,而子女在兩人離婚之後仍得收拾善後,心情會更矛盾的。

後來,她的子女就跪著請求他不要再喝洒,他哭了,答應悔改,後來也真的戒掉了喝酒的惡習。要救一個人不容易,我們要很真誠地珍惜周遭的每一個人。

所以,要持不飲酒戒,不但自己不要喝酒,也要為珍惜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而不喝酒,縱使已經喝酒成習,也能慢慢地戒除,這樣生活才會健康、圓滿。

不殺生

尊重生存權

有人說戒殺是最容易持的。為什麼容易持呢?因為「沒有殺過人」,但再問一句:「殺過畜生、動物嗎?」、「打過蚊子嗎?」「有!」殺人與殺動物、打蚊子都是殺生,都是剝奪他(牠)的生存權,但在戒律的治罪上有分重與輕,殺人的罪較重,是不可懺悔的,殺動物、打蚊子的罪較輕,可以懺悔。

所以,「戒殺」首重不可殺人。但在戒殺人中,又有重與輕的分別,若殺父母、殺佛菩薩、殺聖人和阿羅漢等,屬於五逆罪,判罪最重。從國法上來說,殺人同樣也要處以刑法。法律常常處罰於已然,佛法更防患於未然,佛教的戒律就是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更加珍惜人的平等與生存的權利,甚至擴及其他生命,例如不隨意殺害動物。所以,學佛持戒,除了要遵守國法,更要內化自己,珍惜生命。

可以打蚊子、蟑螂嗎?

但一說到不殺生,很多人首先會問:「持戒不能殺生,那以後可以打蚊子、蒼蠅嗎?」對於這點,我們要掌握的原則是讓居住的環境乾淨、清爽。

有了乾淨的環境,就能減少傳染源。現在台灣沒有瘧疾、痢疾,大家不必擔心有這類的傳染病,生活環境本來就應該是如此!我們不希望因學佛的慈悲,而造成有傳染病源的環境。如果這裡有成群的蚊子、蒼蠅、蟑螂,且是瘧疾、登革熱的疫區,各位會想進來嗎?如果餐廳有很多蒼蠅、蟑螂,儘管它有第一流的美食,你會喜歡進去嗎?所以,清潔、衛生的考慮是優先於美食的,古人說:「整潔是最豐盛的美味。」

但是,保持環境的乾淨是否一直要用滅蚊劑、克蟑等殺蟲劑嗎?當然不是,去除污染的方法,一是保持環境的乾淨、清爽,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持戒的生活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以為殺蟲劑、農藥可以解決許多環境髒亂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人要如何看待環境、看待自然。不是只問「蚊子、蒼蠅可不可以打?」這是死在教條上。

環境乾淨,蟑螂不來

環境是否能乾淨,端看我們是否想要讓它乾淨。就如圖書館是讓大家看書的,結果有人偏要帶食物進去吃。只要滴幾滴果汁,螞蟻就跑來喝幾口,喝飽了,接著是去呼朋引伴,引來了螞蟻,蟑螂、老鼠也來分一杯羹,這下圖書館可遭殃了。因此,環境要乾淨,是我們願意讓它乾淨,也就是每個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位法師告訴我,她到一位居士家拜訪,這位居士家還有個在襁褓中的小朋友,喝個牛奶這裡、那裡到處滴,大小便也無個定處。這家庭沒有螞蟻、蟑螂、蒼蠅、老鼠也很難,誰負責去打這些螞蟻、蟑螂?若噴殺蟲劑,肯定會傷到人。法師看了這情景,心有所感地說,有心持戒要有很深的愛心、耐心。

現代一般住處內外都裝有紗窗、紗門,到處乾淨、清爽,從前的農業社會,住家的廂房沒有紗窗、紗門的設備,尤其在農村,別說是農具、物產和住宿都在一起,連家禽、動物都與人打成一片,屋子裡到處是貓尿、狗屎,牠們的排泄物都還要人處理,怎麼可能不長蚊、蠅、蟻、蚤呢?如今環境改善了,生活習慣也必須跟著改善。但弔詭的是,人們還懷舊地在大廈的陽台上養貓、養狗,等玩膩了、不要了,就把牠們隨意放逐,造成流浪貓、流浪狗成群地在車水馬龍間穿梭、遊蕩,不但妨礙了市容,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持戒除了不殺生之外,也要愛護動物,尊重生命才是不殺生的基本精神。

