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尋找下一個未來佛-----不要懷疑,就是你! 未來佛我們永遠等著你來;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三線); 初級班報名大約為每年五月

目前分類:佛學分享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現前地〈六地〉住心~十種相徹觀緣起 兼論人死了到哪去 第七單元 郭周順

  •    人死了到哪去?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疑問。

       佛陀的一個弟子叫摩訶難同樣有這樣的疑問跟煩惱,有一天他忍不住跑去問佛陀這個問題,佛陀打一個比喻說:就像長在河邊的一棵樹,它一直往河的一邊頃斜生長,有一天這棵樹真的倒下了,絕不會往其他的方向倒,而會往河裡倒。你平常已經養成了持戒佈施的習慣,死後最少也會往生人道或天道繼續學佛。

       所以死後到哪去?不要問別人,問自己就知道了。樹的頃斜是慢慢形成的,如果我們及早發現頃斜的方向錯了,我們這棵樹已經往三惡道頃斜了,趕快趕快把它扶正,讓它往善道頃斜,否則等到快倒了才來念阿彌陀佛肯定來不及了!

       緣起觀是非常深奧的理論,對泡菜來講。所以下筆是很難的,我只能把所知的一點點與同學分享,有不懂或不足之處,以後再進一步的切磋吧!更希望同學有更好的見解能提出討論。

       十二有支〈因緣〉就像一個輪子,以為軸心,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不斷輪迴流轉,除非已斷了無明 而達到阿羅漢果,否則是不會停止的,全部的過程都靠心  的的作用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跟結果,所以有三界唯心之說。

       在第一種緣起觀~有支相續: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新種子,有漏〈煩惱〉有取〈執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

       在第一種緣起觀,說明了因為執著於我,所以才會有支相續,一再的生死輪迴。

       第二種緣起觀~一心所攝: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

       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饜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孰為「老」;老壞為「死」。

       所以心〈識〉是軸心,其他有支裡脫離不了心的作用!

       菩薩觀十二因緣,破無明得解脫,那我們還在不斷輪迴的凡夫怎麼辦呢?當然一下子要破無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在輪迴中,起心動念和行住坐臥都要往善的方面,才能先住於善道,而進一步追求解脫之道!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離垢地〈華嚴經 十地品〉導讀 第六單元 by 郭周順學長

  •  

       二地菩薩要修遠離十不善業道,因為『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

       師父講了一個故事:神通第一的目健連尊者有一次用他的神通升天,遇到了三個仙人,在天上享福。尊者問第一個仙人:你做了甚麼才能來到天上呢?第一個仙人答說:我並沒有做甚麼大不了的事,只是持續的做一些小小的佈施罷了。尊者再問第二個仙人同樣的問題,第二個仙人說:我只是說話不騙人罷了。第三個仙人回答同樣的問題說:我以前是個佣人,經常挨主人的罵,但我從來不生氣,於是就升到天界來了。

       由以上的故事我們知道,不要以善小而不為,即使小小的好習慣或善事,只要持之以恆,也能獲得莫大的功德。

       離十不善業道就是護持十善業道,裡面的第十條:離邪見,經文如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

       有很多人喜歡算命,甚至把前途交給算命先生,這是不正確的。也有人找所謂的通靈者,想知道他的前生今世,這對我們真有幫助嗎?

       師父說:為甚麼不要太相信占卜算命呢?因為一:有些人功力不夠,根本算不準,相信這樣的人不是等於拿石頭扎自己的腳?二:有些神棍借此騙財騙色,那不虧大了?三:即使算準了又如何?他只知過去,未來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啊!

       非算命不可,也要注意下面幾點:一:強調自己是通靈者或有其他靈體附身、二:講累世累劫因果者,因為有些不肖份子會用這些你看不到的東西來騙你、三:恐嚇你有附身邪靈,必須付錢改運、四:告訴你將來會發生禍事、五:找你私下見面,尤其女性朋友更要注意、六:要你透過性的方法來改運、七:用金錢來改運、八:告訴你不可告訴別人。

       泡菜認為:生命百分百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改運只有多行善佈施。身為佛子的我們,更要遠離這些邪見!

