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
尋找下一個未來佛-----不要懷疑,就是你! 未來佛我們永遠等著你來;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三線); 初級班報名大約為每年五月

目前分類:同學專區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節錄聽聞佛法

1、學佛的人第一要聽聞佛法,因為聽聞佛法心中生起智慧,具正知見,以此掃盡身心妄執可證涅槃。學大乘法,由於多聞正法起大乘勝解心,也不會退墮。

2、修學佛法要從「聞所成慧」做起,從多聞(聽講、看經)佛法中深徹信解三寶等功德,得到這聞所成慧,才是進入佛法智慧的開始。

3、進一步是「思所成慧」,思是思惟、觀察,要深入去思考觀察,才能更深刻悟解佛法,得到這思所成慧。

4、更進一步「修所成慧」,修慧是在禪定中,智慧與禪定相應,因修禪定而從定中更發深慧。

5、真實的「無漏般若」(聞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現前,現證的般若,才是無漏慧。

6、聽聞佛法,也要有三個過程,依照這過程修學去,多少能得些利益。第一是得要:知道佛法重心是什麼,包含些什麼重要宗派;對佛法從印度弘傳來歷史也知道些。第二是深入:對佛法概要相當了解再選擇一宗一部門,由淺而求一門深入。第三是旁通:從專學立場再對其他宗派的教義彼此了解差別,貫通一切。這樣對於佛法的認識,也就愈加深刻了。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師十二神將

十二神將護眾生

佛法以安頓身心、覺悟解脫為要,諸菩薩則慈悲祝福世間眾生,其中藥師如來的法門即以守護

芸芸眾生聞名。

藥師如來有十二藥叉神將,他們的大願是守護世間眾生,幫助眾生消除諸苦,將淨土的氣息帶

來五濁的人間。

有十二位藥叉神將,發願擁護藥師法門,利樂有情。《藥師本願功德經》:「此十二藥叉大將

,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

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

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

根據『藥師觀行儀軌』等佛典所載,這十二神將在十二個月份裏,輪流率領眷屬守護眾生。

茲列舉《藥師經》各譯本所載十二神將名如下表,並附以十二神將之十二支、本地、身色及持

物︰

藥師經

七佛經

消災軌

十二支

守護本尊

身色

持物

宮毗羅

宮毗羅

金毗羅

亥神

彌勒菩薩

大刀

伐折羅

跋折羅

和耆羅

戌神

大勢至菩薩

寶劍

迷企羅

迷企羅

彌佉羅

酉神

阿彌陀佛

獨鈷(棒)

安底羅

頞陀羅

安陀羅

申神

觀世音菩薩

寶珠

頞你羅

末尼羅

摩尼羅

末神

摩利支天

執寶弓

珊底羅

娑底羅

素蘭羅

午神

虛空藏菩薩

執螺貝(劍)

因達羅

因陀羅

因達羅

巳神

地藏菩薩

三股戟

波夷羅

波夷羅

婆耶羅

辰神

文殊菩薩

寶鎚(弓矢)

摩虎羅

薄呼羅

摩休羅

卯神

藥師佛

寶斧 

真達羅

真達羅

真持羅

寅神

普賢菩薩

寶珠

招杜羅

朱杜羅

照頭羅

丑神

金剛手菩薩

寶劍

毗羯羅

毗羯羅

毗伽羅

子神

釋迦牟尼佛

寶輪(三鈷)

 

 以藥師琉璃光如來法門而言,申年的主尊是觀世音菩薩,太歲神將是安底羅大將,吉祥色為綠

,吉祥物為寶珠、寶鎚。

佛教的太歲

最初的歲字意義是一個月為一歲,一年有十二歲,所以年又叫太歲,意思是“大的歲”。中國

太歲定義最早見於《易經》中。在東漢時的《爾雅》(十三經之一)的【釋天】章裡則正式給

太歲各個名稱,以分別不的年。當時只是名稱,直到後漢、晉代間五德論興起,在中國太歲的

名稱意義開始改變成神的名稱。

 佛教指出天神鬼眾能在人間為福為禍,而藥師佛的觀念是守護生者,阿彌陀佛的觀念是接引往

生善處。所以在藥師如來行法裡面,歲(月)有歲(月)將,太歲有太歲將。每一年太歲神將和月將

由十二藥叉大將輪替,守護學佛的人。其中首領就是官毗羅,他同時也是守護般若波羅的十六

守護神之首。

太歲神將是負責守護眾生的十二位神將中的輪值的總幹事。這十二位神將每個人守一個月,但

是年度總管則是太歲神將。

佛法裡每一年有每一年的主尊菩薩,凡是在那一年生的人他的主尊菩薩就是那一位。這也是真

言門替入壇者找主尊時的第一個方法。

如果用方便說法“守護佛菩薩”的觀念來說,猴年生的人主尊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那一年的

神將就是安底羅。“每一年”又名“太歲”。

祈福方法

想要承佛菩薩之慈悲願力,祈福許願的人,可在本壇登記以由諸菩薩及十二神將守護。首先將

您的許願事項填入(如世界和平、考試、愛情、小孩、健康、家裏的喵喵狗狗),接著選唸經

文一小段,以開智慧、增福報。

自此之後,藥師十二神將即會守護您,每當您心中有佛時、心中映照菩薩的慈悲與智慧,即能

開運除厄,吉祥如意。

〔參考資料〕『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灌頂經》卷十二;《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下