戒殺不等於吃素

很多人一提到戒殺,緊接著會問:「媳婦、女兒生產,可以為她烹煮雞、鴨等葷食嗎?」這問題就如同做了中國和尚仍然還要去當兵,持槍站崗保家衛國一樣,並不因為學佛戒殺、不葷食,而省卻應盡的義務。同樣地,家庭成員之間生活上相互的關懷照顧,不能因為學佛而省卻。所以,要在修學佛法的信仰中踐行義務責任,這就考驗著個人持戒的智慧了。

學佛持戒要戒殺生,但戒殺與不葷食其實是兩件事,不一定要劃上等號,佛教並非絕對的素食主義,也不是生食者,佛教主張不殺生是不要殺害眾生。南傳佛教僧侶在托缽中,不拒絕吃三淨肉;中國的僧侶是既戒殺也戒葷食,葷食包括眾生肉和五辛。

如果為媳婦做月子,可以買現成的。如果因為受了在家菩薩戒,自己不葷食,但又有一份疼惜媳婦的心,在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既要負責任又很無奈,那麼,我建議讓媳婦去「做月子中心」吧!

所以,戒殺與素食不要劃成等號,縱使不素食,也請不要殺生。

不邪淫

不邪淫,就是不從事婚姻之外的性行為。

除了這最基本的原則外,持守不邪淫戒難在:即使是夫妻從事性行為,仍需要彼此相互尊重、體諒。例如有位女居士哭訴著說,她最受不了的不是先生去外面另找性伴侶,而是先生學了一些房中術,強迫要配合,完全不尊重、不體諒另一方的感受。所謂持戒,我看應該建立在尊重、體諒上。

不妄語

「妄」是虛妄、不真實。「妄語」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從小父母師長都教我們說話要誠實、信實,「不誠無物」這不是學佛後才要學的,只是學佛以後要更懂得自覺、自我要求。

兩舌

「兩舌」是長兩個舌頭,意指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說無意義的語言,除了讓人看不起,對自己也無好處。

惡口

「惡口」就是以醜陋、粗劣、不雅的語言咒罵人,如男生喜歡用三字經。

《四分律》記載,佛世時,有位比丘生痔瘡,有位醫生就在人往來處幫他開刀,沒有打麻醉,比丘疼痛難耐而發出呻吟。很多人從那裡走過,醫生卻對行人說:「你看!比丘生痔瘡。」醫生居然把生痔瘡的病人變成取笑的對象。

所以,惡口不只有說惡毒、難聽的話。那時佛陀還對弟子說,這醫生看來像在取笑比丘,其實是嘲弄了他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職業。不要以為罵人的人一定是贏家,所罵的最後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如仰天而唾,返污己面。

妄言

「妄言」是指說不實的話,有大妄語、小妄語兩種。大妄語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無證無得,卻說自己已證三果、二果,或有神通,有見佛、見鬼,天來、龍來等。出家眾犯大妄語是波羅夷罪,會被取消比丘(尼)資格,在家眾也犯不得。縱使自己真有證果、有神通,說了也是犯戒,更何況「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呢?

前幾年台灣有宋七力、妙天事件,又有人到美國去看飛碟,說上帝會下來拯救人類。不論是說放光或上帝會下來,干卿底事?這裡可以反問自己:煩惱因而有絲毫減少嗎?既然煩惱沒有減少,對苦迫的解除怎會有幫助?修學佛法就是要淨化自他,要時常思惟如何才能減少人間的殺戮,減少彼此的猜忌?而減少人間的苦迫,最基本的,少造口業是很重要的。

學佛要學的是戒、定、慧,培養正知見,這才是真正的力量,不要受不正見的人蠱惑,我們才能從佛法中得力,達到最終的解脫。

綺語

「綺語」的「綺」意思是綺麗、艷詞、淫語,綺語是令人迷醉,引發情欲,擾亂人心性的話。

妄語有前述的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四種,除了用語言表達以外,如果用文字、繪畫、書信、行為來表示,也都包括在這個範圍內。

不偷盜

何謂「偷盜」?就是別人的東西,未經同意,就把它變成自己的。例如錢財物品在甲的帳戶裡七轉八轉而變成乙的帳戶,權利被轉移了,這就是偷盜。「偷盜」實在不好聽,有時就說是「不與取」——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卻竊佔為己有。「偷盜」的對象包括財物的、生存的,一般又分使用權、管理權。