       十善業道就是:永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我們不僅要實踐能達人、天、聲聞、獨覺的『十善業道』,而要追求更進一步的『上品十善業道』,即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唯識學專題~《華嚴經‧十地品》導讀 筆記 by 郭周順學長

  •   從研讀班畢業,接著接二連三的共修,現在又開了進階班的課程,讓我們學佛的路能夠一步步往前邁進,身為學員的一份子,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感恩老大在百忙中還是把老爸的電腦弄好了。老眼昏花的郭周順學長,打起字來雖然有如蝸牛爬樹,但我還是願意把上課的心得筆記跟大家分享,一方面砥礪自己上課不能散漫,一方面讓沒來上課而有興趣的同學能同嚐法水。

      帶領我們上課的是上見下晉法師。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可見唯識〈心〉學在佛教中所佔的地位!師父說:你發的心是善的,所得的結果就是樂的,善跟樂是如影隨形的;發的心是惡的,所得的果就是苦的,就像牛永遠脫離不了所拉的車。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就無上正等證覺後,所宣說的第一部大乘經典,佛陀因行果德及佛法之浩瀚圓融,如絢爛的眾﹝華﹞般富麗莊﹝嚴﹞,因此先賢有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這個富貴不是世俗名利財勢,而是緣於自心本具的富貴,及佛清淨心所顯現的依正莊嚴。

      這部經開始並未流傳於世,因為它是佛陀在禪定中,於菩提場等七個地方,開啟的九個場次的華嚴法會,對象是菩薩、梵天、龍王等。

      我們能夠親聞華嚴經,要感謝龍樹菩薩,他是印度大乘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論師,也是中觀學派〈空宗〉的奠基者。龍樹菩薩自幼聰慧奇悟,在圓滿通達了大小乘三藏的所有經論後,認為釋迦摩尼佛所說的教法尚不夠圓滿,龍王才邀請他到龍宮閱讀他所收藏的佛經,龍樹菩薩才見到《華嚴經》,頌之在心,才重傳於閻浮世間。

      在華嚴經理有一個主角:毘盧遮那佛。兩個配角: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什麼不是釋迦摩尼佛?其實是一樣的,前者是佛的法身。法身是釋尊自證的圓滿淨德顯現出來,被稱為『毘盧遮那』。

      師父要我們每天至少三次觀察自己的心,心在所緣境〈接觸外界〉當時所產生的是樂受?苦受?還是捨受?為什麼?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初地菩薩主修法門〈華嚴經 十地品〉筆記 by 郭周順學長

  •   作一件事情一定 要有一個目標,要修菩薩道也是一樣,目標要訂的廣大,然後依目標前進,這樣才能有大成就。

      現在要談的就是初地菩薩的十大願:一:廣修供養願、二:受持佛法願、三:請轉法輪願、四:自他二利願、五:成熟眾生願、六:了知十方願、七:嚴淨國土願、八:不相捨離願、九:利益眾生願、十:成正覺願。

       在這十個願中,第一願是基本的;第二、三願是與法有關的;四、五兩願是跟眾生有關的;六、七倆願是跟國土有關的;九、十兩願是跟成佛有關的。

     

      這十大願大家可以參考書本或經文,現就第四願自他二利願做進一步的說明。

      經文如下: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1總相、2別相、3相同、4異同、5成相、6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

      這六相其實是兩相成對的:1和2;3和4;5和6。菩薩就是要發大願,讓這六相圓融,同歸於淨土。我們一般凡夫總喜歡把一件事情以兩分法來看待。就像經文說的:總跟別、同跟異、成跟壞。如果換成另一個角度來看呢?對立的東西也可變成一體的。比如成功跟失敗,我們常看到一個人成功了,但成功之前到底經歷了多少失敗?沒有失敗會成功嗎?這個失敗是真的失敗嗎?用另一角度來看,這個失敗不就是整個成功的一部分?道德經養身篇裡也有這種說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我們的國土是本自清淨的,都因為我們的分別心,才變成五濁惡世,所以我們要盡量去除分別心,才不會鑽進可怕的牛角尖!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 第二單元 (轉載98年慈願甲班 郭周順學長)

  •    帶領我們的師父是上見下晉法師,而不是上見下智法師,真是抱歉,連師父的名字都弄錯了,所謂老眼昏花不得不承認,感恩素芬的指正!