;《陀羅尼集經》卷二;《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藥師七佛供養

儀軌如意王經》。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1、現實人間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成立於無貪、無嗔、無癡的均衡擴展,成立於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間,而德性能作到時代的完成。本著徹底完善的正覺,適應當時、當機、當地,無不恰到好處。究竟圓滿的佛陀,是即人成佛的佛陀。

2、在大乘法的展開中,佛陀觀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絕對無限的佛陀。佛陀雖因久劫修行,有廣大的世俗智,自發的勝義智,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實難從現實人間的佛陀中得到證明。

3、人世間---只要是現實存在的,即是緣起的存在,緣起是有相對的特性,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自釋尊入滅,在時空的演變中,信眾意欲---知識、能力、存在的無限欲求,不能滿足於適應當時人間的佛陀,這才想像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4、知識、能力、存在,緣起的一切,永遠是相對的。這並非人間佛陀的缺陷,這才是契當真理。雖說是相對的,但無論佛陀出現於什麼時代、地方,他的知識、能力、存在,必是適應而到達恰好的。佛的絕對性,即在這相對性中完成!

 參考書目:佛法概論  印順法師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特伽羅與薩迦耶

1、雜阿含卷三‧六一經提到: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必定正趣三菩提。

疑是對三寶的猶豫。戒取即執種種邪戒,不合理的宗教邪行。身見即我見,由於智慧證無我,不在神我想。

2、在我空觀,我有二:一、補特伽羅;二、薩迦耶。

補特伽羅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無論人、我都有身心和合個體,可說世俗假我(受假)。薩迦耶是積聚,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相應,對立(名假)。

3、佛法中所說無我,主要在不起薩迦耶見,但有薩迦耶見的,必起補特伽羅我見。觀五蘊而說補特伽羅我不可得,薩迦耶見即失去依託而不復存在。所以約法說無自性,約眾生說無我,其實是可通。 

 

參考書目:深觀中觀今論 ;廣行—成佛之道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印度佛教思想史----為佛法久住世間而盡一份佛弟子責任

一、                從整個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演變,看到契機與方便(適應)的蓬勃發展,契理與第一義的凋零萎縮。佛的應機說法,隨宜立制,必不等於佛的正覺。而有因時、因地、因人的適應性;在適應性中自有趨向正覺的可能性---所以叫方便。

二、                如果說契理與契機,在互相衝突中難以兼得時,放棄契理終究還是失去為介紹佛法而契機的最初用意;任何一個方便法,只有在引入契入佛法的第一義時,才有意義。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期大乘修心、修定…唯心、唯識的禪思

A.  印順法師的華雨集及其他著作中有提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與內心繫念佛而得三昧的般舟三昧可以理解到:一、念(觀想)佛成就,能見佛現前。二、佛為行者解答說法。三、知佛沒來,己沒去。四、從自心作佛,理解即心即佛。五、但要達到解脫成佛,還是離不了----真如作意。

B.從佛與淨土的定心所見,推論到三界也是自心所作,這一定心修驗所引起見解影響非常深遠。佛弟子的修定---修心,引出「心性本淨」,「唯心所作」(「唯識所現」)的二大思想。與出現如來藏說與二大思想結合。

C.依佛法觀緣起無常無我與大乘觀一切人、法但有假名無實而契入。不離現實身心世間,如理觀察,----真如作意。不是勝解作意的假想觀。

D.  「佛法」,是從現實身心活動(推而及外界),了解一切是依於因緣 ,進而發見因果間的必然法則,---緣起而悟入。

E. 真如的體悟,是要如實修習的。久觀純熟,才能破除種種妄見;在澄淨的直覺中,悟達畢竟空寂性。不只是專在意志集中的靜定中可以悟得的。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對初期大乘佛教的看法

一.初期大乘佛法為對治悉檀

龍樹菩薩以四悉檀(第一義悉檀,對治悉檀,各各為人悉檀,世界悉檀)來總攝一切佛法,「初期大乘佛法」由「空」對治「有」,這是存有對治悉檀的特性,如果不了解對治悉檀的本義而有偏頗的發展,那會產生偏失的。關於「世間即涅槃」「煩惱及菩提」的真意可以歸納:(1)約「實際」說,也就是約究竟空性說,世間之真實究竟處是空,涅槃之真實究竟處也是空,二者無毫釐差別。(2)約「依緣起滅」說,世間是雜染生死法,是如幻如化,涅槃是貪嗔痴永盡,也是如幻如化。雖說一切法無自性,如幻如化,但從「世俗假名有」來看,世間是世間,涅槃是涅槃,是不能夠混淆。

二.佛學的修行與義解,是相依而不相離的

1. 初期大乘義解:緣起、性空、假名、中道。依緣起無自性空而成立一切法,雖談一切法空,如果要契入法性得解脫,必須收攝到無我無我所才行。龍樹菩薩以空(即無我無我所)為中心,無常故空;空即無相涅槃。以空貫通了生滅及無生滅,而達到「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的結論。依此會通三法印及一實相印。

    2.初期大乘修行:主要是依菩提願,大悲心,與般若慧相應修六度。念佛因行,發願行釋尊所行,與釋尊一樣圓滿成佛。悲念世間,不忍眾生苦,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

最後願大家都必當成佛。

參考書目:深觀廣行的菩薩道-----釋厚觀法師   著

andyhuang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