持戒可以做生意嗎

很多居士問:「持戒可以做生意嗎?」我開始研究這句話的來由。原來中國人一向鄙視商人,說「無奸不成商」,做生意多少帶點詐。我想這是社會文化的觀念,如果批價十元而賣十一元,會有罪惡感嗎?經商本來就得計算成本,就像載貨的卡車司機,他跑一趟車,卡車要修理、加油、繳稅,這都需要計算在內,還要包括服務費。為何在家學佛持戒,說到「不與取」,就要問:「可以做生意嗎?」

事實上,即使學佛持戒後,要營生維持家計,同樣必須以誠實待人,財物貨殖貿易要以公平、公道為原則,不可偷斤減兩,以不實的貨品欺人。

在戒律裡,曾有人拿賤布換好布的典故。話說有位外道有匹很值錢的布料,他覺得自已不需要用這樣好的布料,就拿去賣人。另一位買者以物易物,拿舊布料換去那匹值錢的布料。結果外道回去後,別人笑他:「你那塊布很值錢,換回的差不多只有原來的幾分之幾而已,你被騙了。」既是以貨易貨,就不叫偷盜,當中只是不老實、不公道,下一次就沒有人要和這個人打交道了。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會讓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也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經中說持戒的功德有五種:一是得大財聚;二是得揚善名;三是無論親近任何團體大眾,都能無怖畏、羞慚;四是臨命終時,得不昏昧;五是死後得生善趣天界。而從三無漏學的角度來說,持戒就是修定、發慧的基礎,也是實際踐行信仰的具體表現。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法王:不要用修行去傷你的心

宗門實修第二天,元旦下午的課程,法王從開放提問的問題箱中選取其中一個具共通性的問題: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如果降低工作質量,在這個不景氣年代,很可能會被裁員,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這是個常見的問題,可見得提問的人重視修行和上師的交代。法王說:「一般人常把修行留在佛堂裏,佛堂門一關,修行就沒了。」這樣的修行是不夠的。

 法王舉自己的修行經驗說,一開始,一般人為什麼要修行?有兩個原因:一、是順緣造成的壓力;二、是逆緣造成的沮喪。有些人很能幹,上司喜歡交給他一大堆事, 他對自己要求也高,沒日沒夜的做,結果引起家人抱怨。而有壓力的人忙起來,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激怒、有情緒,就會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生活和自己, 結果身體病了、心理也病了、得憂鬱症,最後是自殺。「乾脆不要這個不能帶給自己幸福的自己」。像這些,就要靠修行的方式解決。 

王進一步開示:「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後放到行為上用。」「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裏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 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法王說,在藏文裏,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要注意的是,這兩 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於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 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 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沖著你來,連看自己 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

  命中難免有逆緣,法王說,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 inner peace)。」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 暖。問題是,怎麼做呢?

【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一、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裏想:「菩提 心你在哪里呀,快過來快過來」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 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

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 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 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

 「功課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法王提醒,「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字,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幹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他兩條手臂?」 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幹的」……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 什麼,那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裏,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麼做呢?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裏、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幹幹的文字。

 「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法」,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於在生活裏怎麼修呢?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裏,就看你用不用。」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佈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佈施,不 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佈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佈施。就像佛陀圓滿了佈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 人,他到底給了什麼?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

 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質量提高,這就是工作裏的修行和佈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

 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裏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聞增上三學心得

1.聽聞增上三學不但對三學認識增上,也體會一些簡單心得,如下︰

2.增上戒學中講義右邊(對話)中有利他?受害?習慣? 大毘婆沙論卷44云︰尸羅(戒)者,是數習義,長習善法,故曰尸羅。  大智度論卷13云︰尸羅,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所以防護過失修習善法,習已成性,即是戒。

3.增上定學中講義左邊(定的體相)有引用 瑜伽師地論的九住心,其中調順及寂靜,外境的誘惑十相,內心發出不善法如三尋思,五蓋。其實我個人打坐(等住)上不能持久相續而住,不過聽了法後,對前面目標更清楚。

4.增上慧學中講義右邊(從現在到涅槃)中有 3.四聖諦∕如實知見  我略讀學佛三要之慧學概說︰以四諦為觀境的觀慧又可分︰一是對四諦事相的了知,即法住智;一是對四諦理性證悟,即涅槃智。為三學共慧應有的內容。

5.當中也有提到懺悔與持戒,慈悲與持戒;離欲與定;增上定學中講義左邊(根律儀)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及增上慧學中講義左邊(慧的體性)中︰的明白∕清楚接受。  都是很好對修學有助益。

 

參考書目︰1深觀廣行的菩薩道  2﹑成佛之道   3﹑學佛三要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