       初嚐華嚴,好像進入浩瀚的大海,更像進入無盡的虛空,武則天因讀了華嚴,而寫出有名的開經偈:無上深深微妙法.........師父的進度又那麼快,真有力不從心之感!

       大乘佛教所說的菩薩十地就是華嚴十地,『地』是住處、住持、生成、生育的義思。也就是菩薩行者於其位住持佛法能生成各種功德,是大乘菩薩行位的準繩。

       〈十地品〉是已成就第十品的金剛藏菩薩在華嚴法會承佛威力,巧妙的將教理及綱要,修行方法,在十地中循序傳達出來,為菩薩行者明白的指出前行的方向、道路及次第。十地是: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修十地的方法是這樣的:初地:布施;二地:持戒;三地:禪定;四~六地:般若;七~十地:方便。最重要的是種善根,立廣大志〈發大願〉,並以大悲心為首,運用智慧行方便法門廣度眾生。

         師父講了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八十年前的美國,有一個小孩名叫威廉,十歲時就父母雙亡,被送到親戚家依親,為了幫助家計,威廉每天必須到火車站叫賣報紙,每賣出一分兩毛五的報紙才能赚一厘錢,有一個客人向她買了兩份報紙,但卻把錢故意放在高舉的手上,讓瘦小的威廉怎麼跳都無法拿到這筆錢,眼看火車慢慢的駛離月台,想到無法回去交代這一筆錢,威廉只能跌坐在月台傷心的哭了...........

       這時有一個穿著高貴的婦人,剛好乘馬車經過,問明了原委,跟威廉說:孩子!你不要傷心了,你在這等著,我去幫你的五分錢追回來吧!小孩心想:她是那麼的高貴,怎可能為了我的事費神呢?

       過了一會兒,婦人不僅幫忙找回了五分錢〈我想是自掏腰包〉,而且還多給了他五塊錢和一朵漂漂亮的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世界上不是只有壞人,也有好人,你要好好努力做一個有用的人。

       威廉果然努力用功,做到紐約時報的主編。小孩長大以後才知道當時那個曾經幫助過他的婦人是百老匯的大明星,威廉曾多次去看她演的歌舞劇,但他覺得她的演技再好,也無法演出她曾經改變他一生的那場戲精彩。

       對這個故事有何感想?婦人給小孩的不只給小孩錢〈財施〉,而且避免了小孩墮入仇恨的深淵〈無畏施〉,還以善巧的方便〈法施〉引導孩子趨於善道,這不就是菩薩道?

       師父要我們不要被一些相似法迷惑,只要不是講因緣果報的都不是真佛法。泡菜認為:要妳拿多少錢出來買加持過的水、或飾物就能得好運等等都是騙人的。

       師父又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很有錢的護法,小孩在外胡作非為,他想以印經的功德來化解孩子的罪孽,就跑去找印光大師說明來意。大師跟他說:你還是回去管管你的孩子比較重要!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別離,苦、不苦?          

     

    作者:釋德月

     

     

      「師父,那位坐在角落的女孩,她的媽媽已經往生一個多月了,她一直不能接受母親逝世的事實,所以我們帶她來寺裡走走。您可不可以跟她聊聊,讓她振作起來?」一位信徒,悄悄走過來請求。

      天湛法師看著瑟縮在知客處角落的瘦削女孩,彷彿時光回到了二十年前,同樣的地點,也是有一個無法接受父親往生的年輕女孩,同樣悲傷無助地躲在寺裡的角落。

      那一年的夏天,十五歲的她,正考上第一志願的市立女校,在全家充滿歡慶的時刻,突然傳來一個她無法接受的消息:父親得了猛爆性肝癌,壽命剩下不到一個月。

      不到十天,父親就真的走了,腦海還剛剛存有親愛的爸爸高興地打電話報喜的聲音,怎麼就這樣離開她的生命呢?年輕的她,不懂也不解,只是默默地跟隨著大人,完成一場又一場的佛事。

      為什麼爸爸會走呢?他才四十歲啊!他不抽煙不喝酒,又常常捐錢幫助貧困的人,這樣的一個好人,為什麼讓他就這樣走了呢?她不懂,也沒有人能給她答案,只好硬生生地將這個傷痕,用各式各樣的絢爛活動,暫時遮蓋起來。

       大學畢業後,她全心投入工作,在二十六歲時,就買下了一間觀山眺海的樓中樓,給相依為命的母親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她的工作屢有佳績,職位與薪水不斷地向上攀升。她不談戀愛,想以單身身份,陪伴母親。她一直以為,可以跟母親幸福地永遠生活在一起。

     

      但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讓人不得不面對。

     

      一天早上,母親外出買菜時,突然昏倒在路上,緊急送到醫院檢查時,居然發現得了末期肺癌!傷心欲絕的她,毅然而然辭去了高薪的工作,專心在醫院照顧媽媽。她突然發現,原來母親跟她一樣,十五年來,一直無法接受父親往生的事實。在病榻上,母親流露了悲傷的真情,她卻必須在母親面前,表現出更為堅強的樣子,希望母親不要罫礙。

      母親在一個月後,也離她而去。

      為了替母親作佛事,她又回到了當時安放父親骨灰的寺院。十五年了,寺院景色依舊,但人事全非。再也沒有媽媽跟她一起來寺院念佛,她只有一個人,孤單地看著父母的牌位。

      愛別離,好苦!她實在難以接受,生命中的摯愛,就這樣從她的生命中消失。

      在父親去世後,她努力讓原本一無所有的家,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當她努力賺取所謂「生命的幸福」時,一切又都離她而去,她又一無所有。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才是「有」與「無」?她思維著人生所謂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突然有所感悟,原來大家都同樣地輪迴在這些「苦」當中。生命中總在不斷的失去與離開中前進,不論對象是人、是事、是物,其中,「生離死別最堪傷,每話令人欲斷腸」。生離、尤其死別,所帶來的衝擊與痛苦,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這種痛。

      她決定成為一名宗教師,以過來人的身份,陪伴與引導眾生,走出這些苦痛陰霾。在幫助信眾的過程中,她發現不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會遇到同樣的「苦」。尤其是與親愛的人事物分離的悲傷,那種痛苦與無奈,遺憾與悔恨,更是讓人苦上加苦!

     

    「在醫院看到急診室的年輕病人,只是騎車去吃個午餐,就這樣發生車禍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苦,只有身為父母的人才能體會。」

    「四十多歲的黃太太,承受不了先生往生已近三個月的事實,竟日恍惚無法入眠,不斷反覆地回想過去種種,總以為先生還活著,依舊聽到先生的腳步聲、叫她的名字,在路上行走時,總希望先生就出現在下一個路口,在過往人潮中找尋先生的背影。」

    「一場颱風的雨水,讓原本要歡慶祝壽的一家六口,竟同時埋沒在滾滾土石流中,一夜而天人永隔。」

     

      年老、疾病,尤其死亡,雖然是每個生命都會面臨的必然狀態,但通常卻無法預知它的時日與形式,而天災人禍更是現代人揮之不去的夢靨。愈來愈多的因病猝死,車禍、墜機與意外亡故,以及自殺、兇殺,使親友未及道別,空留餘恨,也使倖存者哀悼、喪慟的歷程更加複雜艱辛。

      如何讓受苦的眾生,逐漸走出傷痛、心情好轉呢?如何讓他們,填平因遭遇損失而留下的空虛呢?

     

      過去她也聽過一些像是經過「化了妝的祝福」式的安慰,如:「苦難是因為你要變成更好的人」、「意外是上天賜予生命的功課」……,雖然是出於好意,但卻是讓已受傷的人感覺到更加遺憾。若要將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歸結到神的意旨、意念的決定中,以為世間的一切,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奈何的,要上帝或天,才有這種力量,這實是對「神」論的莫大錯誤!其實世間的一切,有好的也有壞的,如完全出於神的意旨,即等於否定人生。將遭遇的悲慘境遇和苦痛,說成是神特別的恩寵,真的能幫助受苦者、或合理解釋他所受的苦嗎?

      也有人將受苦說是一種磨練,「天將降大任於私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她的確看過有人受到這樣話語的激勵,變得積極向上;但是她看過更多無法接受苦難「考驗」的人們,心中充滿怨恨不平,失去原本生活的步調,根本「過不了關」,更何況成長與改變?

     

      她認為,親人的逝世,不是因為你的過錯或其他原因而造成,也不是因為你有什麼任務或責任要去承擔;每個人都會遇到老、病、死,這就是世間實實在在的真相。有信仰的人,更不要把一切歸咎於神或天,你所信仰的對象,是幫助你一起面對與度過生命的關卡;但祂不是「宇宙的自動販賣機」,不是在我們的各種討好的行為中,求得祂的保護與歡心。上天的祝福,是透過愛而散發出來,這是「非賣品」。

      而「業果報應」之說,更讓她難過錯誤知見的可怕。錯誤的觀念,即使是透過宗教信仰,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撫慰,反而是一種再揭瘡疤的折磨。「因果論」是一項自然法則,並且幾乎每個宗教義理中都會提到;但是正信的因果論絕對不是宿命論,更非報應的觀念,而是要我們認清事實,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若只把重點放在「世間的一切,無不由過去業力所招感」的宿命觀,就完全抹煞了現生的行為影響,認為一切前生註定,否定現生努力的價值。

         錯誤的安慰方式與觀念,就像是在傷口上灑鹽。生命已受到創傷者,若再次傷害自己,是世上最糟的事。她看到許多因為受難、喪親或遭逢厄運的受苦者,活在痛苦與困惑中,讓罪惡感、憤怒、嫉妒、怨懟,讓原本已經受苦的創痛更加不堪。  

     

        佛陀說:「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那稱為愛別離苦。」人生中總有這些小小大大、難以補救、甚至無法挽回的必然遭遇,她希望瞭解失落的反應、認清痛苦的原因,學習「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心態與方法,進而協助他人,從「愛別離」中認識自我、體認無常、告別悲傷的知見與資糧。

      一切現象無不是有因果性的,但是要求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係,不可攏統而講。正確的因果律是注重思想與行為的,指導人該怎樣做,怎樣才能做得好。則自己能得到真正的安樂,世界也可以得到和諧的安樂,這才是真正的因緣論,能得到究竟的解脫。

     

      生與死無所謂好與壞,苦難也具有正面與負面的意義;愛別離苦不苦,全歸因於我們的回應。摯愛往生的不幸,不一定抹煞的了我們對於生命的信仰與素質。離開不是只有絕望,而是更能見證生命的可貴,讓我們更肯定生命的價值,讓我們即使面對素不相識的人,也能寬容與愛。

     

      愛是生命中力量、勇氣與希望的泉源;愛不是崇拜,而是接納;愛是能夠包容,懂得原諒。愛別離,苦?不苦?將對親人的愛轉化與提昇,將會發現其實他們並沒有死,也沒有離你而去,因為真正的愛,是大悲心起;因此我們無始劫來無量無邊的摯愛,才能永遠跟我們在一起。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唯識學專題~《華嚴經‧十地品》導讀 (轉載98年慈願甲班 郭周順學長)

  •   從研讀班畢業,接著接二連三的共修,現在又開了進階班的課程,讓我們學佛的路能夠一步步往前邁進,身為學員的一份子,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   感恩老大在百忙中還是把老爸的電腦弄好了。老眼昏花的泡菜,打起字來雖然有如蝸牛爬樹,但我還是願意把上課的心得筆記跟大家分享,一方面砥礪自己上課不能散漫,一方面讓沒來上課而有興趣的同學能同嚐法水。

      帶領我們上課的是上見下晉法師。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可見唯識〈心〉學在佛教中所佔的地位!師父說:你發的心是善的,所得的結果就是樂的,善跟樂是如影隨形的;發的心是惡的,所得的果就是苦的,就像牛永遠脫離不了所拉的車。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就無上正等證覺後,所宣說的第一部大乘經典,佛陀因行果德及佛法之浩瀚圓融,如絢爛的眾﹝華﹞般富麗莊﹝嚴﹞,因此先賢有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這個富貴不是世俗名利財勢,而是緣於自心本具的富貴,及佛清淨心所顯現的依正莊嚴。

      這部經開始並未流傳於世,因為它是佛陀在禪定中,於菩提場等七個地方,開啟的九個場次的華嚴法會,對象是菩薩、梵天、龍王等。

      我們能夠親聞華嚴經,要感謝龍樹菩薩,他是印度大乘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論師,也是中觀學派〈空宗〉的奠基者。龍樹菩薩自幼聰慧奇悟,在圓滿通達了大小乘三藏的所有經論後,認為釋迦摩尼佛所說的教法尚不夠圓滿,龍王才邀請他到龍宮閱讀他所收藏的佛經,龍樹菩薩才見到《華嚴經》,頌之在心,才重傳於閻浮世間。

      在華嚴經理有一個主角:毘盧遮那佛。兩個配角: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什麼不是釋迦摩尼佛?其實是一樣的,前者是佛的法身。法身是釋尊自證的圓滿淨德顯現出來,被稱為『毘盧遮那』。

      師父要我們每天至少三次觀察自己的心,心在所緣境〈接觸外界〉當時所產生的是樂受?苦受?還是捨受?為什麼?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法王噶瑪巴開示:上師與弟子

    日期:2009/01/04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第二十六屆噶舉大祈願法會〉
    譯:乘宗法師

    心量大,虔敬心就大

    感謝根本上師及一切傳承上師,讓我們有機會,進入佛陀珍貴法教之門,利樂一切有情…

    〔密勒日巴故事〕

    密勒日巴歷經造塔等馬爾巴大師的種種嚴苛考驗,仍未獲大師同意傳法,自感罪業深重,想去自殺。馬爾巴大師深自嘆息後說:「大力我兒,能在種種嚴苛考驗中,對三寶、上師不生邪見,是具足大信心的真法器。須知上師示現憤怒相,是上師利眾事業的示現,是為淨除弟子罪障,切不可以世俗之見觀之。本來大力(即密勒日巴)在歷經九次大苦行之後,即可罪障清淨、不受後有,現在如有殘餘的罪障未淨,皆是師母達媚瑪女人心軟之故。」即予口傳、灌頂,並作種種授記。

    【唱頌道歌】

    敬禮譯師馬爾巴前,遠離言說祈加持﹔
    為有上師加持力,此心不受動搖害。
    恆修慈愛與悲憫,遂忘自他之執著。
    頂載上師恆修觀,遂忘威勢之官府。
    不離本尊而修觀,遂忘卑小蘊、界、處。
    思維耳傳之口訣,遂忘文字與經典。
    守護本來平常心,遂忘無明之誤謬。
    自身觀作佛三身,遂忘希冀與畏怖。
    此生來生平等觀,遂忘死生之恐懼。
    護持證解獨自居,遂忘親朋之照顧。
    一心定慧之進益,遂忘宗派之異同。
    思維生滅皆無實,遂忘教義宗派見。
    思維現象皆法身,遂忘著相之修觀。
    無整寬坦而安住,遂忘世間禮儀行。
    身語歸住於下位,遂忘富貴之驕淫。
    以此幻身作我廟,遂忘各自宗派寺。
    言語道斷為作證,遂忘詮表解說義。
    言詮義語君能說,請君勿為法所執!

    【法王開示】

    以上講完了尊者獲得灌頂和法教的故事。

    最初,馬爾巴大師給予密勒日巴的,只有苦痛的折磨,有好長的一段時間,完全不願意給尊者任何的灌頂和法教,在這段備受折磨的期間,尊者心中,卻完全沒有退失對於上師的信心,然而,一些細微的沮喪心情還是有的。

    今天,在這兒的都是過去祖師大德們行持的追隨修行者。因此,我想何不利用今天在這兒舉行噶舉大祈願法會的因緣,在這座法中,說一些關於上師和弟子的內容。

    無分別教派多瑪,象徵超越宗派的平等性

    以法會的現場為例子,這次的第二十六屆噶舉祈願法會,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如「祈願大門」等許多地方。我想,應該和大家介紹一下無分別教派多瑪所要表達的涵義。這些作為莊嚴的多瑪和食子,供奉在右邊的是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的多瑪,在左邊的是舊譯寧瑪和具德薩迦派、山居格魯派等智者祖師大德的法相多瑪。

    這樣的擺設是什麼用意呢?是為了表示,我們藏傳佛教本身,教派傳承之間互相都是有關連的,互相有很深的因緣和影響。

    最初,因為祖孫三王,讓佛陀的法教開始在西藏興盛了之後,首先出現了舊譯寧瑪巴這個傳承的名字。總之,寧瑪的傳承是最早出現的;之後,王位輪替,朗達瑪王時代開始滅佛,之後藏地歷史上再掀起一段佛法的高潮,這也是法教「後弘期」的開始。

    密乘有舊譯和新譯的差別,接著噶當巴口耳相傳的法教傳承,由阿底峽尊者傳下,之後依序的出現了具德薩迦派、噶舉派、格當派等傳承。

    這一切傳承的法教次第和源頭都是一樣的;除了上師和法脈部分有所不同之外,從根本上來說,各教派之間沒有一個不是互相關連著。

    總而言之,我們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之間,有著交互的傳承,在法教和誓言上也有著關
    連。

    但是,各個教派卻又各自展現著不同的佛行事業,強調著不同的重點,這些不同的小細節,對於一個不太了解佛法修持的人來說,會產生許多困惑,因此而造成許多小小的紛爭。

    雪域所有法脈,都是佛陀法教

    就如同今天開示的《密勒日巴大師傳》裡,馬爾巴大師說的,他給了密勒日巴超乎負荷的無盡痛苦。一般的人,會覺得馬爾巴上師根本沒有絲毫悲心,但是實際上,這是上師的一種示現,是為了清淨密勒日巴尊者的罪障,上師才示現了這樣的行為,很明顯的,馬爾巴大師這麼做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毫無目的的。

    我們從這段歷史故事可以知道,雪域西藏的佛教不分教派的流傳到了今天,在這麼長遠的歷史裡面,有些上師示現了不同的作為和行持,這許多不同的示現,在凡夫眾生和不了解佛法的人眼中,都有可能會被誤解、退失信心,或心中生起顛倒的妄念;但是,卻無法說這樣的事業行為示現,本質是不如法或違背佛法的。

    因此,如果我們問:今天在這兒放了這麼多所有法脈的根本和傳承上師的法相,所要表現的涵義是什麼呢?是為了表示藏地雪域所有的法脈完全都是佛陀的法教,全都是一樣的。例如:有所謂的聲聞十八部,聲聞乘的十八個宗派同樣都是佛陀的法教,在古時候一位國王在夢中所得到的授記,有一個授記中說明了,這些宗派完全都是佛陀的法教所形成的。就像這樣,我們自身能懂得這樣的思維、也能夠這樣的去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這樣思維,我們才有辦法讓自己和根本上師、傳承上師之間的誓言相融,不相違背並且不會令誓言衰損。所以重要的是,這些相關的思維我們需要在心中生起。

    不要眼裡只有「自己的」上師

    同樣的,所謂的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也不是狹隘、目光如豆的。

    如果我們只管親近各自的上師,對其他上師就不聞不問,這樣是不行的。所謂「上師」,包括了根本上師、傳承上師各種不同類別的上師,因此對於「上師」這個詞,應該要更廣義的去做思維。否則,如果只承認自己今生所見到、所認識的上師,對其他的上師就裝作一付視而不見的樣子,這樣是不可以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想一想:為什麼就算只是一部小小的儀軌,起頭我們都要念誦傳承祈請文,從金剛總持到自己的根本上師,順序的念誦每一位上師的名號。

    我們這些傳承當中,因為有許多無分別教派的大師,他們依序的安住在我們傳承頂嚴摩尼寶的行列當中,我們不只是觀想歸依境的時候,需要這樣去觀想,我們平常實際的在做一些利益佛教和眾生的事情的時候,心中如果沒辦法這樣去憶念,那麼再怎麼觀想皈依境都是沒有意義的。

    觀想皈依境的時候,我們總是將皈依境裡的傳承上師,觀想得非常的光耀生動;而在平時,做著利益佛教和眾生的佛行事業時,也應該在心中去憶念根本上師和傳承上師們的恩德、學習他們的行持,否則,如果只是想著:「我只要不違背自己寺院的上師和住持的開示和想法,大概就可以了吧!」這樣的話,我們也許就會變成一個不顧整體佛教,只是一心想著衣食的人。

    放大心量看大局,只顧私利會毀了佛法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開闊的心量,如法的思維整體教法和眾生的利益,只是執著自己的寺院上師,認為他是給予衣食、有著養育恩德的人而偏私袒護的話,本來完整堅固的佛教,慢慢的就會破碎瓦解,到最後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只剩下無盡的指責和誤解。因此,我們在提起根本和傳承上師的名詞的時候,應該要跟嘴巴上說得一樣,去了解這裡面的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對根本上師和傳承的所有上師,都生起虔敬、信心,以這個為基礎,當我們在做任何講說、實修佛法的事情,都會是和法教相合的,也是個合格的弟子。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會非常的辛苦。在這兒許多的食子(多瑪),上面有祖師的法相,但這並不是為了好看或是為了向人炫耀;而是為了能在心中憶念起根本上師以及傳承上師們對於佛法的恩德,所以才製作了這些上師法相的食子。見到這些法相的同時,也憶念起這些清淨的傳承、根本上師們的恩德,如果沒有這些大師的話,今天,我們不可能進入佛陀珍貴法教之門,也不可能獲得能夠利樂一切眾生的機會。所以,在心中這樣的去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感動,就要馬上去做!

    我們在學習了剛才我念的那一段馬爾巴大師和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之後,不能光只是在嘴巴上念一念馬爾巴和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應該進一步去思維裡面的涵義,追隨過去曾經出現的祖師大德們的傳記去做修持,趁現在還是感覺熱乎乎的時候就去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在這邊讀《密勒日巴傳》了,去讀很多大部頭的經典或是修心的口訣,不是更好嗎?

    為什麼一定要在這邊念誦《密勒日巴傳》呢?因為他是人,他在一生中實際的去實踐了佛法,他真實的生活在人間,就和我們雙手摸得到的人一樣;也有其他不可思議的傳記,比如有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傳記,但這些不可思議的傳記,就比較無法讓凡夫眾生理解和接受,因而就不會去修持了。我們看到密勒日巴尊者他本身是個凡夫,一開始的時候累積了非常大的罪業,後來才從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的開始修持佛法,對於這樣的一個從凡夫開始,最後修持成就的故事,我想會比較容易進入到我們的心中,也能夠令我們感動。

    【法王禪修引導】

    開示之後,法王帶領大眾禪修。

    「我們是噶舉修傳派的人,應該都知道禪修的身要」,法王再簡略說了一次禪修的身要,為了「讓心如箭」,強而有力的射向前方,我們應不昏沈、不散亂,我們修習「七支坐法」:

    一、 身正:「身正,則心正」。
    二、 金剛跏趺坐:就是雙盤,採單盤「菩薩坐」亦可。
    三、 背脊挺直:法王提醒,冬日天寒,大家又裹在暖暖的大袍裡,如果彎著身體,很容易就睡著了,要挺直,才不昏沈;但也不能太直,易散亂。
    四、 微收下顎。
    五、 兩肩自然下垂,頭穩穩的放在頸子上。
    六、 兩眼自然垂視鼻尖,但不要太用力看。
    七、 兩手結禪定印,右上左下交扣。

    以上是「身要」。

    在心要方面,法王說,有很多不同的修法,以心為所緣,容易開發神通。「現在,讓心放輕鬆,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一念的心中,安住在那一念清晰、覺照的心,就這樣禪修五分鐘。」

     

    註:此篇為法王噶瑪巴於第二十六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上所做的開示。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